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峰
在文言文板塊,“分析綜合”是必考的一個點。
所謂“分析綜合”是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理,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對于文言文,高考定位在“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上。而“分析綜合”能力的考查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一、關(guān)于“篩選文中的信息”
近十多年里,高考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多取史書的人物傳記的片斷。同現(xiàn)代文一樣,文言文也是由諸多信息組成的。這就要求考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諸如何人、何時、何地、何情以及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等等,并且根據(jù)題目要求,篩選所需信息。
本考點一般采取客觀題的形式,在第1卷中單獨設置一題,常常要求“選正”。命題者依據(jù)所選文段中傳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個標準為依據(jù),編選出一般含有六個語句的一組材料;交叉省缺地編為四項,要求選擇完全符合所定標準的一項;以此來考查考生是否從整體上讀懂了全文,是否準確地把握了文中關(guān)鍵語句和主要信息。如2001年第15題就是要求在六句話中篩選“全部表現(xiàn)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近幾年高考文言文的命題有幾個變化:一是所選人物形象是“圓形”的,而非往年或忠或奸都是一貫而終;二是文章分為兩部分,分別引自不同的典籍;三是常常從兩個“向度”對人物的個性品質(zhì)進行考量,如2003年全國卷第13題選擇“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這給考生以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將有可能比以往更加豐滿、多元。因為一篇文章中對一個人的評價是一致的,但兩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會見仁見智。因此,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解答“篩選文中的信息”這道題的思維規(guī)范:首先通讀全文,理解所選的用來作判斷的句子的含意,捕捉重要信息;其次審讀題干,徹底弄清標準;第三,依據(jù)標準,逐一檢查,再作出選擇。選擇時要特別注意文對句中陳述對象的檢查。一般來說,陳述傳主的文句,常常是符合標準的;有時某些文句雖然也是陳述傳主的,但用標準來衡量,它并不符合要求,這就應該排除;有的文句雖然不是直接陳述傳主的,但它卻是用側(cè)面烘托的方法來寫傳主的,這也應該仔細辨別。
這類命題常設的陷阱有張冠李戴、跳離限制、以結(jié)果代行為等。
二、關(guān)于“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這兩者的考查基本采取客觀題的形式,設置在第1卷中的一道題目里,常常要求“選誤”。前者是指對文中所述事件或所說的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與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個論點的根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某種發(fā)展導致的結(jié)果等等;因為命題比較穩(wěn)定地取材于史書的人物傳記片斷,所以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經(jīng)歷及形象特點。后者要求考生對于作者敘述事件、闡釋道理的目的以及基本觀點態(tài)度,能作出準確的回答。
由于本考點一般采取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因此,考查本考點時,實際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去“歸納”“概括”,而只是要求分析判斷由命題者設計的有關(guān)題目。當然,要能正確回答,得有歸納、概括的能力。
此考點要求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的基礎上,梳理句與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依據(jù)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從而明確文章主旨。它屬于對文章內(nèi)容深層次剖析,其中也包含著對原文文意的歸納概括的考查。如1999年全國卷第16題,從多個角度考查了逆向思維能力,要求選出與文意不符的一項,題目是從蘇瓊的聰明機智、治理結(jié)果、清正律己、關(guān)心民眾等四個角度設計的,要求從對四個角度的具體解釋中選出與文意不符的一項,整體性強,綜合能力要求高。
解答本測試點考題,思路與方法有如下幾點:首先是總體閱讀,整體把握。必須特別注意第一次閱讀的質(zhì)量,對傳主品質(zhì);所寫的人與事、情與理;作者選取的材料、記敘的角度、敘述的語氣、相關(guān)的議論抒情等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是題文對照,逐項檢查。將備選答案中的有疑義的內(nèi)容與原文相關(guān)部分比較,看是否一致。應該尊重原文不能隨意拔高或貶低,不要遺漏重要內(nèi)容。凡是對原文有故意夸大、縮小、曲解、混淆等內(nèi)容的選項,都是命題者設置的陷阱,應該特別小心。再次,要充分利用選項,排除干擾。在一般情況下,試題設置常常是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錯誤的一項,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這正確的三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選出錯誤的一項應該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試題提供了文段的題目、出處、尾注、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以及背景知識等,我們就應該充分加以利用。最后,認真檢查,全面驗證。常用的方法有代入法、析錯法、否定法等。
我們還要明白設題者常常借助以下方法來設置干擾項:張冠李戴;任意拔高、貶損;真真假假(如2005年重慶卷第13題A項“侯可……回來后將錢全分給其他同舉者”應該是“回來后將剩余的錢分給其他同舉者”;“留下來照顧生病的鄉(xiāng)人”顯示的良好品格是“樂義”而非“自律不貪”);以偏概全;無中生有(此種情形最為普遍!如2005年江蘇卷第12題的B項“陽城看到朝廷腐敗”,2005年江西卷第14題的D項“對其功高賞薄、晚年被貶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等等。
如果說,上述對于命題套路和解題規(guī)范的分析是我們的“西風”,那么,有了它我們就可以迎來“紅旗漫卷”。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