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威
摘要: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歷經30年的改革洗禮,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深深影響著農村居民的居住模式,舊有的居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有生活方式的需要,因此對于新農村建設中的住宅設計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新農村 居住模式 功能要素 地域化
中圖分類號:TU2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5-
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深深影響著中國當代的發(fā)展,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各個領域都進步顯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數(shù)據(jù)和現(xiàn)實都顯示,經過改革洗禮的廣大的農村和小城鎮(zhèn)地區(qū)社會成員構成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單一的模式走向多種模式,這種變化已經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單純的從事農業(yè)活動,新農村的成員,他們務農、經商、外出務工或者自己創(chuàng)業(y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根據(jù)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當滿足了低層次的一般要求之后,必然向高層次的需求去追尋。這些已經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新農村成員,開始向往新的生活,并不斷追求生活的品質。
社會領域的巨大變化,必然深刻影響到建筑尤其是住宅設計領域,農村住宅設計如何面對上述這一新變化、新需求以定位自身,就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否認,當前環(huán)境下,發(fā)展相對成熟和完善的城市住宅模式對于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城市和農村生活,都追求生活的品質,都向往寬敞明亮的住宅,功能齊全且使用方便;但必須明確的是,農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生活,不是城市生活的簡單拷貝,更不能牽強附會的把城市住宅模式照搬到農村中去。本文對于新農村中的住宅設計提出如下幾點原則,希望可以為農村住宅設計提供有益的建議:
第一,經濟性。廣大農村地區(qū)歷經發(fā)展,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總體上來說仍然相對落后,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反映在住宅領域,人們?yōu)樽≌O計所進行的支出也會相對較少,所以在住宅設計中,經濟性依然是一個相對重要的制約因素和指導原則,農村居民需要舒適而寬敞的住宅,但更注重為建造這些住宅所要耗費的經濟成本,忽略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一味強調建筑形式和功能上的舒適度所進行的住宅設計,無疑是沒有足夠說服力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
第二,功能合理。設計是什么?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問題;農村住宅設計的問題無疑是在于滿足農村居民的現(xiàn)實需要,比較而言城市住宅模式已經相對成熟,對于農村住宅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顯而易見,農村地區(qū)的居住現(xiàn)實決定了其住宅設計不同于也不可能相同于城市,城市住宅中的一些空間類型,在農村居民的使用中,可能沒有多少或者完全沒有現(xiàn)實意義。不同人的行為模式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居住模式,所以在農村住宅設計中,就需要清楚農村居民的行為習慣是什么,這些因素都能夠直接體現(xiàn)在住宅使用功能的差異性上。以住宅中的儲藏空間為例,城市住宅中可能不需要較大面積的儲物空間;與之相對的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從使用功能上看,一定量面積的儲物空間在住宅設計中是相當必要的。對于那些身居農村的社會成員來說,務農需要大量的農資器械和其它生產工具;經商需要地點來堆放商品以及與這些活動相關的其它交通工具,在滿足建筑風格統(tǒng)一的條件下,這些物品都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存放地點。
第三,地域化。談到設計就不能不提文化,從本質上講,設計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緊密相連且不能相互脫離而獨立存在。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歷史特征,即地域性。住宅的地域化是指彼時彼地的建筑文化,它是建筑的個性,是區(qū)別于其它地區(qū)建筑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不同于籠統(tǒng)和廣義上的地域文化,這種地域化住宅更加具象,更加特色鮮明而風格獨特,走在這樣的住宅聚落當中,能夠感受到異樣的氣息和不同的文化感受,這也是建筑文化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上說,差異更能產生美。
第四,生態(tài)設計。當前的設計領域中,生態(tài)設計是一個相當“時尚”的語匯,各種設計形式都言必稱生態(tài)。什么是生態(tài)的設計?如何在農村住宅設計中貫徹這一原則?對于這些課題,廣大的農村地區(qū),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現(xiàn)實條件——為數(shù)眾多的農村和小城鎮(zhèn)地區(qū),或“地處偏僻”遠離大城市;或“依山伴水”身處自然環(huán)抱之中,而這些地區(qū)正是人類和自然最接近的地點之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生活,更加利于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很生態(tài)的,他們曾經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具體到住宅設計領域中,建造房屋所使用的材料可能就是直接取自當?shù)氐氖暮湍玖?日常使用的生活設施更是直接源于自然,而所產生的建筑廢料和日常的生活垃圾又可以就地處理或回收再利用,整個過程完全在自然的良性循環(huán)中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說,始于自然而終于自然就是最大的生態(tài)。
筆者淺見,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且受地理氣候條件、風俗差異等因素的制約,在新農村的住宅設計中,并不存在一種或者少數(shù)幾種可以普遍推廣的“萬能模式”,至少這種所謂的“萬能模式”在“理性設計”條件下是行不通的。在新農村建設的住宅設計中,我們應當充分尊重農村地區(qū)的現(xiàn)實和發(fā)展需要,在掌握共性原則的同時,始終強調地域化的住宅特色,展現(xiàn)農村住宅個性的一面,從而使農村的住宅可以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美】弗蘭克?G?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