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辰來
絲弦戲,古名“弦索腔”,是河北省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金元時代,北曲三大搖籃之一的正定,也是這一劇種的源起和發(fā)展中心。它的唱腔,除兼元人散曲的套數、小令之外,還有官調、越調兩個板式變化。元雜劇中的曲牌如“駐馬聽”、“新水令”、“耍孩兒”、“雁兒落”等名目,在絲弦戲里都可尋見。其以真聲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聲拖腔,余韻縈繞而下。聲腔高亢激越,悠揚奔放,很具燕趙慷慨悲歌之風。清初戲劇家李笠翁在《閑情偶寄》中稱該唱腔“聲音之道,能不大繆于宮商者,首推弦索?!笔且栽搫》N在清初便盛行于河北中南部。據康熙十年的《束鹿縣志》(束鹿縣即今辛集市)載,當地正月初七之后“高搭戲場,遍于閭里,以多為勝。弦腔、板腔、魁鑼桀鼓,恒聲聞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雜沓猶擁之不去……”但自清朝嘉慶三年后,卻被朝廷詔諭禁演。于是,冀中平原一帶絲弦班社便散入鄉(xiāng)間與吹打班結合,在民俗三皇廟會和紅、白喜事上以坐臺小班唱形式演唱戲劇故事。直至晚清(鴉片戰(zhàn)爭之后)才又有藝人搭班結社、粉墨登場(季節(jié)性班社)。到清末民初,絲弦戲流行地域東路至河北獻縣、高陽、安平,南路至邢臺、沙河、廣宗,北路至山西繁峙、渾源、靈丘,西路至山西平定、和順、昔陽,石家莊周圍各縣為中路絲弦。
石家莊絲弦戲,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絲弦戲名演員“正定紅”劉魁顯在石家莊(當時稱“石門”)挑班組成“玉順班”發(fā)端的,這不僅開創(chuàng)了絲弦戲組成常年班的先例,也是這個劇種扎根落戶于城市的肇始。但在那個連年戰(zhàn)爭、民生凋敝的年代,絲弦戲發(fā)展是步履維艱的。原在農村時絲弦戲就被人譏嘲(或藝人自嘲):“住的是舊寺破廟、吃的是蘿卜山藥”,“枕的半截磚,鋪的破席片”,戲裝是“麻繩縫來補丁補”,樂器是“破鑼破镲破大鼓”,一句話“破絲弦莊稼土”。進城后,落腳在石門西花園南窯坑邊上的大席棚里(時稱“和平戲院”),此地名曰“西花園”,實際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會集的雜八地。說書的、唱戲的、打拳的、賣藝的、剃頭的、修腳的、箍漏鍋的、攢筲的,一應俱全。在日偽及其后的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藝人生活異常艱難——一天兩開箱演出,卻掙不了二斤玉米面錢,為了養(yǎng)家糊口,有些藝人不得不在卸妝后,打小工,當小販,拉排子車。有些藝人因病和凍餓而失去生命。再加上漢奸、特務及警察橫行霸道,敲詐勒索(著名須生王永春就曾因反抗警察敲詐而被捕),到石家莊解放前夕,這個當時唯一的絲弦班社隨時都有散伙的可能。絲弦戲已經瀕臨絕境。
石家莊解放后,絲弦戲在黨和政府的領導與扶植下,進行了民主改革,使這一古老戲曲藝術獲得了新生。讓絲弦戲演員做夢也沒想到的是,絲弦戲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從1957年起,他們不僅實現了前輩藝人“背上二斗小米進北京”演出的夙愿,而且還唱進了中南海。之后,他們的戲還拍電影上了銀幕,而且還在3省10個城市進行了4個月的巡回演出。隨著全國各大報刊的連續(xù)報道,評價贊譽,使絲弦戲聲名遠播、盛極一時。
每當憶及絲弦戲這段藝事鼎盛的黃金時期,絲弦劇團的老人們莫不眼含熱淚、滿懷激情地感激敬愛的周總理。筆者于1985年曾采訪時為市政協委員、原石家莊絲弦劇團著名旦角演員并曾任十幾年劇團團長的劉硯芳先生。他十分動情地憶述了當年周總理5次看他們演出以及給予絲弦戲的深切關愛。
