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砥
【摘要】攝影藝術家哈爾曼斯將攝影藝術分為“take”和“make”兩類:前者是“照相”,即從社會生活中直接剝離出攝影藝術作品;后者是“造像”,即利用社會生活的素材,經過攝影藝術家的加工,融入他們的主觀意識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數碼攝影;藝術作品;造像
20世紀末葉以來,伴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數字時代已經來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沖擊,數碼相機和一系列操作步驟的改變,開拓了數字影像豐富的世界,然而哈爾曼斯的造像說仍能通用,甚至得到了更加淋漓盡致地升華。
數字時代的“暗房”有一套比較完整的處理圖像系統(tǒng),給攝影師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自由。依賴平面軟件如Photoshop,可以模仿繪畫,拼接出具象或抽象的造型。類似于傳統(tǒng)技術的剪裁、校色、中途曝光等技巧,替代了“暗房”的操作。
在實現(xiàn)數字化處理代替?zhèn)鹘y(tǒng)化操作之余,影像的數字化,帶來的不但是技術的可能性,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一方面,影像的獲得不再一定依賴照相手段來捕捉影像,更不依賴于化學手段來固定影像。影像被記錄為重新排列的組合數碼,它與它所萌生的特定時空的關系淡薄,與一片被光學和化學手段改變了的物理屬性的透明膠片不同,一個數字圖片數據只是一段“0”和“1”的數序的拼合秩序。一方面,它可以無損耗地與無限次地復制和傳播;另一方面這些數據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隨時重新組合而不依賴前期的攝影和照相。
Photoshop等二維圖片處理軟件是根據原本的影像素材進行的拼貼和調整,本質與傳統(tǒng)暗房無異,只是在明室易于操作。而伴隨著深層次的數碼化跟進,依賴于三維圖像軟件的處理就與之有本質的不同,如MAYA、3D MAX等,它不依賴照相機,運用現(xiàn)代虛擬計算技術,生成逼真的數字影像,模仿雕塑、建筑、以及事態(tài)萬千,究其本質,實際上是回溯到了攝像術發(fā)明之前的制像技術,與攝影本末倒置。是先于拍照之景物,用科學理論和計算方法,在計算機中虛擬計算得出的數字影像,而又在數碼時代,數字處理的便捷,以及數字之間的互通,奠定了三維虛擬影像與數碼攝影二者后期結合的基礎。
可以說,三維影像符合了哈爾曼斯的“造像”說,而且更為徹底,更加惟妙惟肖。三維軟件生成的數字影像素材與數碼照片結合起來,具有三大優(yōu)勢:
第一,相對一致真實的獲得合成素材。在Photoshop不同照片素材合成時,面臨光線不統(tǒng)一、視角不同、所照的相機焦段不匹配、景深不一致等,而三維虛擬造像出的合成素材可根據原始圖片量身定做,屬性任意改變。輕松實現(xiàn)原圖與素材之間的視覺真實的統(tǒng)一。
由于,在三維造像中引用了HDR高動態(tài)感光寬容度圖層來替代光線信息。即實現(xiàn)把所需環(huán)境的整個全景光線變化,從最暗到最亮動態(tài)記錄下來,把整個光線信息記錄輸入計算機,這樣,計算機就通過真實的光線信息,真實的還原所在虛擬場景中的物體照射效果。
在三維造像的計算機中,擁有虛擬的照相機鏡頭,通過虛擬鏡頭的選擇,來決定最終輸出的靜態(tài)畫面。而虛擬鏡頭可以自由調整焦段多少,變形程度,拍攝角度,以及可以測繪物體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來調整景深的大小,這樣可以做到與原圖的完全一致的鏡頭效果。
三維造像生成物的質感真實,它不同于照相機直接拍攝物體的真實,它是通過在計算機中對物體的質感設定,如物體表面的光滑度,是否有凹凸,反射特性、自發(fā)光、漫反射程度,對于復雜參數表面,可以分層處理、函數設定,或者由真實場景的物體貼圖來做采樣信息來解決質感的問題。
第二,生成素材可多通道和層級控制。在Photoshop中,匹配什么素材需要手動扣像,盡管有藍布、套索、抽出等工具自動扣除,但不可避免的有畫質損失,面對復雜場景,如毛發(fā)、玻璃等復雜邊緣或半透明、帶光暈的物體更是束手無策、難上加難。
三維造像不同于數碼照片,首先它是伴隨數碼而生,生成的圖像可以直接擁有α通道,無需摳像,而且α通道擁有透明效果,當遇到水或玻璃時,生成的圖像直接就帶有半透明屬性。比如為圖片中加入彩虹、或閃電時,就非常方便,不用擔心半透明、輝光的問題。其次,在生成圖像中對同一物體的不同屬性也可以分通道的單層輸出,方便后期調整。如一個金屬鐵鏟,可以分成金屬反光、表面紋理、自身陰影等層,在后期處理時,可以自由的單獨控制物體的反光、表面、陰影的強弱多少。
第三,素材可以隨意生成超現(xiàn)實效果。三維虛擬造像技術本身可以生成虛擬現(xiàn)實的逼真影像,同時又受人控制,可以隨心所欲。就本質而言和繪畫倒有幾分相似,都是在心中所感而造出自由之物。它在虛擬的計算機下,生成符合客觀邏輯的真實之物,同時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現(xiàn)實中未有的而細節(jié)又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想象之物,如恐龍、星球大戰(zhàn)等當代電影中就大量應用了三維虛擬技術。
數字化處理圖像在當代向兩個方向發(fā)展:
一是將攝影平面化進行繪畫性處理,如PS軟件中提供的那些濾鏡:馬賽克效果、浮雕效果、版畫效果等。這種將攝影影像繪畫性處理的本質是反攝影的,歪曲攝影的真實性,使其像繪畫靠攏,它導致再現(xiàn)真情實景這一攝影的本質力量的喪失,當攝影,喪失了自身獨特的語言“寫實”后,就很容易被其他的門類表現(xiàn)藝術取代和同化。
二是,通過三維數字虛擬影像化手段來拼接出貌似存在的怪異形體和場景,這種數字化處理是對攝影的紀實能力的合理延伸。它依賴的是真實的局部,它所虛構的是“如實”的整體,這是對早期攝影史的暗房合成術精神的繼承,只是由暗房操作變成了更潔凈更自由的明室操作,把部分照片素材轉換成了純數字素材。它在精神上所貫徹的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原則。
由于現(xiàn)在計算機PS相對容易,大量拙劣之作充斥網絡,在失去新奇之后,現(xiàn)在藝術傾向上也在追求超現(xiàn)實,數碼制作上要做到不漏痕跡,看不出是“造假”的“造假”才最受推崇。表面上看上去過于偏離習慣性視覺經驗的圖像,反而會喪失干預現(xiàn)實的力量。就像一個從不說真話的人,也就喪失了說謊的條件。只有平時說老實話的人,說謊的時候才會有巨大的欺騙性。數字整形技法如果完全脫離現(xiàn)實圖像,往往就淪為繪畫的主觀性,失去攝影的本質寫實的力量。所以,保持一個紀實的外觀,對于側重內心經驗的藝術家來說,三維造像的素材介入,為實現(xiàn)攝影家的超現(xiàn)實夢想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