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榮 陳利民
【摘要】學校教育科研走精致化管理之路,前提是精確定位研究的內容,關鍵是精耕細作,把工作做到位,精細教科研過程環(huán)節(jié),精準教科研方式方法,精要教科研管理策略。實踐中我們認識到:精致,就是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
【關鍵詞】精確定位精耕細作精致到位
精致管理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資源、體現以人為本、實現教育最大價值為目標的管理形式。我們認為,就學校教育科研走精致化管理之路而言,第一應該明確該做的是什么工作,精選好學年教科研重點內容;第二應該思考怎樣才能把工作做到位,精細教科研過程環(huán)節(jié),精準教科研方式方法,精要教科研管理策略。實踐中我們認識到:精致,就是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
一、過程到位,精細應做的環(huán)節(jié)。
把工作做到位,是真正進行精致化管理的關鍵所在,只有過程環(huán)節(jié)做到了位,教育科研才能有效,學校教科研才能下課堂之海,下學科之海,下教師之海。為此,我們在具體落實重點、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堅持“三個結合、三個落實、三個實在”。
1、教科研過程做到三個結合。①課堂觀察與平時的聽評課相結合。課堂觀察作為校本教學研究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們沒有把其單立開來,獨立開展,而是與學科教研組的聽評課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這樣既消除了教師中存在的課堂觀察繁瑣感,又提高了學科聽評課的質量,達到以課堂觀察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在具體環(huán)節(jié)上進一步精細:在組織形式上以組織規(guī)范的團隊觀察為主,點上積累經驗,便于操作;面上與教研組主題性發(fā)言教研活動結合,提煉學科精品,解決教學存在的1到2個普遍問題,優(yōu)化學科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研究形式上,以課堂觀察案例研究為主,在課堂觀察的行動研究中促進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另外。還進行主題跟蹤觀察實驗,在跟蹤中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年輕教師的成長。②學年小課題研究與平時主題教研活動相結合。教科研要理性地發(fā)揮作用,教師要有切合自己實際的小課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教師圍繞自己的實際多一點思考,多一點想法,多一點借鑒,把教育科研融入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把自身的教學看作是一種科學的實踐活動,把得失反思清楚,把經驗總結出來;同時我們積極指導開展教研組人員一人一次主講式的教研活動,即一次活動,由一位組員圍繞一個貼近自己學年課題研究的話題進行專題性發(fā)言,其余組員根據主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最后達成共識,以此來解決教學中自己認為值得解決的問題,從而充實發(fā)言人學年小課題研究的內質。③學校主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相結合。我們學校研究的主課題是蘇州市級的《農村初中項目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在具體的工作中,除了在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繼續(xù)開展及優(yōu)化實踐外。著重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化研究。第一,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項目學習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如藝術項目課程的開發(fā)、物理實驗項目學習課程的開發(fā)、語文作文項目學習課程的開發(fā)等;第二,在學校管理中嘗試項目引領策略,優(yōu)化管理過程。主要在宿舍文化建設中進行實驗。
