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寧
[摘要]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當代中國哲學關于和諧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從“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論爭到“和的哲學”與“斗的哲學”的討論、矛盾論與和諧論的探討等幾方面的再認識和重新定位的曲折過程。
[關鍵詞]和諧社會;和諧文化;哲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372(2009)03-0023-04
“和”是中國文化的內(nèi)在精神和顯著特征,“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價值目標和最高追求。
和諧文化不僅是一種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而且是一種哲學思維、哲學思考、哲學方式。當代中國哲學關于和諧的再認識和重新定位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總的看,1949年以來比較集中的有代表性的討論主要有三次:1964年由楊獻珍講課的相關內(nèi)容而引發(fā)的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論爭,1990年由馮友蘭發(fā)表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的有關論述引發(fā)的關于“和的哲學”與“斗的哲學”的討論,2004年前后由中共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引發(fā)的關于矛盾論與和諧論、矛盾論思維方式與和諧論思維方式的思考與探討。本文的論述將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
一、“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
1964年5月到1965年6月,我國哲學界發(fā)生了一場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焦點是矛盾到底是一分為二的,還是合二而一的,“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到底誰反映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本質。這場論戰(zhàn)是圍繞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規(guī)律展開的,但是實際上已經(jīng)初步接觸到了關于矛盾與和諧的認識問題。只是由于當時的國內(nèi)外形勢和認識水平,具體的表述不是“和”,而是“合”。
我們知道,“一分為二”是毛澤東借用古語對矛盾現(xiàn)象的一種通俗表達。1957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莫斯科共產(chǎn)黨、工人黨代表會議上明確提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一分為二這是個普遍現(xiàn)象,這就是辯證法?!?963年12月26日,周揚在中國科學院作了一個題為《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所面臨的戰(zhàn)斗任務》的報告。在報告中,周揚用“一分為二”的原理,分析了從克思時代直至當時的歷史發(fā)展。這篇報告恰好是在毛澤東誕辰70周年時公開發(fā)表的,顯然,它反映了毛澤東本人的思想。對于“一分為二”這個命題,并沒有產(chǎn)生多少分歧,問題是在后來提出的“合二而一”這個命題上。明代學者方以智在《東西均》中已經(jīng)表達了關于“合二而一”的思想。但是導致1964年論戰(zhàn)的“合二而一”則是楊獻珍提出的。他關于“合二而一”的闡述,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
1962年11月,楊獻珍在中央黨校以《怎樣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育干部提高干部》為題,給黨校學員作了長篇報告,報告強調要尊重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要尊重辯證法反對片面性。他提出,快與慢,緩與急,勞與逸,苦戰(zhàn)與休整,都是對立的統(tǒng)一。就是說,對立的雙方都是不可分離地聯(lián)系著的,抓住一頭,丟掉一頭,就是片面性,就是破壞了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他認為,形而上學就是在絕對不能相容的對立中思維,其公式是:是-是,否-否,休整-休整,苦戰(zhàn)-苦戰(zhàn),聯(lián)合-聯(lián)合,斗爭-斗爭。辯證法則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其公式是:是-否,否-是,休整-苦戰(zhàn),苦戰(zhàn)-休整,聯(lián)合-斗爭,斗爭-聯(lián)合。這些論述,為提出“合二而一”做了準備。
1963年11月11日,楊獻珍給中央黨校學員發(fā)了一份材料,題為《“是-是,否-否;是-否,否-是”是什么意思》,在該文中,他曾經(jīng)使用了“合二而一”這個概念。他指出,“對立統(tǒng)一,一分為二,合二而一,是一個意思?!?/p>
1964年4月,楊獻珍給中央黨校新疆班學員講課,在講《實際工作中的辯證法》時,他第一次明確論述了“合二而一”問題,后來他在其他文章中又多次論述了這一問題。楊獻珍認為,“統(tǒng)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和“統(tǒng)一物由兩個對立面組成”是關于“對立統(tǒng)一”的兩種說法,前者立足于分,后者著眼于合。他認為方以智《東西均》提出的“合二而一”是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對立統(tǒng)一”的簡明表達,它同“一分為二”一樣都是表達“對立統(tǒng)一”的。“1963年,方以智的《東西均》出版……在看《東西均》這本書時,我采取了‘合二而一的提法?!?/p>
