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玲
古詩文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是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它語句鏗鏘,簡潔含蓄,極富韻味和美感。品古詩,如同飲一杯純美的佳釀,在幽香中蕩氣回腸。
引導學生記憶、積累古詩文,有助于夯實語文基礎,增強鑒賞能力,感悟人生。新大綱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50篇”。但小學教材中,古詩文總數不足四十篇,遠達不到要求。鑒于此,我采取了課內精讀、課外拓展閱讀和業(yè)余時間練習寫詩三結合方法,引導學生漫步古詩梨園,徜徉在古典文化馨香氛圍中。
一、研讀教材古詩文,深刻理解
由于受篇幅、課時等多種因素影響,教材古詩文中作者基本情況、成詩背景等材料少,大部分學生不能準確把握詩文的歷史、人文等信息,無法深刻理解和體會詩文情感,誦讀古詩文只死記硬背,無味無韻,味同嚼蠟。為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積極性、理解力和鑒賞水平,我把大量閱讀材料融入教學,帶領學生認真研讀教材古詩文。
(一)了解作者生平,挖掘精華作品。不同詩人和同一詩人不同時期作品風格不同,了解作者生平、把握成詩情感是學習古詩文的首要任務。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跨越歷史長河,與詩人對坐,聞其聲,察其色,觸手可得。在學習李白《贈汪倫》時,我詳細介紹了李白早年在蜀中讀書、漫游,二十五出蜀,曾在宮中任職,遭受排擠棄官后離開長安等,同時又帶領學生研讀了《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等廣為流傳的經典詩篇,使學生對李白本人和李白的詩文有了大致全面的了解。這樣,我講授李白,學生如聆聽名人奮斗史,津津有味;研讀、背誦主要作品,為今后講讀李白作品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學生獨立學習古詩文打開智慧之窗。
(二)剖析時代背景,探求成詩緣由。古詩文距我們遙遙千載,用現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取舍很難透徹理解古詩文內容和情感?!霸姵鲇幸颉?剖析時代背景,探求成詩緣由才可以除去千載的隔膜。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寫了草堂為秋風所破,許多小孩扯茅草,恥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詩文表現了他本身的痛苦,“天下寒士”的痛苦,凸顯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然而,怎樣的環(huán)境使杜甫如此之“苦”?力求解決這些疑問,我詳細介紹了“安史之亂”和當時關中饑荒,民不聊生等情況,學生聽后,對詩文理解得更加深刻了,驚呼杜甫感天動地的氣節(jié),感動杜甫博大寬廣的胸懷,好一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也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除此之外,分類教授能夠事半功倍。以題材為例,在學習送別類詩《贈汪倫》時,同時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學生很快總結出唐代一改前朝送別詩低沉抑郁情緒,哀傷悱惻詩風,詩風豪邁、格調高昂、情致動人、美感全新,處處彰顯獨特風格和文學魅力。
二、粗學淺練,培養(yǎng)“小詩人”
課堂研讀古詩文,時間、范圍有限,數量不足,為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認知能力,我指導學生粗學課外古詩文,并模仿古詩文體寫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詩”,通過粗學淺練,培養(yǎng)出了一批“小詩人”。
(一)培養(yǎng)興趣,涉獵群“詩”。成立興趣小組,通過簡單引導,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粗讀、跳讀都可以,對名家名篇默讀成誦更好。這樣,不施加學習壓力,反而提升了學習熱情,許多孩子一有時間就陶醉在古詩文吟誦中。歷代賢達志士憂國憂民的情懷感染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因素培養(yǎng)了學生人格精神,千錘百煉的語句和華美旖旎的辭藻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大量閱讀豐富了頭腦、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用之不竭的素材。
(二)激發(fā)創(chuàng)造欲望,小試牛刀。通過學習,學生古詩文基礎有了進一步提高,初生牛犢不怕虎,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此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優(yōu)美意境,把意境寫實成景;在欣賞美景中感受優(yōu)雅情調,把情調內化成情感,用平仄分明的語言表達出來。鍛煉贊美春天時,先誦讀了《春夜喜雨》、《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等詩作,進一步觸動學生美好靈動的體驗,被激發(fā)的情感噴薄而出。如春光明媚桃花開,萬物蘇醒嫩芽長;小雨浸大地,微風暖人間。這些無不是孩子美好心靈和愿望的真實寫照。
品古詩風雅,飲歷史佳釀。這些優(yōu)秀的古風雅韻積淀了語言素材,在千古美文的滋養(yǎng)下,學生情景觀察細致有序、情感體驗真實充沛,語言表達準確流暢,作文水平迅速提高。古詩文的錚錚名言儲備了建立人生信念的精神資源,學生鍛造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培養(yǎng)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樹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堅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