武 靜
5年之后,沙先生在一次拍賣會上看到了這對圈椅,當(dāng)時以50萬的價格被一個香港人買走。
10年之后,沙先生在一本雜志上又看到了這對圈椅,在香港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以220多萬港幣成交。
家住京城的沙先生祖上是官宦人家,留下了不少好東西,雖然幾經(jīng)周折有不少遺失和破損的,但到沙先生這輩,家里還是有不少值錢的物件。別的不說,一屋的家具件件都是精品。
沙先生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小時候基本沒受過什么苦,整日里豐衣足食,提籠架鳥,逍遙自在。到他十幾歲的時候,日子開始不好過了,穿舊衣服倒沒什么,但從小被培養(yǎng)起來的腸胃卻受不住粗茶淡飯的折磨,所以他經(jīng)常偷偷地拿家里的小玩意兒出去賣,換回一頓大魚大肉來解饞。時間長了,小東西逐漸被賣光了,到了他成長為一家之主的時候,他開始倒騰大件的家具。賣過幾件之后,沙先生開始摸到其中的門道,發(fā)現(xiàn)這是個好營生,于是干脆辭職,做起了古舊家具的生意。
不過說實話,沙先生還真不是塊做生意的料,自小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讓他不能吃苦,也不太拿錢當(dāng)回事,見點兒利就走,見錢就賣,特別沉不住氣。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jīng)朋友介紹,沙先生去了趟山西,只為看一批貨。在一個深宅大院里,他看見了滿堂的紅木家具,這種陣勢在當(dāng)年還是很少見的。但沙先生到底還是見過點世面的,他一點沒慌張,滿屋的家具只看上了一對黃花梨圈椅。憑他多年的經(jīng)驗,這對圈椅肯定是上品,材質(zhì)、做工都是一流的。賣家開價4000元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天價了,但沙先生深信這是件好東西,連價都沒還當(dāng)時就掏錢買下,連夜就往回趕。
那年頭玩古玩的人還少,但不知道是北京高人云集,還是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就在他到北京拆箱驗貨的時候,旁邊一個人一眼看見,當(dāng)時就要沙先生開價。8000元,沙先生隨口說了個價,那人二話沒說,讓沙先生就地等他,回家取錢去了。坐在火車站的沙先生有點得意,一是得意自己的眼力,二是得意自己的能力,就地賺4000元,這在當(dāng)時可是難得的買賣。不過他開始也有點猶豫,覺得這東西沒準留留還能更值錢,但看到厚厚的人民幣時,他又動心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美滋滋地揣著錢回家了。
5年之后,沙先生在一次拍賣會上看到了這對圈椅,當(dāng)時以50萬的價格被一個香港人買走。
10年之后,沙先生在一本雜志上又看到了這對圈椅,在香港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以220多萬港幣成交。
再過幾年,它會是什么價,沙先生不敢想,也不愿意去想了,圈里有句俗話——折騰一輩子,不如藏對衣柜子。沙先生覺得這簡直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選自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