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微微
學前兒童也不例外,能滿足他們求知欲的電視、互聯網等媒體不經意間充當了傳遞者的角色。學前兒童特定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其思維以直觀形象性為主,而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明顯的可視性十分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因此這些媒體作為社會教育中生動活躍的一部分,以其較強的直觀性、滲透力和沖擊力,迅速、快捷而豐富的信息,使兒童的知識得到了補充、學習興趣得到了延伸。兒童與電視、互聯網等媒體面對面時,不自覺地就被其中的畫面、聲響吸引和感染??梢哉f兒童從中學到了相當多的信息,然而我們也發(fā)現其中的暴力內容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即引起了攻擊性行為。兒童攻擊性行為則具體指以打、踢、推為主的,傷害他人或他物為目的的行為。它不受歡迎,但是卻常常發(fā)生。
社會學習論證明了兒童對于攻擊性行為具有不同一般的模仿能力。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大環(huán)境,他們大多在模仿周圍環(huán)境,在與世界互動狀態(tài)中學習著。電視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臺,然而這個平臺卻是單向的。如今,電視已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品,DVD、電腦也逐步進入家庭,成為兒童的親密伙伴。相關調查表明,電視是兒童接觸率最高的媒體,大約50%的兒童一周看電視至少3~5次。電視無疑是19世紀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fā)明的杰出成就,它的崛起和發(fā)展對教育系統(tǒng)的影響也是巨大深刻的。 “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焙芏鄡和怀錾徒邮芰诉@一特殊的禮物,但它給了人們怎樣的“驚喜”呢?很多人發(fā)現其中的暴力內容成了兒童心目中至高無上的權威?!半娨暿沁@樣說的”,“電視上就是這么做的”成了兒童說明某事或從事某種行為最為得意和理直氣壯的理由。兒童往往把節(jié)目中的任務當成自己行為的榜樣,把節(jié)目中的情景當做行為的典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兒童最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非動畫片莫屬,而動畫片里暴力內容占據了主導地位,如《忍者神龜》、《貓和老鼠》、《獅子王》、《奧特曼》等,片中無處不呈現對立和反抗的暴力內容,善于模仿的兒童必然受之影響。
另一方面,某些家庭能為兒童提供的娛樂活動方式有限,所以兒童也和家長一樣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各種節(jié)目,家長又不可能時刻禁止孩子觀看,因此兒童很自然地進入了警匪片、武打片、槍戰(zhàn)片的世界。這些節(jié)目通常大肆渲染暴力,大量敵對的攻擊性行為很輕易的就被年幼的兒童所模仿。此類作品讓孩子對于暴力漸漸習以為常。熒屏中的形象武藝高強、殺人不眨眼,暴力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善惡都要靠暴力去實現。孩子在尚不能自立于社會時被動地觀察學習并接受這些觀念,“哦,原來世界是這樣的”,自然會產生更多的攻擊性行為。盡管在影視劇中某些人的攻擊行為最后會受到懲罰,但這似乎并不影響兒童的學習。學前兒童年齡較小,以其領悟能力,不易將因果報應相聯系,通常電視節(jié)目中都是壞人先使用暴力,過一段時間才受到懲罰。例如,一個殺人犯最后被緝捕歸案,判刑入獄。而兒童首先接受了實施暴力的事實,消極作用已經產生,這種作用不會在看見結局時得到抵消。尤其家長不能夠適時對其進行恰當的解釋,更在無形中給孩子誤導,以為大人默許或贊同片中行為,其攻擊性便受到了大大的鼓舞。
電視中的攻擊性行為是兒童被動接受的,而互聯網上的電腦游戲則更具影響力。它提供了一個主動學習的環(huán)境,兒童在認同了自己“扮演”的角色后開始游戲,在與其互動中全神貫注地體驗對立、攻擊的興奮與刺激。這種體驗會在生活中以攻擊的方式體現。
總而言之,在與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的交往中,兒童獲取了關于外界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替代性經驗。對他們來說,電視中展現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他們會把從電視中看到的做法、現象遷移到現實社會中來,在實際生活中模仿電視主人公的一舉一動?,F在的電視中血腥、暴力的鏡頭特別多,而兒童看電視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使得其頭腦中形成一種敵視一切的觀念,對暴力行為、屠殺等場面習以為常,這種使人冷漠麻木的效應,很容易影響那些本身攻擊性強而自控力差的孩子,當他們遇到人際沖突時,自然而然地就采用了攻擊性行為。
從小攻擊性強的兒童,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長大后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矯治。那么如何減少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呢?
一、家長要多和孩子共同游戲、交流。家庭中可多備圖書、玩具,讓孩子有事可做,培養(yǎng)其良好的興趣。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外面走走,欣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這對于陶冶兒童的情操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家長不可能禁止孩子看電視或不接觸社會,因此在孩子觀看電視時家長要避免選擇那些有對立攻擊情景的節(jié)目,而選擇合適的、健康的節(jié)目,適當和兒童進行交流,引導其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
二、通過樹立良好的榜樣來促進親社會行為。家長和教師都可以鼓勵兒童觀察學習成人、同伴的某種積極的社會行為,讓兒童學習別人認可的行為方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前兒童善于模仿的特點也給我們啟示,這種示范的方法來進行教育是較為合適的。
三、對于常常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可采用輕度的懲罰,如暫時隔離。我們所要做的是強化與攻擊性行為相反的良好行為,如表揚或獎勵幼兒的分享、合作、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等。家長和教師平時要多和孩子討論生活中所見所聞的攻擊性行為的弊端,告誡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及沖動行為的后果,生活環(huán)境中盡量不讓兒童處于長期、嚴重的挫折中,要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舉止,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及時得以矯治。
四、移情影響。如給兒童講故事并讓其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讓兒童設想不同的人可能做什么樣的行為。教師也可以在一日活動中組織兒童進行表演或游戲,設置某種攻擊情景,對于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讓他來扮演被攻擊者,在這個過程中直接體驗攻擊帶來的不愉快、恐懼、厭惡等感受。當他再有攻擊性行為時,這種體驗就會產生抑制作用,從而避免攻擊性行為的再度發(fā)生。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