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超
摘要:人民陪審制度,是國家審判機關吸收普通公民參與案件審判活動的一項司法制度,是我國司法制度中的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陪審制度于清朝末年移植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結合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地將這一制度中國化、本土化,從而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陪審制度,成為中國司法制度的重要一環(huán)。
關鍵詞: 新民主主義革命;人民陪審制度;歷史考察
中圖分類號:K266.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1—0164—02
我國陪審制度可追溯到清末,1906年沈家本起草的《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規(guī)定了陪審制度。他參考英國小陪審團制度,對陪審員的資格、陪審案件的范圍等做出了規(guī)定,由于阻力重重,沒有條件實施。但我們不能否認其歷史價值,其促進了我國陪審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我國陪審制度的先河。
一、大革命時期,人民陪審制度的萌芽
中共對人民陪審制度的嘗試,最早可追溯到大革命時期。1925年10月省港大罷工時期,罷工委員會就提出陪審制度,作為臨時建立起來的司法制度的重要一環(huán)。根據工人代表大會37次會議決定,由各公會派出干員一人,由干事局編配9人為一組,每日輪流到會審處為陪審員;省港罷工委員會也派3名陪審員,參加特別法庭的審判工作。大革命后期,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國民政府制定《新司法制度》,規(guī)定參審、陪審制度;而后又頒布《參審陪審條例》,對陪審制度的規(guī)定更為詳細,對后來中共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人民陪審制度的確立影響較大。北伐軍占領武漢以后,為配合北伐軍進軍上海,在中共領導下,1926年底、1927年初,上海工人先后舉行三次武裝起義,起義中制定的《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政綱草案》中關于“政治者”第8項規(guī)定,“法院取陪審制,由各界陪審?!鞭r民運動中的審判土豪劣紳委員會,因有各人民團體代表參加,沒有再規(guī)定陪審制度。
大革命時期,中共開始嘗試人民陪審制度,將陪審制度與工農運動結合,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并幫助國民政府實踐陪審制度,為以后中共對人民陪審制度的進一步探索和實踐打下良好基礎,中共領導下的人民陪審制度開始萌芽。
二、土地革命時期,人民陪審制度的初步創(chuàng)立
土地革命時期是陪審制度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尤其是1931年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成立以后,得到了重大發(fā)展。1932年2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公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事裁判所暫行組織條例》初步規(guī)定了陪審制度,第12條規(guī)定,“初級軍事裁判所審判時法庭由三人組織之,以裁判員為主席,其余二人為陪審員。高級軍事裁判所所審理的初審案件須用陪審員,但終審的案件則不用陪審員,而是由裁判所所長和裁判員所組織”,還規(guī)定了陪審員的產生辦法和工作方式。但其適用范圍有限,并不在全蘇區(qū)統(tǒng)一適用,如第1條規(guī)定,“凡在紅軍游擊隊、獨立師、獨立團、赤色警衛(wèi)連等武裝隊伍服軍役的,無論是軍人或其他各種人員,倘若犯了刑法、軍事刑法及其他法律,都由軍事裁判所審理之,但犯普通紀律而涉及犯法行為者不在此限。”其所規(guī)定的陪審制度只適用于特殊的人員和地區(qū),而且規(guī)定的也不是很詳細。
1932年6月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裁判部暫行組織及裁判條例》對陪審制度的規(guī)定較為全面,內容涉及法庭組成、陪審員的回避等,如第13條規(guī)定,“法庭由工人組織而成,裁判長或裁判員為主審,其余二人為陪審員”,第19條,“與被告人有家屬和親戚關系或私人關系的人,不得審判該被告人的案件(陪審主審都一樣)?!辈⑶医y(tǒng)一適用全蘇區(qū),如第3條規(guī)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境內的各級裁判部的組織及審理案件的程序,須完全遵照本暫行條例的規(guī)定?!?/p>
這兩個重要法律文件的頒布,特別是裁判條例的頒布,初步勾畫出人民陪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中共領導下的人民陪審制度初步創(chuàng)立的標志性文件,其把中共依靠人民群眾實施司法活動的理念上升到法律層面,是我黨在領導革命過程中所形成的人民司法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開端。
三、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人民陪審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
前兩個時期陪審制度只零星地規(guī)定在一些政府綱領、裁判條例中,甚至停留在操作層面,抗戰(zhàn)時期就大有不同了。最突出的特點是: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頒布實施了陪審制度的專門法律文件,如1940年5月15日公布的《晉察冀邊區(qū)陪審制暫行辦法》,1942年4月15日公布的《晉西北陪審暫行辦法》等,以專門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司法審判工作的群眾化、民主化,基本上形成現代人民陪審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陪審適用范圍。適用于普通民刑案件、特別刑事案件,涉及機密的除外?!稌x察冀邊區(qū)陪審制暫行辦法》規(guī)定,“普通民刑及特種刑事案件無秘密必要者,應通知陪審組列席陪審?!?/p>
2.陪審員產生辦法。采取聘任制和選任制,有三種情形:(1)由群眾團體代表陪審,如《晉西北陪審暫行辦法》規(guī)定陪審員可從工人抗日救國會、農人抗日救國會等團體中選出;(2)參議會駐會委員會代表陪審,如《山東省陪審暫行辦法(草案)》規(guī)定陪審員可為同級參議會駐會代表;(3)地方公正人士參加陪審,如《淮海區(qū)人民代表陪審條例(草案)》規(guī)定,“法院、縣政府與進行巡回審判時,就其發(fā)生案件之區(qū)域內其中團體及地方公正人士中,各聘任一人至三人參加陪審?!?/p>