1956年,石家莊絲弦劇團在規(guī)模和建制上已有了長足發(fā)展。接到準備進京演出的通知后,在市文化局局長李純璞、副局長劉參之領導下,首先抓了隊伍建設,把絲弦劇團已經分開的一團、二團重新合并起來,集中優(yōu)秀演員組成演出團。排出了以著名須生何鳳祥(“趙州紅”)、張永甲、王永春,著名刀馬武旦兼老旦劉硯芳,青衣花旦石連秀、袁雪萍,著名紅凈“活奸臣”金雙全、“一聲雷”李鐵山等為首的整齊的演出陣容。還抓了劇目的改編整理。當時省文化局派戲研室主任林巖帶四五位戲劇作者來到石家莊,同市文化局的劇作者毛達志、尚羨智等一起觀摩了70多個劇目。經座談研究,最后加工整理出《空印盒》、《趕女婿》、《白玉杯》、《調寇》、《樊梨花灌藥》、《審老虎》等6臺戲,隨即便加緊排練,為進京演出做準備。
土生土長的地方戲,能夠到北京城演出,這是絲弦演員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愿望。1953年故去的絲弦戲一代宗師劉魁顯生前曾感嘆:“能背上二斗小米進北京唱唱,也就心滿意足了。”如今老一代人的未了心愿,就要在這一輩人身上實現了。所以演員們個個精神振奮,人人認真練功,積極排練。熱情之高,前所未有。甚至后來在進京的火車上,大家還抓緊時間背臺詞,吊嗓,壓腿,不停練功,切磋表演技巧,以至于把列車上很多旅客吸引到這個車廂里來,投以驚奇的目光。
石家莊絲弦劇團是1957年11月5日進北京的。在前門車站下車后,這些從“莊里”初次進京的“土包子”,沒想到會有那么多人敲鑼打鼓歡迎他們,更沒有想到還有不少領導同志如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馬彥祥(1949前曾任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委主任)、全國劇協主席田漢、中宣部文藝處副處長任桂林(1951年前曾任石家莊市文藝工委主任和文教局副局長)、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張夢庚(1948年曾任石家莊市戲劇音樂工委副主任)、電影局局長陳荒煤等人會親自到車站來迎接。他們哪見過這個陣勢,一個個激動得眼含熱淚,都不知說什么好了。
石家莊絲弦在北京大柵欄中和劇場演出幾天之后,令演員們心潮澎湃的一天來到了。11月11日,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一起通知絲弦劇團,當晚有特殊任務,要他們到中國文聯禮堂(王府井大街64號)演出,并點了《小二姐做夢》、《空印盒》兩出戲。
那天,劇團提前兩小時進入指定劇場。當演員們在后臺化妝時,老局長任桂林和張夢庚來到現場。他們笑著說:“告訴你們個喜訊,今晚周總理來看戲!”這一句話,使整個后臺都沸騰起來了,大家有的歡呼,有的蹦跳,有的揩鼻涕、抹眼淚,還有得竟扭起秧歌來。老局長要大家安靜,鄭重地說:“大家注意,第一,不要緊張,該怎演就怎演;第二,不要向臺下看,以免走神兒出戲;第三,后臺要保持肅靜;第四,演出完畢,大家到臺上整隊,總理要接見同志們!”
大家謹記老局長囑咐,這場演出非常成功。張永甲、王春永的唱腔、表演,不斷贏得滿堂喝彩,盲人琴師溫明祥的板胡伴奏也連連獲得熱烈掌聲。
散戲后,劇場燈光驟亮,觀眾一個不走,在臺下有節(jié)奏地鼓著掌。周總理健步走上舞臺,隨后李富春副總理和錢俊瑞、田漢、陳荒煤、馬彥祥、曹禺、歐陽予倩、焦菊隱、任桂林、張夢庚等領導同志和藝術家們也上了舞臺。周總理微笑著同演員一一握手,大家熱淚盈眶直覺得是在做夢。更使人感動的是,總理不僅和主要演員握手,也和跑“龍?zhí)住钡奈帐?還找到后臺和監(jiān)場的、拉幕的、管服裝道具的,都一一握了手,并說:“你們是無名英雄!”
接著,周總理同絲弦劇團演職員進行了親切的談話。他詢問了絲弦劇種的歷史和沿革,劇團組建的時間和體制,活動的地區(qū)和擁有的觀眾,問得很詳細。之后,周總理就當天的演出贊揚了劇團集體合作的好臺風,并說:“石家莊是華北最早解放的城市,那時候我在石家莊就想看你們的戲,沒看成。這次你們送戲到北京來,很感謝你們?!?/p>
當時,老局長任桂林插話說,絲弦戲是我們黨扶植起來的地方劇種??偫碚f:“很好,人民的藝術,人民是喜愛的。你們的藝術來自農民,不要忘了農民、不要忘本?!辈诟来蠹乙J真學習毛主席的文藝理論,發(fā)揚地方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把絲弦戲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談話間周總理還親切地問老藝人何鳳祥:“老師傅多大歲數?”在何回答說“60歲了”之后,總理勉勵說:“你要帶好徒弟呦!”