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教師艾恒武在聽了楊獻珍1964年4月的講課后受到啟發(fā),他約林青山合寫了《“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這篇文章。他們把文章交給本教研室辯證唯物主義組組長黎明(黎明當時兼任《光明日報》哲學版編輯),黎明提了一些修改意見,然后把文章推薦給《光明日報》,該文于1964年5J129日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認為“從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到人類社會、思維等等,沒有一種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正是表達了辯證法的最基本的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文章強調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必須“合二而一”,把對立著的兩個方面聯(lián)系起來,這對于反對當時那種強調對立、忽視統(tǒng)一,強調斗爭、忽視團結的形而上學的片面性,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雖然文章也有不夠完善之處,如認為“客觀事物是‘合二而一的,認識它的時候要‘一分為二”。但是,對于這些學術觀點完全可以通過平等討論的方法來解決??瞪诳戳诉@篇文章之后,卻認為這是宣揚修正主義的階級調和論,是反對毛澤東思想的。他下令中央黨校追查“合二而一”是誰先講的,并要《光明日報》以“討論”的形式出現(xiàn),然后組織批判。6月5日,以項晴為筆名的《“合二而一”不是辯證法》在《光明日報》發(fā)表,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論戰(zhàn)開始了。
1964年6月初,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康生利用這一機會,將艾恒武和林青山的《“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和項晴的《“一分為二”不是辯證法》一起交給江青,請她送給毛主席看。1964年6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常委會上指出,“一分為二是辯證法,合二而一是修正主義”,號召開展對“合二而一”的批判?!笨瞪辛松蟹綄殑Γ牟邉澟c布置對‘啥二而一”的批判。從1964年6月24日到9月23日3個月內(nèi),他先后9次召開會議或用其他方式布置“戰(zhàn)斗”,逐步把“合二而一”問題由學術討論引到政治討論上來,并且不斷升級。在“文化大革命”中,“合二而一”更被指責為調和矛盾,取消斗爭,否認轉化,反對革命,是徹頭徹尾的資產(chǎn)階級形而上學、唯心論,實質就是把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反革命結合在一起,反對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妄圖復辟資本主義,它就是劉少奇“階級斗爭熄滅論”的理論基礎。“合二而一”在理論上被判死刑,許多贊成“合二而一”觀點的人慘遭打擊,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
在矛盾分與合的問題上,毛澤東在1956年的《論十大關系》及其前后的一些談話中,還是比較注重結合的作用的,強調要用兼顧、結合、協(xié)調、并舉的方法處理矛盾。但是后
來,毛澤東越來越強調“分”的作用,明確提出“一分為二是普遍現(xiàn)象、是辯證法的觀點。從“一分為二”出發(fā),他提出了“兩點論”、“兩分法”、“兩條腿走路”等,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曾經(jīng)起過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左”的思想的不斷發(fā)展,對“分”的強調,越來越和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相結合,“一分為二”最終取代了對立統(tǒng)一,演變?yōu)槎窢幷軐W。從20世紀30年代的矛盾論,到50、60年代的“一分為二”,再到文化大革命的斗爭哲學,“一分為二”扮演了橋梁和中介的角色。矛盾論經(jīng)“一分為二”,最終走向斗爭哲學。
二、“和的哲學”與“斗的哲學”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中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又名《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中將其概括為“和的哲學”與“斗的哲學”。其要點主要是:
首先,馮先生認為客觀辯證法有兩個主要范疇,一個是統(tǒng)一,一個是斗爭。有兩種理解,一是中國古典哲學,一是馬克思主義?!罢振R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矛盾斗爭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統(tǒng)一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這是把矛盾斗爭放在第一位?!敝袊诺湔軐W“是把統(tǒng)一放在第一位?!庇脧堓d的話說就是: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斑@四句話的前三句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馬克思主義就不會這樣說了。它要怎么說呢?我還沒有看到現(xiàn)成的話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測,它可能會說,仇必仇到底。”
其次,馮先生所以會概括出“仇必仇到底”,是從毛澤東的一句話引發(fā)而來的。他說,毛澤東是個革命家,他要推翻舊制度,當然不可能講“仇必和而解”,照我推測,他應該講“仇必仇到底”,“他常說‘將革命進行到底就是這個意思。問題在于什么叫‘到底,‘底在那里?一個革命是要破壞兩個對立面所處的那個統(tǒng)一體。統(tǒng)一體破壞了,兩個對立面同歸于盡,這就是‘底,革命到這個程度就‘到底了。原來兩個對立面的人仍然存在,不過他們轉化了。革命者轉化為新統(tǒng)一體的統(tǒng)治者,其任務就不是繼續(xù)破壞,而是維護新統(tǒng)一體,這樣就必須從‘仇必仇到底的路線轉向‘仇必和而解的路線?!?/p>
再次,馮先生強調“和”并不排斥矛盾,在中國哲學中“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不等于“同”。“同”是沒有差異和矛盾的一致,“和”不僅包含差異和矛盾,而且是以此為前提的。即所謂“和而不同”,如果沒有差異完全一致,那就不是“和”而是“同”了。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疤煜率馔径瑲w,一致而百慮。”
