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坤
歡迎胡主席
來紐約不久,即逢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22日到24日出席聯(lián)合國氣候、核裁軍峰會以及匹茨堡20國集團第三次金融峰會。
胡錦濤主席的到來,令當?shù)厝A僑、華人、留學生極為振奮。當?shù)亍秲S報》連續(xù)三天每天以20個整版,刊登僑界各團體祝賀胡主席參會成功的專輯。美中商貿(mào)總會寫道:“譜各國人民友誼新篇,創(chuàng)中華民族世紀輝煌”。美國亞洲文化中心的祝詞:“領(lǐng)袖風范親民形象,華人華僑尊敬愛戴”占了整整一版。美國福建同鄉(xiāng)會的賀詞是:“堅持改革開放,發(fā)展日新月異,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邁向燦爛明天”。各華僑團體以各種美好的詞語,祝愿祖國繁榮富強,版面上龍舞、獅舞、煙花、燈籠,紅光閃爍,喜氣洋洋。
據(jù)報道,9月21日一大早,數(shù)千名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就聚集在胡錦濤主席和其他20多位國家元首下榻的華爾道夫酒店附近街道上。人們身著紅色T恤衫,手持大大小小的五星紅旗和美國國旗,美國華商聯(lián)合會還打著“歡迎你,中國富強的領(lǐng)路人”的紅色橫幅。
美國東部華人社團聯(lián)合總會主席梁冠軍對采訪記者說:“胡主席在國慶60周年來臨之際來到紐約,來到僑胞身邊,我們心情很激動,很受鼓舞?!?/p>
來自美國東部僑界近百團體參加了當天的歡迎活動。原來有七八干人報名,最后壓縮到3000人。廣東、福建僑社分別印了1000件T恤衫,還不夠用。早上6點多,在唐人街集合時,開來幾十輛大巴,不僅有紐約州的華僑,還有來自康耐狄克州和新澤西州的華僑。排隊上車時,一些中老年僑胞還唱起了《歌唱祖國》。
數(shù)百名來自紐約大學、紐約理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的中國留學生,也加入了歡迎隊伍。哥倫比亞大學的100名留學生,是憑抽簽參加的,覺得特別幸福。來自溫州的學生葉醒說:“我們都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今年9月剛?cè)雽W的哥倫比亞大學的戴峰說:“在國內(nèi)還很少見到這么熱烈的場面。中國人到了國外,凝聚力更強了?!?/p>
晚上,問在美國工作的侄女對此有何感想,她說,覺得這些年中國人的腰桿越來越硬了。
真誠的服務(wù)
人生活在社會上,既要服務(wù)于人,也要接受各式各樣的服務(wù)。在美國,我對服務(wù)有新感受。
一次去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參觀。進門要檢查包,然而我和老弟剛從公園過來,提礦泉水的布袋帶子斷了一根,用另一根把口袋扎緊了,打開不易??匆姾竺娲龣z排隊的人多起來,我心越慌越手忙腳亂。安檢員是位中年女士,也幫我解開布袋。二人折騰一陣,打開了,“哦!water!(水)”,她笑瞇瞇地把手一擺“OK'請進了。一點也不覺得遇到我這啰嗦事令她心煩。
有一次乘大輪渡去看海上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貋頃r,寬大的躉船上,人潮涌動卻有序行進。船上服務(wù)人員看見人群中有五六人推著兒童車,趕快走了過去。我還以為是讓大家別擠著孩子。誰知,這位彪形大漢迅速組織了一個童車隊,引領(lǐng)他們走向特殊通道提前上岸了。
還有一次坐公交車,離終點還有兩三站時,車子的細細嗡嗡聲響得時間長點。駕駛員走過來,把前面豎擺的兩個坐椅收起,貼放窗邊。我還以為是為打掃車內(nèi)清潔作準備。誰知,從車門上來一個輪椅,輪椅上一位婦女手扶車輪在車內(nèi)轉(zhuǎn)一圈,人朝前,把自己安放在那兩個座位的空位置。駕駛員過來,拿起兩根車上預(yù)置的粗厚的保險帶,用帶前的鐵鉤把輪椅輪子掛住、扭緊(車子行駛中,輪椅才不會滑動),然后笑瞇瞇地對這位殘疾乘客說聲“OK!”回歸駕駛臺,繼續(xù)開車,也沒有一絲不耐煩的表情。
下車時,我特地看看這洋機器是怎么把輪椅(或老人的手扶助步架)送上送下的。原來是車門下的步梯到時就拉伸變成一個平臺,邊上豎起像個抽屜,免得輪椅滑出。輪椅上去,平臺緩緩上升(或下降),輪椅走了,平臺又變成步梯放在車門下。這是多么周到的服務(wù)啊!