總理和大家談話的時間約40分鐘,他談笑風生、平易近人,接觸不到5分鐘就消除了大家在國家領導人面前的緊張心理。他看到劇團樂隊穿著特為進京做的海軍呢衣服,就滿臉笑容地說:“解放了,你們都穿上翻身服了!”記者把話筒遞到他面前,總理就笑著說:“呦,還錄音!哈哈,這事鬧大了!”……就這樣,他總把大家逗樂,很快縮短了大家同總理心理上的距離。在合影時,總理要演員在中間,演員們上去把總理簇擁起來,總理樂了:“哈哈,你們把我包圍了!”
當晚,絲弦劇團請周總理題詞還有一段插曲:臨散戲還有十幾分鐘的時候,大家突然想到,應當請周總理給簽個名,以作紀念。那時候他們還不懂得“題詞”,以為總理能簽個名,就是莫大榮幸了??僧敃r他們連個簽名簿也沒有。于是就讓對北京比較熟悉的徐佩馬上去買??墒菚r間太晚了,徐佩跑到王府井,店家?guī)缀醵缄P了門。他費了不少口舌敲開了一家店門,千恩萬謝地買到了一個影集簿。等他趕回來,總理談話也將結束。當大家請總理簽名時,總理拿著影集簿沉思了好大一會兒沒動手簽名,在大家大眼瞪小眼、迷惑不解的時候,只聽總理輕聲地但又語重心長地說:“我拿回去,好好給你們寫一寫!”這一句話,讓絲弦劇團的演員們把心放下了,雙腿卻都跳起來了,手掌也都拍疼了。
總理要走了,大家戀戀不舍地帶著妝把總理送到王府井大街上,目送總理的車走遠,才返了回去。這一晚上,大家喜躍抃舞,不能自禁,幾乎沒睡覺。有的寫日記,有的寫工作決心書和入黨申請書,還有的脫掉呢子衣服,說:“我不能穿這個了,總理穿得那么簡樸,舊衣服的兩只袖口都磨得綻開了。我穿這身有愧!”老藝人何鳳祥嘴上直念叨:“總理在舊社會是丞相啊,我一個臭唱戲的被總理接見,做夢也想不到啊!”他眼含熱淚,沖中南海方向,恭恭敬敬地深鞠了3個躬,禁不住喊出了心聲:“共產黨萬歲!”
十天后,周總理派人給絲弦劇團送來了題詞:
發(fā)揚地方戲曲富有人民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長,保持地方戲曲的艱苦樸素和集體合作的作風,加強學習,努力工作,好好地為廣大人民服務。
周恩來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廿一日
周總理的題詞,對石家莊絲弦劇團很有鼓舞作用和指導意義,之后的幾十年間,一直鼓勵著他們前進。
自從周總理看了絲弦戲演出之后,石家莊絲弦戲一下子轟動了北京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了王永春、張永甲、石連秀、袁雪萍的唱片,開始播放;劇院演出也場場客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各大報紙和《文藝報》、《戲劇報》等刊物連續(xù)發(fā)表了十幾篇文章,給予絲弦戲高度評價。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先生也在《人民日報》以《枯木逢春》為題發(fā)表文章予以贊揚。解放初期在石家莊工作過的老局長任桂林,當年與絲弦老藝人交往密切——劉魁顯就請他吃過半斤素炒餅。他很理解絲弦藝人的愿望,曾在《人民日報》撰文稱:石家莊絲弦戲不用背二斗小米,進京的愿望也實現了。
11月13日,石家莊絲弦劇團正在大柵欄中和戲院演出。當晚的戲是何鳳祥、王永春的《調寇》,石連秀、袁雪萍、張永甲和劉硯芳的《趕女婿》。開戲前,戲院的張經理對劉硯芳說,今晚周總理來看戲。劉硯芳見到場上坐滿觀眾,就擔心總理還有沒有座位、安全不安全?那位張經理說,總理經常和群眾一起看戲,不必擔心。但劉硯芳放心不下來,在自己上戲以前一直盯著觀眾席上第六排的空座位。當《調寇》演到一半時,才見總理來到座位坐下(事后得知,總理是接見完國際工會代表團后才趕來)。劉硯芳上場演出中還時不時抽冷子向第六排瞧瞧。當他演《趕女婿》跑圓場時,瞥見總理站起來朝臺上看他的腳——那時劉硯芳20多歲,演旦角跑圓場時,裙子飄起來,雙腳幾乎不沾地,跑得又快、又穩(wěn)、又美,當年人稱絲弦“水上漂”。他揣測總理是看他腳下功夫如何,所以愈發(fā)賣力氣。事后樂隊的同事們問他:見沒見總理站起來看他跑圓場?他嘴里說著“看到了看到了”,心里甜得都要醉了!
