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云
數(shù)學探究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shù)學內容中的原理和規(guī)律性的知識。但是,由于初中數(shù)學容量大,而探究學習對教材化工作的高要求和時間上的低效率,使它只能成為接受性學習的一種有益補充,使用頻率必然受到節(jié)制。
1 探究學習的使用頻率
運用探究學習時,需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而且要遵循一定的范式,需要的課時也可能偏多,這樣一來,使用的頻率就需要控制。以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為例進行分析,該教材共有7個部分。
1.1 平面圖形的認識在這章中,第1節(jié)“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和第2節(jié)“平行線的認識”,均可以安排一個探究學習活動,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由于沒有幾何基礎,加之初一學生探究能力不是太強,宜在第2節(jié)設計一個探究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嘗試和體驗探究學習的方法。
1.2 冪的運算不宜安排探究學習活動,這個章節(jié)的知識點比較抽象,屬于純數(shù)理知識,適宜接受性學習方式。
1.3 從面積到乘法公式應該說每一小節(jié)都比較適宜使用探究學習方式,但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可以將探究學習活動安排在第1小節(jié)“單項式乘單項式”或第2小節(jié)“單項式乘多項式”,讓學生在較為簡單的環(huán)境下,了解用圖形面積計算推理出乘法的法則和公式,同時逐步熟悉探究學習的基本方法和過程。
1.4 二元一次方程組這章的第1節(jié)不宜安排探究學習活動,因為此節(jié)知識點過于單一和簡單,沒有探究的深度。把探究學習活動設計在第2節(jié)比較好,因為從“雞兔同籠”開始,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1.5 全等三角形可以將探究學習活動安排在第3節(jié)“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學生有了第1、2節(jié)的鋪墊,探究學習活動才有經驗基礎。
1.6 數(shù)據在我們周圍和感受概率可以將探究學習活動安排在最前面,以探究學習活動開始,通過探究學習的結果導入這部分的教學。
由此可見,最多安排6次探究學習活動。
2 探究學習的設計范例
聽過很多數(shù)學課,但很少看到成功運用探究學習的案例,有些教師甚至把啟發(fā)式學習混同于探究學習,指著三角形問學生“這是什么”,提出的問題過于淺顯。啟發(fā)式教學也是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但還不是探究學習。探究學習不僅在于要確定一個值得學生探究的問題,更在于它有一定的學習過程與方式。探究學習的基本程序:1)選擇和確定探究的主題;2)搜索與處理信息;3)得出答案或結論;4)表達與交流。以下是一則范例。
探究問題:哪些條件下可以判斷2個三角形全等?
探究準備:學生已經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
第一步,提出探究問題。上課后,教師提出問題:“當2個三角形全等的時候,我們知道這2個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也相等。反過來,如果知道某2個三角形中,有1組或幾組邊相等,或者有1組或幾組角相等,那么,在具備哪些條件下,就能夠證明這2個三角形全等呢?”
第二步,搜索信息。在學生簡單地討論并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能否將這些條件排出來,再進行驗證呢?”然后,學生搜集條件,經過集體討論,搜集出證明2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共有9條。1)當2個三角形只有1組邊相等,它們全等嗎?2)當2個三角形只有2組邊相等,它們全等嗎?3)當2個三角形有3組邊相等,它們全等嗎?4)當2個三角形只有1組角相等,它們全等嗎?5)當2個三角形只有2組角相等,它們全等嗎?6)當2個三角形有3組角相等,它們全等嗎?7)當2個三角形有1組邊和1組角相等,它們全等嗎?8)當2個三角形有2組邊和1組角相等,它們全等嗎?9)當2個三角形有1組邊和2組角相等,它們全等嗎?
第三步,處理信息。當學生把9種條件排出后,讓學生分組進行驗證性實驗。
如第一小組學生,組長宣布:“畫一個三角形圖,其中1條邊的長為3 cm,另外2條邊的長度任意。畫完后,各學生之間將所畫三角形進行測量比較,驗證是否全等?”(畫的肯定各不一樣。)
接著驗證第2個條件,組長再宣布:“畫一個三角形,其中1條邊為3 cm,一條邊為2 cm,第三條邊任意。畫完后,各學生之間將所畫三角形再進行測量比較,是否全等?(畫的肯定各不一樣。)
……
第四步,得出結論。教師讓各組組長分別匯報,對9個條件的結果進行處理:哪些條件能證明全等?哪些條件不能證明全等?結果各組答案基本一致,分歧出在第8、9兩個條件。
例如第8個條件:當2個三角形有2組邊和1組角相等,它們全等嗎?經過學生探究,得出2種情況,2個結果.
情況1:2組邊相等,2個邊的夾角對應相等——2個三角形全等。如圖1所示:AB=DE,AC=DF,∠A=∠D,則 △ABC≌△DEF。
情況2:2組邊相等,相等的那組角不是夾角——2個三角形不全等.如圖2所示:AC=AC,CD=CB,∠A=∠A,但是△ACD與△ACB肯定不全等。
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做點文章,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挑明探究學習活動的重點。
教師引導各小組展開討論:同一個條件為什么會得出這樣2個不同的結果呢?辨別上述2種條件的結果,對的要證明,錯的要找出錯因。
檢驗結果:這組相等的角必須是這2組邊的夾角,否則不能證明全等。(課的難點已經解決。)
第五步,交流、鞏固、提高。教師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根據大家的研究結果,匯總一下,證明2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共有哪些?教師提供練習題,學生在練習中交流;教師巡回指導,檢查探究學習的效果。最后各組匯報結果:有4種條件,分別是SAS,ASA,AAS,SSS
3 探究學習的使用要求
探究學習必須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以知識的獲得過程為重點,以合作學習為重要形式。運用探究學習的時候,一定要預防幾個誤區(qū):1)探究的問題比較膚淺;2)探究的問題超出學生能力范圍;3)探究的問題是不需要證明的事實;4)探究過程追求形式主義。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發(fā)現(xiàn)式學習,有人把探究式學習比喻成“有價值的彎路”,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價值”就是說探究學習具有接受式學習不具有的特殊作用,應該提倡和重視;“彎路”是說它學習效率低,不能堂堂課都運用,教學就是要在最短時間里把課程規(guī)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p>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中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