又有一次,我和親戚們乘輪渡過海選購家具。船上的跳板又寬又平,老人、小孩上去都放心。然而在回來時,發(fā)現(xiàn)跳板和躉船銜接的金屬接頭,有個斜角20。的小斜坡。有兩個工作人員彎著身子,指著那小小的斜坡,不停地說:“watchwatch!(注意!注意!)”
我又感動了。對親人們說:“我對這跳板的質(zhì)量已相當滿意,而服務(wù)人員還那么細心地提醒你,真難得?!笨捎H人說,“你知道不,如果他們工作不認真,有人在跳板上跌傷,會把輪渡公司告上法庭呢!”
我想,以法制來保證服務(wù)質(zhì)量,保障群眾的人身安全,有什么不好呢?而這正是國內(nèi)還沒有完全做到的。
潤物細無聲
在美游覽,看了幾個大城市的博物館、紀念館和名牌大學。
當我來到名校耶魯大學時,給你介紹的第一件事,不是說羅斯福、老少布什總統(tǒng),或者我國的詹天佑等這個學校的畢業(yè)生,而是一個昂首站立、手腳被捆、頸部吊有繩索的青年學生的雕像。這位青年叫耐森威爾,時年21歲。1773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被俘絞死。雕像下刻著他臨終前的一句話-“我最遺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報效我的祖國?!?/p>
在麻省理工大學,起初被我誤認為是圖書館的一座高大宏偉的建筑物,里面四壁都是大理石砌的。每面都鏤金刻著歷次國際戰(zhàn)爭中犧牲的該校學生和教師的名字。人們可以從這個紀念堂的大廳走過,進入到后面的辦公室和教室。
這些雕像和石刻旁邊并沒有什么標語、口號。我想,它會每日每時無聲地告訴青年學子,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
在參觀羅斯福故居紀念館時,我看見二樓過廳里掛著一幅深情凝視的美婦人的油畫。我問講解員畫像是誰。講解員說,她是羅斯福的第二任妻子(前妻因病早逝k可他又指著對面墻上另一幅油畫,上面是一位英姿勃發(fā)的青年。他說羅斯福有三個兒子犧牲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是母親最愛的小兒子,1944年死于法國戰(zhàn)場?!熬妥屗葠鄣难酃?,永遠注視著自己的孩子吧!”說到這兒,解說員語音低沉,觀眾也為之動容。
而在美國的紀念館、博物館中,解說員(多為年長者)不是背誦解說詞,而是向觀眾講完一段展室內(nèi)容介紹,就會問:“還有什么問題嗎?”他們和觀眾互相問答、態(tài)度和善、語言幽默。遇到學校組織青少年來參觀,那場面活躍極了:孩子們從展室中走出來,你會看到他們個個喜笑顏開,充滿獲取知識的滿足感。
在費城的一個黑人博物館,我看到了另一種講解。有個展廳叫“費城的對話”。費城是美國第一個立法廢除黑奴制度的城市,博物館展出了1776年建國時到1876年解放。黑奴的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的百年黑奴解放史。
“費城的對話”展廳中有8個大型立式屏幕,屏幕上各有一位由當代人化妝、穿著當年服飾的人物,有政治家、法學家、牧師、音樂教師、畫家、建筑師等,還有一位穿家務(wù)圍裙的黑人老太太。他們都表情真摯、目光炯炯地看著你,似乎有話對你說。屏幕邊有人物簡介,并有3個按鈕標明他要講什么,如“我為
什么對他們說不”,“他們都不能否認我的回答”等。屏幕前設(shè)有木凳,可以坐下來聽。