最后,馮先生指出“現(xiàn)在的歷史是向著‘仇必和而解的方向發(fā)展的?!耸亲盥斆髯钣欣硇缘膭游铮粫肋h走‘仇必仇到底那樣的道路。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和世界哲學的未來?!痹隈T先生看來,“和”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中國哲學對人類的貢獻,還是未來世界文化的走向。
馮友蘭先生上述關于“和的哲學”和“斗的哲學”的見解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也有許多爭議。這實際上涉及四個重要問題:第一,能不能用“仇必和而解”概括中國古典哲學。第二,能不能用“仇必仇到底”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如何理解“仇必和而解”和“仇必仇到底”的關系。第四,如何理解“和”是中國哲學的貢獻和世界哲學的未來。我覺得,作為學術問題,馮友蘭先生的表述還可以進一步討論和斟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響,而導致的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褊狹理解,并在“文革”中形成了所謂“斗則進,不斗則退,不斗則垮,不斗則修”,“八億人口,不斗行嗎?”的斗爭崇拜,這個教訓,毫無疑問應當好好吸取。同時,馮先生關于“和”的論述中也包含重要的合理內(nèi)核與價值,在當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從政治理論層面看,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重要條件和基礎。改革開放30年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而最根本的還是思維方式和執(zhí)政理念的變化,即根本變革了兩極化的思維方式和斗爭哲學。所謂兩極化的思維方式,即認為:要么是香花,要么是毒草;要么是敵人,要么是朋友。所謂斗爭哲學,即認為:斗則進,不斗則退、則垮、則修,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亂了敵人、鍛煉了群眾等。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思維方式由兩極化到多元化,由壓倒型到共生型,由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由兩軍對戰(zhàn)到合作共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最偉大的歷史功績,就是果斷廢除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用“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取代了“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最偉大的歷史轉折。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改革開放30年最基本的歷史經(jīng)驗。這30年國際國內(nèi)發(fā)生了多次重大事變,但是我們黨始終抓住經(jīng)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以“—百年不動搖”的決心堅持改革開放,才取得了今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科學發(fā)展觀的確立,以人為本、全面小康、科學發(fā)展、和諧社會等執(zhí)政理念的提出,使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呈現(xiàn)出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格局。
從學術理論層面看,中國傳統(tǒng)哲學歷來重視“和”的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許多關于融合、和諧、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觀念,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主要內(nèi)容: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天人合一、陰陽合一。二是和實生物的辯證法。強調同則不繼,和實生物。如果事物都是單一的,就將失去發(fā)展的活力和生機。三是和而不同的價值觀。2000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發(fā)展的真諦。四是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中國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的話語,以建立融通的人際交往,有序的社會秩序,和諧的社會關系。多少年來,中華文化的和諧精神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心理產(chǎn)生了持續(xù)而深遠的影響?,F(xiàn)在人們常說“軟實力”、“巧實力”,其實中華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和諧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巧實力”,其中“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就是具體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使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矛盾論與和諧論
當代中國哲學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問題十分關注,其中關于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問題,特別是關于矛盾論與和諧論、矛盾辯證法與和諧辯證法、矛盾論思維方式與和諧論思維方式的問題,是和諧文化研究中頗為令
人矚目且又十分復雜的問題。這一問題既觸及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深層次,又關涉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點,其重要意義決不可低估。