散戲后,周總理第一個站起來帶頭鼓掌。他指指自己,沖臺上擺擺手,又抱起拳來做作揖狀,意思是他不到臺上去了,謝謝你們。這時臺上臺下一片掌聲,演員們眼看著總理同觀眾談笑議論著走出了劇場,莫不淚眼模糊地由衷感到:這真是生活在人民群眾中的好總理呀!
使絲弦劇團演員更為激動的是,經周總理推薦邀請,他們這個在舊社會難登大雅之堂的鄉(xiāng)土戲,在11月18日竟然進了中南海,要在懷仁堂為中央首長演出了。接到通知,全團上下,歡呼雀躍,一片沸騰。演出之前,還有一個外人不知的臨時趕排花絮,更為準備工作增添了熱鬧氣氛:原定演出劇目為《小二姐做夢》和《空印盒》,誰料演出的當天上午10點鐘,突然通知劇團將墊戲改為《扯傘》。后來才知道,這是程硯秋老先生向中央建議和推薦的。原來程先生和章乃器先生于1954年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到石家莊視察時,看過劉硯芳和何鳳祥演的這出戲,推崇備至。這次進京,劇團沒有演這個戲的準備,只好一接通知,就加緊排練。演員何鳳祥和劉硯芳忙得連午飯也沒顧得吃。雖然忙累些,可他們心里仍然很高興。當晚這個小戲演出很成功,贏得了不少掌聲。
那晚來看戲的除周總理外,還有朱德、鄧小平、陳云、李先念、陳毅、賀龍、葉劍英、聶榮臻、烏蘭夫、李濟深、何香凝、周揚、錢俊瑞等。周總理是第二次看《空印盒》了,他一面當觀眾,還一面當講解員,不時指指臺上和周圍領導人小聲議論。
散戲后,周總理走上臺來,其他領導同志要他做代表,他說:“不行,大家都來!”他在臺上一邊向臺下招手,一邊扭頭輕聲地對演員們說:“我給你們都請來!”對此,演員們后來激動地說,總理真是理解我們的心啊!
當中央首長接見演員時,大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都爭著和首長握手,無意中把盲人琴師溫明祥擠到了旁邊。這情況很快被周總理發(fā)現,就走過去緊緊握住了溫明祥的右手,同時朱總司令也趕來握住他的左手。當人們告訴他,這是周總理和朱總司令在和他握手時,感動得溫明祥涕淚交流,竟咧著大嘴失聲哭了起來。
在合影留念時,周總理仍不肯坐中間,最終留下了一張他在邊上由王永春抱著他胳膊的照片,成了絲弦劇團永久的紀念。
石家莊絲弦劇團首次進京,周總理竟看了他們3次演出。這無疑給了他們莫大的榮耀和巨大的鼓舞。
1959年9月的一天,周總理到石家莊視察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建設情況。當晚,他不顧一天的勞累,在鐵路工人俱樂部觀看了石家莊絲弦劇團演出的《白羅衫》。那時侯,晚上演出時間比較長,將近4個小時。省、地、市領導考慮總理太累,囑咐劇團把戲壓短些。于是第一場去掉唱詞,改成了序幕式過場戲。
散戲之后,省委書記林鐵、地委書記康修民陪同周總理來到臺上。沒想到總理見面頭一句就問演職員,為什么第一場沒有唱詞?當大家講明原委后,總理爽朗地笑了,他說:“沒有必要嘛!不要考慮我一個人,要照顧廣大觀眾。第一場沒有唱,觀眾就不知道是什么劇種,也不合乎戲劇規(guī)律,對嗎?”大家聽了這些話,深感總理處處都在想著群眾。不禁聯想到,親眼見總理進場落座后,回頭瞧瞧身后,馬上摘下帽子的動作,都覺得自己有些臉紅。細微之處,仍可見一代偉人的崇高精神。
在接下來的交談中,大家很驚奇總理極強的記憶力,他指著在劇中扮演姚達的演員說:“永春,聽唱腔你還是個麒派老生呀!”使得帶妝的王永春吃驚之余,心里暖烘烘的。后來,總理轉過話題說,“最近報紙有了個不好的傾向,戲劇廣告只登編劇、導演、舞臺監(jiān)督、音樂設計的名字,唯獨不登演員的名字,這不公平,我要替演員呼吁!”當時省委書記林鐵接了一句:“這叫喧賓奪主?!?/p>