2、教科研活動做到三個落實。教科研活動要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必須改變以往只見“點”上活動、不見“鏈”條呈現的現象。我們嘗試“刊物、論壇、課堂”活動系列,就是想讓教科研組成一條“鏈”,利用刊物充電,開設論壇碰撞,深入課堂實踐,真正把過程鏈接到位,產生最大的活動價值和效益。首先,堅持組織教師學刊、用刊及編刊活動。學校給每位校級市級骨干教師贈訂兩份教育雜志,激勵他們潛心讀書,開闊視野,增長智慧,積極實踐,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我們向骨干教師贈閱期刊,并及時開展學刊交流活動:同時要求每學期上交論文或案例或隨筆2篇:在此基礎上組織評比活動,把優(yōu)秀的校級論文及時編印成科研刊物,教師原創(chuàng)論文和有關發(fā)表獲獎論文被編入??模o予教師一定的獎勵。其次,定期組織“周六科研論壇”活動。通過論壇交流和思想交鋒,促進教師對科研的理解,而且及時發(fā)現問題,總結經驗,促進了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三,廣泛組織開展了課堂教學的研究活動。比如,課堂觀察研究活動,采用團隊觀察、互助觀察、自我觀察相結合的多層觀察形式,以此來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尤其是低耗的問題。積極組織青年教師開“同課題”“對比課”,觀摩別人,對照自己,比照提高。
3、教科研指導做到三個實在。過程的進行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標識”作引導,才能不迷失方位,才能對前方區(qū)位心中有數,因此,我們提出了教師“一課、一文、一題”的指導性教科研奮斗目標。學校積極倡導每一位老師成為善于思辨的人,要求教師上好一堂優(yōu)質課,寫好一篇論文,研究好一個校級或市級小課題。具體的做法是:把有效課堂教學作為研究的重點。開展青年教師校級評優(yōu)課活動、片級研究課活動、市級展示課活動以及邀請專家指導課活動,引導教師記教后筆記、反思日記,以此發(fā)現教學的得與失,引導教師不斷改進、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研究的學年小課題。教科室積極配合教務處參與每月檢查教師備課筆記上的“教學后記”活動,把“一課一文一題”落實到位。最后把青年教師人人參與研課活動,人人完成一文參與評比,人人申報一個校級以上的學年小課題情況作為參與教科研考核的重要依據。
精致于過程,精細于環(huán)節(jié),精到于要求,精致管理才能到位,才能促使“精致”成為學校、學生、教師發(fā)展自我和提升層次的有效手段。目前,教師們在精致化教科研氛圍中快速成長,教師論文發(fā)表與獲獎均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在市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等賽事中刷新了歷史紀錄。學生在精致化教育中全面發(fā)展,在金鑰匙科技競賽、航模比賽、校園集體舞等大賽中連續(xù)榮獲省一二等獎和市級一等獎。這一切均為學校的發(fā)展增添了堅實的后勁。實踐證明,校本教科研管理只有在“精致”上做文章,才能扎實做好把平凡事簡單事做到位,才能真正提升辦學品位、打造學校優(yōu)質教育品牌。
二、方法到位。精準做好的途徑。
學校教育科研追求的是“草根”的研究、“田野”的研究、“車間”的研究,而絕非是“書齋”的研究。因而有針對性地精準教育科研方法,是把教育科研做好的有效途徑。
1、觀察法——落實主題,參與到位。觀察法的運用應該以“輕裝簡行”為主,輔以“集團作戰(zhàn)”,每次活動都應明確觀察主題?!拜p裝簡行”的觀察活動是以教研組為單位,結合聽評課開展,人人參與,這是使教育科研走向常態(tài)化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對執(zhí)教老師的常態(tài)課進行階段性主題跟蹤觀察,研究其教學行為的改進,這種跟蹤對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作用是很大的。例如,以教研組為單位。全組教師對一位新上崗教師進行某一主題的觀察,以“常態(tài)執(zhí)教——觀察診斷——重新建構——完善試教”為模式進行研究,這可以為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提供幫助。我們還可以開展多主題的觀察,即從當
前教學實踐的現狀出發(fā),從日常教學繁復的“問題”中,遴選出需要深究、值得深究的幾個主題,再通過課堂觀察的流程,從教師的質疑、對話、研討中,得到一些共識。這種做法有利于強化教師研究教學的意識,有利于從多元視角來審視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探尋到有效教學的規(guī)律,有利于教師移植他人的成功經驗進而主動地思考如何改進自身的教學。
2、反思法——調整實踐,完善到位。反思法是一種適用于邊改進、邊總結,不斷調整、不斷深化的研究方法。反思法的實施是通過“為自己的教學”研究、“對自己的教學”研究和“在自己的教學中”研究,達到“改變自己,改變課堂,改變學生”的目的,久而久之讓反思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一種精神。反思法要到位不僅要重視實踐后的反思,還要重視實踐中的反思并力爭做到實踐前的反思,做好思考和設計。反思法值得注意的是應著眼于“實踐”層面,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研究框架,即計劃、思路和措施等的反思,以利于調整;二是對教育事件、現象、問題進行反思,從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后去重新審視、重新發(fā)現:三是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追問與改善的反思。使教學過程能更為生動有效。
