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浩
摘要:本文以“奧運設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奧運會后服務于公眾的公共游憩空間”這個觀點為主線,在對奧運會足球比賽場館之一的上海體育館在構建公共游憩空間中的經驗教訓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北京奧運場館賽后利用要擴展廣泛的休閑設施,構建公共游憩空間;充分利用場館建筑本身,并在場館內開展各種非體育活動;要有靈活的管理和運營體制。
關鍵詞:公共游憩空間;奧運場館賽后利用;上海體育場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6-0028-02
1奧運設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奧運會后服務于公眾的公共游憩空間
所有奧運會舉辦城市都有一個共同愿望,即提高主辦城市的國際知名度。經濟和知名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因為主辦奧運會可以促進主辦城市樹立世界級形象,而這也是一種全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主要因素。也正因為如此,舉辦奧運會的經濟效益是被研究最多的一個方面。
主辦城市舉行奧運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奧運會前期階段,奧運會階段和奧運會后期階段。奧運會后期階段受到關注最少,但是從長遠來說卻是不可否認的最重要階段。
舉辦奧運會最直接的益處是能夠帶動城市發(fā)展。但就場館本身而言,從以往所辦城市考察后看,閑置場館比較多。從各舉辦城市看,單體場館效果并不很好。如何避免出現“賽事一完人去樓空”現象也成為眾人關注的問題。
當前,人們就奧運會舉辦城市應該增加公共游憩空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共識[1],但這并不總是主辦奧運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屆奧運會的城市都不相同,所以每個城市都有舉辦奧運會不同的原因[2]。以往奧運會的主辦經驗應該被認為對下一屆奧運會具有廣泛的示范作用,人們從中可以學到許多經驗,但每個主辦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政治、地理和社會因素,這會影響主辦者所采取的方法以及奧運會的最終結果。主辦城市的全局框架,經濟地位和成熟程度,政治體系,以及國家和城市的地位都可以影響奧運會的舉辦目的[3]。
按照吳必虎等人的定義,公共游憩空間是人們可以進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鍛煉、娛樂、購物、觀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開放空間、建筑物及設施[4]。由于每次奧運會歷時大約3星期,而場館將在未來長時間成為城市關注和使用的對象,奧運設施更重要的功用是奧運會后服務于公眾的公共游憩空間。同時,公共游憩空間并不總是舉辦奧運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積極尋求加強公共游憩空間基礎建設、為后代保留奧林匹克運動遺產的方法。這就要求奧運場館的設計應以賽后利用為主,兼顧賽事。努力降低一次性投入,最大程度降低能耗,考慮多種經營模式。
2上海體育場構建公共游憩空間的經驗教訓
2.1上海體育場概述
上海體育場(又名上海八萬人體育場)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為先進的大型室外體育場和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工程投資129億元,占地面積19萬m2,建筑面積17萬m2,是1997年第8屆全國運動會的主會場。建筑外型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馬鞍型、大懸挑鋼管空間層蓋結構,覆以賽福龍涂面玻璃纖維成型膜。層蓋最長懸挑梁達735m,為世界之最。場內設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四季常綠的足球場和塑膠田徑比賽場地。并配置了多功能草坪保護板供舉辦不同規(guī)模的大型文藝演出和商業(yè)推廣活動使用。1998年上海體育場被評為“上海市最佳體育建筑”;1999年又被評為“新中國50周年上海十大經典建筑金獎之一”。同時,上海體育場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足球預賽上海分賽場比賽場館。
2.2上海體育場賽后利用經驗
上海體育場最初是為全國第八屆運動會而建,賽后的經濟開發(fā)是國內體育場館賽后利用中最為出色的典型之一。
上海體育場建設之前,負責運營上海體育場的上海東亞體育文化中心曾考察以往7個奧運舉辦城市的場館,發(fā)現7個城市沒有一個是靠自己的運營解決好賽后利用問題的。一般都會出現“比賽結束-投資期結束-經營慘淡”的怪圈,陷入所謂的“奧運低谷效應”。上海體育場吸取了奧運場館建設和賽后利用中出現的經驗教訓,在場館建設和運營中給我們提供的啟示有:
(1)不孤立地考慮某一場館,而將其與周圍地區(qū)的發(fā)展需要緊密結合,使對該場館的利用能成為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助推器,實現場館利用效益最大化。上海體育場除了建立比較完備的體育設施,還設立了賓館、娛樂場所、購物商場等其它功能場所,另外,體育場的地面部分開發(fā)成為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可以說上海體育場是集體育比賽、旅游集散、文體表演、健身娛樂、住宿餐飲、商務辦公和購物展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場所;