在同樂隊談話時,總理問到編制多少人?一位老藝人緊張地回答:“武場6人,文場7人,七六一十四人。”總理笑了,說:“不要緊張,七加六一十三嘛!”引得大家都會心地笑了起來。當總理發(fā)現劇團樂隊自制的土琵琶時,就問,這個什么樂器?當他得知,這是老藝人劉振山自己動手制作的琵琶,是弦索腔的標志,代表著絲弦戲的音樂特色時,就拉住劉振山的手說:“這很好,要保持你們的特色,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樸素、節(jié)約開支、勤儉辦團的作風?!辈⒐膭顒F,地方戲就要以民族樂器為主,發(fā)展民族樂器,保持民族音樂特色。
這次談話歷時30分鐘,總理與劇團演職員逐個握手,并合影留念。
周總理第五次看絲弦戲,是在1966年3月。石家莊絲弦劇團被調往天津執(zhí)行政治任務演出。一次在天津賓館舞廳舉辦聯歡會,周總理特意走到石家莊絲弦劇團的座位面前和大家見面。總理說:“我們是老朋友了。我曾多次看你們演出,演得不錯嘛!”總理很關心絲弦藝術接班人問題,當得知演“小二姐”的已不是當年的袁雪萍,現在是小青年師雅香的時候,總理很高興,就請師雅香唱了絲弦《小二姐做夢》選段和《朝陽溝》選段,之后,總理又諄諄囑咐劇團要多培養(yǎng)徒弟,做到后繼有人。在場人員無不銘感總理對絲弦戲的深摯關愛。
周總理幾次看絲弦戲,除給予關懷之外,亦有提攜扶掖。1958年年初,石家莊絲弦劇團接到赴朝慰問演出通知之后,市文化局藝術科長栗曼晴、劇團團長楊清黎及劉硯芳等打前站,先行到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系??傉乃囂幫跆庨L對他們講,這次慰問團有10個分團,每個分團配一個演出團。原擬名單上沒有你們石家莊絲弦,是周總理審查名單時,講石家莊絲弦劇團不錯,才排上了你們。聽聞此言,這幾個人在驚喜之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原來我們能夠去朝鮮慰問志愿軍,是敬愛的周總理提的名呀!
在朝鮮慰問期間,一次,志愿軍第一軍某師趙師長,帶著4名警衛(wèi)員騎馬來到劇團駐地,說是來看“老鄉(xiāng)”。劇團與其接談后得知,這位師長是石家莊市休門人。他講,石家莊絲弦來朝鮮慰問的消息,他是在軍部師級以上干部會上聽到的,說周總理點名慰問團帶來了稀有的地方劇種——石家莊絲弦戲,他這是抽空趕來會一會“老鄉(xiāng)”的。一時間,人們在異國他鄉(xiāng)親情融合洋溢的時候,又無不感戴周總理深情厚意。
之后的1960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找到石家莊,邀絲弦劇團到長春演出,歷時3個月,拍攝了絲弦戲電影《空印盒》,在全國放映;1961年石家莊絲弦劇團受邀進行了3省10市巡回演出,歷時4個月,聲腔響遍邢臺、安陽、新鄉(xiāng)、鄭州、洛陽、商丘、開封、徐州、濟南、德州等城市。
石家莊絲弦戲的成長發(fā)展,在人民群眾中聲望的熱播和提高,在全國影響的不斷擴大,都是和敬愛的周總理的關懷分不開的。周總理對絲弦戲的關愛是銘刻于絲弦戲藝術人員心頭的無量功德碑,永世難忘;周總理對絲弦劇團的題詞,是照亮絲弦戲劇藝術繁榮發(fā)展的指路明燈,必將光前耀后,使這門藝術再創(chuàng)輝煌。
責任編輯 謝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