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禮忠
摘要 無法則無法治,無良法也無法治。本文指出人民主權是良法形成的前提,與現代法治相適應的良法應具有現代性、民族性、人民性等特征。文中還指出良法的標準應符合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和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要求。
關鍵詞 良法 法治 法學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1-378-01
法,可用作非法學用語,泛指方法和規(guī)范。如佛法的法,指宗教規(guī)范;教無常法之法,指教學方法。作為法學用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法,指法的總體,即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狹義的法,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guī)范性文件,如《婚姻法》、《刑法》。
現代漢語中,法、律義近,常連用稱法律。古漢語中,法、律有明顯的差別。據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解釋,法字的古體為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 “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廌,是古代傳說中的形狀似牛的獨角獸,能辨曲直,見人爭斗就用角去頂壞人。灋(法)由水(旁)、廌和去三部分組成,即含公平、正直、公正之意①。律,《說文解字》:“律,均布也。”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故曰均布也。”《唐律疏議》稱“律之與法,文雖有殊,其義一也”;又說戰(zhàn)國時魏之李悝集輯各國的法,編成《法經》,后商鞅認為“國之亂也,非其法亂也”,而是由于“無使法必行之法”,故“改法為律”。 可見,律是齊一的意思,強調適用法律的普遍性和法律的貫徹執(zhí)行;“法”和“律”有公平、正義以及普遍劃一的意思,是國家用來統(tǒng)一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自商鞅用均布的律代替平如水的法,此后多稱律不稱法。秦朝的法稱秦律,唐法稱唐律,明法稱明律,清朝的法稱大清律。2000多年,重普遍劃一,相對地不重公平正義。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對法作不同的理解。從哲學上講,法是心生之物、心中之物,是關于人與人應如何在一起生活的認識和思想,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內容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從政治學、政治經濟學上講,法是統(tǒng)治階級實行階級統(tǒng)治、治理國家的政治工具和手段,屬于社會上層建筑,是社會的控制力量,是政治、經濟的規(guī)則②。從社會學角度看,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類行為規(guī)范,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使社會達到穩(wěn)定、有秩、和諧的手段,是避免、緩和、解決社會矛盾的工具。它規(guī)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哪些行為是可以實施的,哪些行為是應當實施的,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實施的,實施了不可實施的行為將被如何處理。法是人們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依據。
縱觀人類歷史,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法是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以后,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使產品有所剩余,家庭、私有制、階級產生以后,隨著國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并隨著生產力水平、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當今世界,法存在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qū),并且,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彼此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法的意識形態(tài)性、上層建筑性、工具性,決定了法具有地域性、時代性和階級性。
從價值角度考察,法有良法與惡法之分。這種區(qū)分,最早見之于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芍钡浇裉?到底何謂良法,何謂惡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③??偲饋碚f,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是良法,“平之如水”、能“觸不直者去之”的法是良法;反之,則是惡法。從法的形成和法的人民性上講,作為民主產物的法是良法,民主化的法、人民的法、多數人的法是良法,作為專制產物的法、當權者的法、少數人的法是惡法。套用現在大家熟悉的話講,符合三個有利于(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綜合國力的增強,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能體現三個代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科學發(fā)展的法是良法。
當然,良法、惡法是相對的,良法和惡法的產生和存在,也不是偶然的。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都有其深厚的經濟、社會、文化基礎。法可以是民主的產物,也可是專制的產物。奴隸、封建時代專制的法,與專制政治相聯系,專制政治與奴隸制、封建制經濟相聯系,而這種經濟又直接與當時人們的較低的生產力水平相聯系。奴隸、封建社會的法,是專制的制度化,其基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類型的法,是民主的制度化,它們的基礎分別是民有、民享、民治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總之,要在經濟民有、民享的基礎上才有政治的民治、民主,才有良法;要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基礎上,發(fā)展經濟,提高廣大人民的素質,才有可能立良法,守良法;國家和社會才有可能達到“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④。
注釋:
①[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書店影印.1991.202.
②張文顯主編.法理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4-45.
③歐陽夢春 楊啟敬.“良法”與“惡法”之思辨.湖湘論壇.2004(1).
④[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