(2)場館間不能惡性競爭而應互補。上海體育場旁邊是1975年建成(1999年改建)的上海體育館,上體館是國內首家劇院式體育館??沙薪痈黝愇乃囇莩?、大型體育比賽、集會、大型展覽等。體育館附設游泳館、羽毛球館、乒乓球練習館、排球館、室外網球場、室外三人制籃球場和健身廣場等,可滿足市民多種健身需求。上海體育館與八萬人體育場功能互補、相映成輝;
(3)場館內開展各種非體育活動,利用場館優(yōu)勢承辦大型活動,如演唱會、展覽會、招聘會等。這就要求場館設計必須具備舉辦非體育類活動的功能條件。不過,大型活動畢竟是有限的,如何通過這些活動將體育場館打造成長期休閑娛樂中心才是關鍵;
(4)沒有固定的場館賽后利用模式。從經驗上看,沒有一個最好的賽后利用程式可以套用,畢竟每個城市的情況不同。所以必須強調因地制宜;
(5)從管理的角度看,可以采用公司化和集團化經營管理。目前,綜合性體育場館的經營大多采用內部承包責任制辦法,造成了各場館、項目相對獨立經營的局面,不利于消費者系統(tǒng)消費。采用場館公司化和集團化經營,可以合理地配置場館資源,有效避免單獨經營、單獨消費的情況;還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場館優(yōu)勢,合理利用資金形成拳頭項目;并在人員分工上,責任明確,專職專責,作到管辦分離。從經營效果看,也便于采用通卡、通票的作法,帶動其他相關產業(yè)經營,使場館經營逐漸向大眾體育健身的會員制過渡。上海體育場是全國唯一公司化運作的大型體育場,在經營管理上具有相當靈活性,這點可以為國內其他大型體育場館借鑒。
(6)事先考慮賽后運營方案。由于體育場館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因此興建之前必須進行周密調研和規(guī)劃,事先考慮賽后運營方案,否則可能在功能和外觀上造成不協(xié)調。上海體育場沒有考慮到其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上海旅游集散中心這一功能在設計之初并未被考慮,造成了場館的被動使用,旅游集散中心的舒適度和美觀性都打了折扣。同時,旅游集散中心和漕溪路交通樞紐間功能協(xié)調和聯(lián)絡也存在問題。
從上海體育場的建設和運營可以看出,場館設計者應事先考慮賽后利用,有效擴展賽后利用空間,構建公共游憩空間。
3北京奧運會場館賽后利用展望
北京奧運會奧運會比賽使用場館37個(北京地區(qū)31個),在北京31個比賽場館中,新建20個(含8個臨時賽場),改擴建11個。從空間分布看,這些體育場館呈“一個主中心加三個區(qū)域”的分布格局。
奧林匹克公園是舉辦奧運會的“主中心區(qū)”,內有13個場館;西部社區(qū)有9個場館,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yè)性較強的場館,如自行車館、射擊場、棒球場等,賽后將成為專業(yè)隊的訓練基地;另一種是一般性的場館,如五棵松體育中心在賽后將成為市區(qū)西南部群眾文體活動場所;大學區(qū)安排首都體育館等4個場館,賽后成為大學及社區(qū)文化體育活動的場所;北部風景旅游區(qū)安排順義水上中心和鄉(xiāng)村賽馬場等2個場館,便于賽后發(fā)展郊區(qū)旅游業(yè)。
北京奧運會許多場地都預留了大面積的商業(yè)服務設施。在216萬m2的奧林匹克公園內,場館面積占到100萬m2,設有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和射箭場等場所。同時還規(guī)劃建設了酒店、會議、商業(yè)、辦公等其他配套服務設施,這給賽后利用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國家體育館在賽后將按照北京市綜合娛樂中心的構架發(fā)展成多功能綜合文體設施,奧運村在奧運會后將作為居住社區(qū)長期使用,會議中心在奧運會后將作為北京市重要的會議和展覽場所,舉辦各類國際、國內的會議和展覽,并為各參加單位提供優(yōu)質服務。奧林匹克公園將逐漸成為北京市北部地區(qū)一個集體育、會展、商務、文化娛樂、休閑購物于一體的公共游憩空間。
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和賽后利用無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考慮場館的賽后利用方式時更多考慮了經濟利益,未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其突出表現為整個奧運會的場館分布具一定分散特征,而且部分場館建設在了大學等這樣一些利用率比較高的區(qū)域之內,但總體看,場館的分布依然相當緊密,這樣的空間分配不利于公眾利用。主要問題表現在奧運會的場館設計功能分區(qū)與公眾利用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這不能不說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對人文奧運精神深層闡釋的一個缺憾[5]。
2008年奧運會極大提升了北京公共游憩空間的級別和層次,但目前基于構建公共游憩空間的奧運場館賽后利用與廣大市民需求之間尚存較大差距。在借鑒上海體育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奧運場館賽后利用有以下可供參考的思路:一是擴展廣泛的休閑設施,構建公共游憩空間;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場館建筑本身。場館可以在賽后變成會議設施、零售、康體中心、電影院等。當這些設施可以在比賽或非比賽日得到雙重利用的時候,額外的優(yōu)勢和作用就能夠顯現出來;三是在場館內開展各種非體育活動,這就要求場館設計必須具備舉辦非體育類活動的功能條件;四是要有靈活的管理和運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