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宜
實踐證明,英語課堂提問是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同時,課堂提問也是英語知識訓練中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通過課堂提問,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還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調(diào)控教學。因此,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研究英語教師課堂提問藝術,對提高教學效果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確保問題表述的清晰度
美國學者William(1987)對課堂提問進行綜合研究后提出,教師要清楚、詳細而精確地表述問題,使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這可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減少對自身能力的憂慮。在程度不同的班級里,教師應用自然、簡潔與通俗的語言表述問題,調(diào)整詞匯和句子結構以符合學生的語言和概念水平。由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問題語言的難、易度,問題表述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盡量使用學生已學過且較熟悉的語言與表達,以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促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問題答案的思考上。為了保證學生對問題的正確理解,教師可配以板書、圖表、公式、圖畫、簡筆畫、表情、手勢、動作,以及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在空間、時間和因果等各方面的關系等,來降低語言難度,加強交際效果。換言之,就是在問答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使提出的問題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為學生所理解并有思路可循。
此外,教師應該嚴密、清楚地設計問題,為學生的思考指出明確的焦點和方向,避免模棱兩可、范圍過大的發(fā)問,從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性。同時,教師在向學生發(fā)問時,適當調(diào)整自身的姿態(tài)、面部表情、聲音頻率及音調(diào),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以及對他們的尊重與信任,從而敢于暢所欲言。
2 延長提問后的等待時間
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發(fā)問后,應考慮到學生的思考能力,停留適當?shù)臅r間。據(jù)調(diào)查,學生最不滿意的就是停留1~3秒后就開始點名。因為此時面對難題,一部分學生還正在思考中,而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擔心準備不充分而表現(xiàn)出一種焦慮感和恐懼感,怕回答錯誤而受到同學的譏笑。Oxford(1999)也從大量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外語學習者由于恐懼而不得不中途放棄學業(yè)。這樣教師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給學生的提示和糾正下。所以,提問后等待的時間最好有7~9秒,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后,他們答對的概率大大提高,回答的句子平均長度增加,推理性的回答增多,主動應答的學生增多。因此,Nunan(1991)提出,延長提問后的等待時間對英語學習至關重要。
3 給予學生積極肯定的反饋
作為學生,回答問題后都會期待教師作出反饋。積極的反饋不僅能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回答是正確的,而且得到教師的贊揚,將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尤其是對發(fā)言不多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個小進步進行肯定和鼓勵,問答過程中多表揚、少批評,要努力讓學生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體驗。
教師也可以引用學生的語言,這會起到比口頭表揚更好的效果,會使學生感到被認可,能喚起學生足夠的自信而默默地為更高的目標努力。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教師就言辭粗暴,埋怨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將會大大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產(chǎn)生反感,從此對教師的提問產(chǎn)生恐懼,產(chǎn)生自卑心理。
4 設計標志課堂結構和方向的關鍵問題
把它們寫進教案中,一項任務至少一個問題,尤其是高水平的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問一些隨機性的問題。
5 使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這可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減少對自身能力的憂慮。在程度不同的班級里,要用自然、簡潔、通俗的語言表述問題,調(diào)整詞匯和句子結構以符合學生的語言和知識水平。
6 按照邏輯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問
避免進行無明確中心和目的的隨意發(fā)問??疾閷W生的智力和能力,預先了解要學習的內(nèi)容和功課任務,然后按照預先計劃的次序發(fā)問,這將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和學習。
7 提出各種水平的問題
運用較簡單的問題檢查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為較高思維水平的基礎。這種較高水平的問題為學生提供鍛煉較高思維水平的機會。
8 緊隨學生的回答繼續(xù)發(fā)問
鼓勵學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種觀點或看法,提高回答問題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進行思維的可能性。
9 提能鼓勵全體(或大多數(shù))學 生參與的問題
所提的問題要能使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的機會。所設問題應有層次之分,難、中、易問題比例適當搭配,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均等。■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師范學院灤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