3、案例法——關注細節(jié),聚焦到位。關注有研究價值的關鍵細節(jié),是教育科研精致化的關鍵所在。一些特級教師的課堂。他的教學藝術往往就是通過一個個的細節(jié)表現出來的。案例法就是要善于將細節(jié)放大,于細節(jié)中看到教學的奧秘。諸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評價、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情況等細節(jié)我們一定要加以關注與切磋,進行教師之間的深度對話,這有利于幫助教師提煉教學行為中所蘊含的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在撰寫案例時必須注意的是:案例所描述的事實或事件必須是真實的,不可杜撰,且應該有一個或數個細節(jié),以此來激發(fā)大家思考并探索問題癥結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
教科研目標的達成,過程的有序,需要精準的方法作先導,需要跟校本化實際融合。學校關注教科研方法的實驗,源于此。
三、管理到位,精煉做實的策略。
精致,源于細致,成于極致;精致,始于精心,成于精彩。回顧學校實施教科研精致化管理的過程,我們作了一番理性的思考,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也精煉了我們做實教科研的一些管理策略。
1、制度內化。管理離不開規(guī)則和標準,而規(guī)則和標準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現。沒有好制度,成功不容易i有了好制度,失敗不容易。因而學校為了把教科研工作做好、做實、做強,從學校實際出發(f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健全完善各項教科研的制度,先后出臺了教科研考核制度、教科研獎勵制度、教科研活動制度等。當然制度僅僅是個筐,是精致管理的前提,要發(fā)揮制度的作用,關鍵是“制度內化”,讓制度成為教師自覺執(zhí)行的標準,最大程度地激勵教師奮發(fā)向上追求成功;讓制度成為教師主動參與日常教科研的規(guī)則,最大限度地引導教師把教學和教研融匯一體;讓制度成為教師主宰教科研行為的規(guī)范,最大限度地養(yǎng)成教師積極反思、科學改進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習慣。如果教師把制度的約束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那么精致管理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2、層級扁化。精致管理要求上情下達。暢通完善,要求強化責任,提高效率,這實際上要求:管理層次實行扁平化。所謂“扁平化”,即拉近學校層級距離,變“金字塔型”管理模型為“橄欖球型”。如果按“金字塔型”的層級來管理學校教育科研,可能會帶來管理的臃腫偏差,導致人浮于事,不利于對來自一線教學問題的研究,也不利于把教科研精細到位。而適當扁化,縱向到底,層級精簡;橫向到邊,疏而不漏,就能大大減少層級損耗,提高執(zhí)行效率,確保精致管理落到實處。我們所實踐的精致過程中的“三個結合、三個落實、三個實在”就是有意把層級扁化,這有益于把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縱向到底,層級精簡,讓所有教師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體驗。
3、過程量化。一件事情總有它的發(fā)生、發(fā)展、結果,管理也同樣如此。精致教科研管理重結果。更重過程,精致管理是過程和結果的統(tǒng)一。在管理工作中要堅持“布置任務+檢查”的原則,要堅持“檢查+公開”的原則。要堅持“公開+考核”的原則。只有監(jiān)控過程,促使過程量化,才能有效落實責任,及時反饋情況,認真整改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精致化管理的深入開展,才能讓該做的工作真正做到位。學校每一學期均有量化的教育科研工作考核,而且把考核記入個人發(fā)展和成長檔案。
總之,在精致化管理中,無論是采取精心的態(tài)度、實行細化的制度、強化精細的過程,其第一位的總是精品有效的成績、有效高效的結果。精致管理的過程就是追求完美、實現卓越的過程。結果的有效、數字的實化。就是精致管理追求的目標。我們在學校教育科研方面,積極探索精致化管理的方法,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實了一些認識:一句話,精致就是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學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堅持在“精致”上做文章,把該做的工作精致到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梅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