如上所述,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討論,90年代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七冊中關于“和的哲學”和“斗的哲學”的論述以及“仇必和而解”和“仇必仇到底”的概括,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在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我們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提出和平、發(fā)展、合作是世界的潮流;提出安鄰、睦鄰、富鄰,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提出要照顧彼此的關切,合作共贏;提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強調中國的發(fā)展是和平的發(fā)展,開放的發(fā)展,合作的發(fā)展,和諧的發(fā)展;如此等等。這就使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問題彰顯出來,從而也使和的哲學與斗的哲學、和諧辯證法與矛盾辯證法、和諧論思維方式與矛盾論思維方式的問題再一次突出出來。筆者認為,對于和諧文化建設所引發(fā)的哲學思維方式變革應當予以充分的注意,和諧文化從多方面深化了辯證思維,這主要體現(xiàn)在:
第一,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矛盾對立統(tǒng)一為核心的唯物辯證法(尤其是教科書中的相關論述),與以“和”為主要精神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有新的認識。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中庸與融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矛盾和斗爭,這是兩者的本質區(qū)別,又是兩者結合的互補點。另—方面,由于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轉型,馬克思主義以前一些較強的話語,如革命戰(zhàn)爭、階級斗爭,現(xiàn)在要弱化;一些以前較弱的話語,如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現(xiàn)在要強化。由革命黨轉向執(zhí)政黨,思維方式和文化理念都會發(fā)生變化,即由壓倒型到共生型,由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由兩軍對戰(zhàn)到合作共贏,由階級分析到利益整合,由批判抽象的人道主義到以人為本,由階級斗爭為綱到構建和諧社會,由世界革命到和諧世界。
第二,對矛盾學說的主要任務和基本內(nèi)容有新的思考。列寧說過,“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同一的”。這就表明辯證法是關于對立面統(tǒng)一的學說,而不是無限擴大與激化對立面的學說。據(jù)此,關于矛盾的斗爭性與統(tǒng)一性,關于矛盾的分與合,關于矛盾對立面的結合與設置,關于矛盾的平衡與不平衡,關于矛盾發(fā)展動力論,都有了新的思考與把握。
第三,對和諧作為哲學范疇及其在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新的探討。我覺得“和諧”應當成為哲學范疇,在西方哲學中,古希臘哲學家就提出過“美是和諧”,是從哲學視野研究和諧的。在中國哲學中,許多關于“和諧”的論述,也是從哲學角度出發(fā)的。當然,把“和諧”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它與聯(lián)系、運動、發(fā)展、矛盾、靜止、平衡等概念的關系還要進一步研究。
第四,對和平發(fā)展時期解決矛盾的方式有新的理解。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也曾提出過統(tǒng)籌兼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等很有價值的思想,可是由于“左”的錯誤的發(fā)展,后來越來越強調階級斗爭,而忽視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最終導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斗爭哲學”?,F(xiàn)在的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國際來看,和平發(fā)展合作是當今的時代潮流。從國內(nèi)來看,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的主題。當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正視矛盾、認識矛盾、解決矛盾、化解矛盾的持續(xù)過程。但是對于解決矛盾的方式要有新的理解,比如利益協(xié)調,統(tǒng)籌兼顧,比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比如互諒互讓,合作共贏,就是和平發(fā)展時期解決矛盾的基本形式。
第五,對和諧的哲學思維方式有新的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哲學思維?!霸谌鐣罅Τ珜Ш椭C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边@里既講的是和諧的文化精神,和諧的價值理念,也講的是和諧的哲學思維。傳統(tǒng)的哲學教科書的矛盾論思維,一般的強調矛盾是絕對的,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要用矛盾的觀點認識社會主義社會。而立足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和諧論的哲學思維雖然也主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矛盾的社會,但是更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xù)過程,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著力于用和諧的方式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這樣一種和諧論的哲學思維方式,無論是在認識矛盾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上,還是在解決矛盾的方式和最終結果上,都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一種全新的理解和把握,它適應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