我試著按了一個按鈕,那位叫約翰的人馬上站起來告訴我,他父親是一位自由的黑人,給他留下了很多錢,還有幾個奴隸,他可以不工作而生活。然而他感到自己不能參加當?shù)氐牧⒎ɑ顒?,于是就?lián)合黑人爭取參與立法,保護黑人的權(quán)益……這些簡要而生動的介紹,至今還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這種活潑、誘人的“教育”方式,真虧他們怎么想出來的。
當然,當今美國社會里,雖然有非洲血統(tǒng)的奧巴馬當了美國總統(tǒng),但黑人社會地位的改善,仍有待時日。在波士頓的劍橋鎮(zhèn)、羅德島州的新海文市等學院和科研機構(gòu)多、居民文化水平高的地方,黑人所占比例就較少。而在紐約等大都市里,還存在由政府補助的黑人聚居的貧民區(qū)。
法制與自治
聽人說,美國人愛排隊。這次眼見為實。
一次過河乘渡船。渡船未來時,幾十人在躉船甲板上,三三兩兩閑談、看海。因帶有一名6歲兒童,我和老弟們則坐在候船室內(nèi)避風。渡船快開過來了,甲板上的人群馬上排成單行。盡管陽光有點灼人,可沒有人往前亂擠。
又有一次是在馬路邊的公共汽車站。七八個人散站著等車。車來了,這幾位馬上排咸單行依次上車。我為這自覺行動感動,掏出相機打算拍下來帶回給國人參考。旁邊的老弟卻立即制止:“別拍!”我問為什么,他說,在美國,你隨便對人拍照,可能有人會不高興,說你侵犯了他的肖像權(quán),把你告上法庭。
有這么嚴重?
美國是重視法制的國家,老百姓有很強的參與法制的意識和守法、自治的能力,生活中形成了許多自覺維護公眾利益的美德。
比如,我去過的幾個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居民的住房外面,沒見到有人晾衣服,每棟樓面整齊干凈,不像國內(nèi)城市樓房常見的“彩旗飄揚”。是美國人不洗衣服嗎?一問才知,這是各州通過立法,為保持環(huán)境整潔,不準在屋外晾衣物。
當然這也牽涉到百姓的經(jīng)濟能力和國家資源付出。各家除去洗衣店洗衣外,自己洗滌都備有干衣機。難怪人家買襪子、內(nèi)衣都是成打買。一雙襪子洗一次、干一次,不是太浪費了嗎?
紐約城是一棟挨一棟的樓房,這寸土萬金之地,留不下半點空隙。而在鄉(xiāng)鎮(zhèn),這個地廣人稀的國家,老百姓的住房就像國人講的“別墅”,一棟棟的兩層小樓(地下室有車庫和其他生活用房)散建在住宅小區(qū)的土地上。每家至少有幾分空地,花兒朵朵,綠草茵茵,蒼翠的樹木掩映著白色的小樓,真是好看。家住在緊靠首都華盛頓的馬里蘭州的侄子告訴我,這潔凈的環(huán)境全靠自己收拾。草坪每周必剪,落葉要掃干凈,房子定期粉刷清洗。否則,鄰居會來批評你。保持住宅環(huán)境整潔也立了法,居民自覺監(jiān)督。國內(nèi)一位老友曾告訴我,他兒子搬家不久,沒來得及剪草。鄰居找上門來。聽說他們當時未買剪草機,便主動把自家剪草機推來,請他們快點把革剪平。這可不是“多管閑事”,而是立了法就必須執(zhí)行。
鄰里之間是否只有監(jiān)督批評呢?當然不是。10月3日星期六一大早,我從侄子家走出。發(fā)現(xiàn)四鄰不少人家門口,有的擺著各式家具,有的掛一排舊衣(甚至有幼兒穿的),有的擺張桌子,上面放著鍋、磁杯、藝術(shù)臺燈、畫框等。侄子說,這是今年來本小區(qū)的一次露天市場。秋涼了,再不擺就沒人參加了。各家可以把不需之物出售。
侄子還說,10月底是美國傳統(tǒng)的萬圣節(jié)(類似我國農(nóng)歷的盂蘭節(jié))。那時,孩子們戴著頭飾、貼上胡子、眼罩扮鬼,挨家挨戶敲門要糖吃,可熱鬧呢!我認為這些活動確能增進鄰里的交往和團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