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乾川
“我看了,我會忘記。我聽了,我記不住。我參與了,我明白了?!边@是一所美國中學的校訓,看到的第一感覺是這3句話用在數學教學中再合適不過。因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體驗比教師的說教更重要。如果教師在每次的設計中都能真正地讓學生參與的話,很多數學知識將不再枯燥乏味、抽象難懂。而體驗學習正是充分展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學生能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筆者發(fā)現學生對數學學習越來越有興趣,越來越喜歡上數學課。
1 課前初體驗,為學會新知做鋪墊
上過北師大教材的教師都知道,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寶貴資源。很多知識的起點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延伸的。一般學生如果已有一些生活常識,再通過課堂上系統(tǒng)的學習,不僅學得非常輕松,而且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會得到進步和發(fā)展。所以,對一些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數學知識,筆者都會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調查和了解,盡量去收集和整理自己身邊的知識。但是,由于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各不相同,學生所表現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果僅僅只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里去了解、收集的話,勢必造成課堂成為一部分學生表現、炫耀的場所,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只能當聽眾。久而久之,學生的能力不僅不會得到均衡發(fā)展,一部分學生還會造成自卑心理,產生厭學的情緒。所以,在每次布置任務前,筆者都會先在學生中間調查,看看哪些學生在了解這方面知識時更輕松一些,更有條件一些;再進行分組,各個組一般按照好、中、差搭配;再明確組長,由組長帶領全組成員在課余時間統(tǒng)一行動。
例如在教學“千克、克”時,筆者先了解全班哪些學生家是開小商店的,哪些學生的家附近有農貿市場,然后再進行分組,并布置調查的內容:1)你能了解哪幾種稱,它們都用在什么地方?2)詳細地了解1~2種稱的使用方法;3)了解5種不同種類的物品的重量;4)收集5種以上的包裝袋和包裝紙,并找到識別重量的地方;5)想辦法稱本組成員的體重。正是有了課前的積累,學生的頭腦里已儲備很多這方面的知識,由于很多知識都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他們不僅特別感到有成就感,而且學到的知識也會很牢固。
2 在課中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教學時筆者一般會給足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所表現的不成熟的意見也不做過多的暗示和干涉。因為創(chuàng)新是在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糾正錯誤中逐漸形成的,而且在科學的探究路上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總是擔心學生不會,教學時小心翼翼,時時暗示,就容易把學生的思維框在一個小圈子里,讓學生往教師事先設計的坑里跳。從表面上看,問題是學生自己解決的,但沒有真正地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無法體驗探索的過程。
3 課后應用拓展,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知識的魅力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所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應用,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數學的思考方法,同時在數學應用過程中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比如學完“小數的加減法”后,筆者安排這樣的一個情景:“快過年了,媽媽到商店去采購年貨,看看有哪些年貨(多媒體顯示):衣服,85.5元;禮花,25.86元;糖果,10.46元;玩具,24.69元。在這些禮物中你最想得到哪些禮物?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錢?如果媽媽想把所有的禮物全都買下來,可她只帶了150元錢。想想,她帶的錢夠嗎?為什么?”這樣,學生學會必要的知識后,及時解決身邊的問題,既起到鞏固知識、應用知識的作用,又有利于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熱情。
再如在學習了“分類”的知識后,筆者設計2個作業(yè):1)將書包里的書和學習用具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分類整理;2)幫助媽媽整理房間,并就此事寫日記。這樣的作業(yè)既輕松,又有趣。不僅能完成老師的作業(yè),還會得到家長的表揚。這樣就會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筆者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碰到很多問題:如何讓嘗試體驗教學更有效?在進行嘗試體驗教學的時候,如何關注全體?在學生動手操作時如何組織和調控?這些仍然是筆者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但只要在教學中盡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讓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探索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做數學”的樂趣,長期堅持,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成都市高新區(qū)石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