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坤陽
在一本灰色封面的雜志里面,我們讀到了這樣的一段話:它是一本能夠揭示問題的讀物;是一本磨礪思想的讀物;是一本可以點名讀物;是一本不做廣告的讀物;是一本拒絕報道的讀物。
這是該雜志的發(fā)起人為這本叫做《批評家》的雜志定的性,從中我們能夠看出這本雜志所強調的純粹性、學術性以及非商業(yè)性。我們《當代藝術》雜志本期專訪了《批評家》發(fā)起入之一,著名批評家高嶺博士。
當代藝術:在八十年代高度理想化的社會背景下,出現(xiàn)一本純粹的學術批評刊物,人們也許不會覺得奇怪,而在今天,創(chuàng)辦《批評家》的目的是什么呢?你們又是以怎樣的理念、宗旨去經營這樣純粹性的、非營利的美術刊物呢?
高嶺:談到創(chuàng)辦《批評家》的目的,顧丞峰、王林和我都希望把它做成一本小眾化或者是專門化的刊物,把那些散落在所謂綜合性刊物之中閃光的觀點和學術文章集中到我們這本專門類刊物下來。同時,也希望通過我們的雜志,通過精心研究和思考,通過每輯主題的策劃,通過精心的編輯、制作,來重新喚起當代藝術理論和批評工作者對學術的自信和信心,以及對學術的喜愛。
藝術批評在整個藝術鏈條中間是僅次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了藝術批評,才能夠有藝術媒體、藝術傳播、藝術鑒賞、藝術經營、藝術收藏、藝術展示等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循環(huán)。
一個藝術作品只是一個“物品”,形成不了更多的附加值,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還不像商品具有實用的功能,它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視覺心理需要。所以它必須有闡釋、必須有批評、必須有評論、必須有鑒定。那么藝術批評,實際上跟藝術創(chuàng)作是貼得最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講一件藝術作品,它文化價值的產生、學術價值的產生,甚至它的市場價格的形成,都離不開藝術批評。
只有藝術批評的建設和完善我們才能夠營造一個更加完善和健全的藝術生態(tài)鏈條。而不是說只是讓那些市場價格、拍賣價格、銷售價格影響著對藝術的判斷。應該形成一種聲音,讓人們對藝術做判斷的時候,首先應該遵從批評家的聲音。盡管批評家的聲音里面有爭議,對一件具體的作品可能會形成不一致的聲音,但是我相信一件好的作品會形成一種共識。所以,我們要辦這樣的刊物,就是要形成這樣一種創(chuàng)建共同附加值的聲音。
我們希望《批評家》刊物能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成一種互相的張力,形成一種呼應。因為沒有良好的,相對高端和嚴謹?shù)乃囆g批評,也就不可能形成相對穩(wěn)定和相對學術的當代藝術的本土價值體系。
當代藝術:高老師,這是一個信息化、市場化、資本化的時代,您覺得中國美術批評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源進行自己的內部學科建設?
高嶺:二十年前,中國的藝術批評基本上是以文字文本的形式發(fā)表和傳播的,在文字、書面理論知識的來源上也是非常有限的。它基本上通過一些個人的途徑,或者是通過有限的機構和單位的途徑去訂購和購買一些書本和畫冊,獲得對前衛(wèi)藝術理論批評的了解。今天的信息化時代,使得藝術批評獲得了更豐富、更便利、更快捷的國內和國際藝術展覽。藝術活動、藝術拍賣,以及藝術理論和批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業(yè)績的信息途徑。信息化時代,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論研究與批評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二十年前的藝術批評只是針對藝術作品本身,研究藝術作品內容的結構、語言、形態(tài)和它的內涵價值。而在今天,藝術的生態(tài)鏈條在市場化時代變得更加豐滿、更加完整,它多了市場環(huán)節(jié)、收藏環(huán)節(jié)、展覽環(huán)節(jié)。所以,藝術批評不僅要面對藝術作品本身,同時還要把藝術作品作為整個藝術生態(tài)鏈條中的一環(huán)去研究。
市場化使藝術批評的對象不可避免的要更加豐富化。這種“對象”本身也是一種資源,哪怕藝術批評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它都是一種資源。它逼迫著當代藝術批評和理論要回答一個藝術作品在藝術市場中間是如何運作,如何生成,它是如何被別人接受和喜愛的。這種格局顯然就是市場語境的作用,是它使藝術批評的對象更加豐富和多元。
資本和市場是有很大關系,資本作為一種資源,給藝術批評的生存和展開,提供更加豐富和有效的物質條件。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看孫艮可喜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今天的資本更多的情況下不是一種良性的資本,今天的資本更多的只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這種利益最大化,又是一種短期的、直接的、投機性的利益最大化。藝術批評本是研究公共意識、公共輿論、公共理論的東西,它參與社會的公益事業(yè),把資本和社會公益事業(yè)結合起來。而如今的“藝術批評”,并沒有關注這一塊。它只是去關注藝術的市場,關注資本如何購買藝術作品,收藏藝術作品,拍賣藝術作品,經營藝術作品以獲得更大的利潤。所以一方面,資本就其客觀存在而言本應該為藝術批評提供更豐富的—個平臺,但另一方面,它實際的情況卻恰恰是事與愿違,它確確實實在很太程度上是投機性的行為。
提問中的“信息化、市場化、資本化”,對美術批評本身的存在和發(fā)展是形成了某種客觀影響,這種影響給批評本身帶來了很多便利的條件,形成了豐富的資源,但也帶來了很多不良的東西。
當代藝術:當中國的美術批評面對藝術市場時,您覺得它們之間相對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么樣的?
高嶺:應該說它們之間的位置不是一個平行的關系。
藝術批評首先面對的是藝術作品,它要對藝術作品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學術價值作出判斷和評估,當然這種“判斷和評估”也不是空中樓閣,它必然要建立在一種豐富的歷史觀的基礎之上。只有比照此前發(fā)生的古今中外的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象,才能夠得出現(xiàn)在藝術的價值,研究它所面對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現(xiàn)象,究竟有沒有突破,在語言上、風格上、樣式上、意義上有沒有突級破,有沒有創(chuàng)新,這是“藝術批評”本身的工作。
在今天這樣一個市場化的時代里面,整個的藝術生態(tài)鏈條的核心還是“藝術作品”,所以當初原本的“藝術批評”面對“藝術作品”的宗旨是不可動搖的,也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現(xiàn)代化、當代的社會里面,“藝術作占占”變得更加豐富。它的發(fā)展語境,發(fā)展的空間更加廣闊和多元。所以“藝術批評”,也必然要涉及到藝術作品的發(fā)展和運作的空間。但根本上“藝術批評”首先還是要關心藝術作品內部的語言、形態(tài)、價值、樣式這些東西。
因此它們之間不是一個并行的關系,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因與果的關系。某種程度上說,今天藝術批評的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觀眾、收藏家、藝術經紀人、新聞傳播媒體能夠真正地了解藝術作品,了解藝術作品內在的價值、結構。如果說藝術批評不是為了這個根本目的出發(fā),而是去迎合市場,為了經紀人、收藏家和觀眾的趣味,而且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