3.陪審員條件,如《淮海區(qū)人民代表陪審條例(草案)》規(guī)定,“參與陪審之代表應具備下列條件:(1)負有地方信譽者。(2)在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未收刑事處分之宣告者。(3)在出席之法院或縣政府無與人民發(fā)生刑事訴訟未結者。(4)與當事人及案情無關者。”
4.人民陪審員參加陪審一般采用固定輪值方式,如《晉西北陪審暫行辦法》規(guī)定,“遇有應付陪審制案件,審判長、裁判員或軍法官應于開庭前三日……通知應出席的陪審員屆期陪審。陪審員如無正當理由不出席或出席非全數者,應逕行審判,或以已出席者陪審。經通知后,陪審員因疾病或其它事故不能執(zhí)行職務者,應以候補陪審員補足之。”一些根據地實行與案件有關的陪審員參加審判的方法,如陜甘寧邊區(qū),處理工人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的案件,由工會選派的陪審員參加陪審,處理民間的土地等糾紛案件,則請農會選派代表出席陪審。
5.陪審員職務范圍。各根據地規(guī)定不同,如《晉西北陪審暫行辦法》規(guī)定,“陪審員不能適用于刑事偵查庭及民事調查庭”,《山東省陪審暫行辦法(草案)》規(guī)定,“各陪審員于接到通知后,應即著手進行調查工作,其所獲得之材料應于開庭一日前提交司法機關以備參考?!?/p>
6.陪審員權利義務。參加陪審、評議案件的權利,如《山東省陪審暫行辦法(草案)》規(guī)定,“陪審員有幫助調查案情、列席陪審、陳述意見之權,但無決定處理案件之權。”陪審員還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如保守秘密的義務,《淮海區(qū)人民代表陪審條例(草案)》規(guī)定,“陪審代表對陪審案件,有保守秘密之義務。”陪審員違反義務,則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如《淮海區(qū)人民代表陪審條例(草案)》規(guī)定,“陪審代表就其陪審之案件,如有要求期約收受賄賂者,依法懲處。”
7.陪審員回避制度?!稌x察冀邊區(qū)陪審制暫行辦法》規(guī)定的最為詳細,分別規(guī)定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回避情形,民事案件有七種回避情形,刑事案件有八種回避情形。而且還規(guī)定了三種回避方式:自行回避,當事人聲請回避,審判員或軍法官責令回避。
經過進一步探索和總結,抗戰(zhàn)時期的陪審制度有了重大突破,當時著名的“馬錫武審判方式”也采用了人民陪審制度。各邊區(qū)在中共的領導下,制定出適合本邊區(qū)的陪審條例,有利于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促進民族團結,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民眾參與司法審判,有利于實現司法審判制度的群眾化、民主化,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審判工作中的成功運用。
四、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陪審制度在解放區(qū)的新發(fā)展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各解放區(qū)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1947年9月13日中共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中國土地法大綱》。為配合土改運動,陪審制度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其指導原則是《中國土地法大綱》第13條,“為貫徹土地改革的實施,對一切違抗或破壞本法的罪犯,應組織人民法庭予以審批及處分。人民法庭由農民大會或農民代表會所選舉及政府所委派的人員組成之”,“農民大會或農民代表會所選舉的人員”,即“人民陪審員”。在其指導下,各解放區(qū)也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如1948年1月1日頒布的《東北解放區(qū)人民法庭條例》規(guī)定,“村人民法庭設審判委員七人,由村農民大會或其代表大會選舉六人(貧雇農應占多數),并由區(qū)政府委派一人,組織審判委員會……區(qū)人民法庭設審判委員五人,由區(qū)農民代表大會選舉四人(貧雇農占多數),縣政府委派一人,組織審判委員會?!?/p>
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真正將人民陪審制度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共經過大革命時期人民陪審制度的嘗試,到土地革命時期的初步創(chuàng)立,再到抗戰(zhàn)時期的發(fā)展和完善,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新發(fā)展,一步步將陪審制度中國化、本土化,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陪審制度。
參考文獻:
[1]張希坡.革命根據地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韓延龍,常兆儒.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第3卷、第4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3]張希坡,韓延龍.中國革命法制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第9卷、第10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張希坡.馬錫伍審判方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14-16.
[6]馬錫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陜甘寧邊區(qū)的人民司法工作[J].政法研究,1955,(1).
[7]宋四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民主司法制度建設及啟示[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2).
[8]劉德興.人民陪審制度:歷史現狀及其完善[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5.
[9]郭士輝.我國陪審制度的發(fā)展與現狀[N].人民法院報,2001-03-29.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