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進程,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我們欣慰地看到傳統(tǒng)舊教學模式被摒棄,但許多教師過多地沉溺于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在大量視聽的沖擊下,語文課堂漸漸偏離了軌道。語文教學的思維已經(jīng)脫離了語文教學的內(nèi)涵,使語文教學走人了誤區(qū)。
1 語文課堂變成了多媒體下的字詞教學
曾記得有這樣一節(jié)縣級示范課,教師運用多種媒體進行強化字詞處理竟用了二十五分鐘。一堂課只有四十五分鐘,其他內(nèi)容一掠而過。如果只是為了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未免得不償失,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不可否認,要講清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必須講清文章的文字,學生對文字理解得越深、越準,思想感情就激發(fā)得越充分,理解能力就會越強,就越能達到多識字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抱著這一原則不放,認為字詞是重中之重,是學生的根本,又不變通看問題,豈不是不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而走入語文課堂教學的誤區(qū)?
2 語文課堂變成了遷移作品揭示課文思想教育的工廠
遷移是好事,但如果遷移作品只是為了思想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光華。過去,我們只注意它在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中的作用,忽略了它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功能,現(xiàn)在我們卻走向了極端。大語文學科的思想導致部分教師只重思想不重基礎(chǔ)。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所涉及的思想教育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使學生認識祖國江山壯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有使學生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革命事業(yè)所建立的豐功偉績的;有使學生認識舊社會腐朽黑暗的;有使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和歷代仁人志上在改造社會征服自然的斗爭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有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等等。方方面面,無所不有。致使一些教師認為:既然語文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教師在課堂上只要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字、詞、句、篇自然而然地就會清楚,就因而表現(xiàn)為教師課課都抓思想的熏陶,不惜動用大量多媒體課件進行升華。課堂教學變成了只有整體沒有了局部。只有感動而沒有了欣賞。一路學來學生竟不清楚語文的真諦。
3 語文課堂變成了只強調(diào)工具性的各學科的滲透
課改的實施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學科滲透,目的是注重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但部分教師沒能深入領(lǐng)會這一觀點,理解成了一種題型。認為新課堂就得新方法,課課設(shè)計點題才新穎。在現(xiàn)實社會中,語文作為思想交流的工具被人們廣泛地應用著,葉圣陶先生說:“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才算為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分內(nèi)的責任……”要使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我們必須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坝枴本褪墙處熤v解語文知識,指明閱讀道路,教給學生解決閱讀障礙的“秘決”,確立閱讀實踐的規(guī)范。“練”,就是學生獨立的閱讀實踐,是學生對閱讀知識和閱讀規(guī)范的應用,是把知識和方法轉(zhuǎn)化為能力的必經(jīng)之路。教師應把每篇課文的教學都當成以課文為范例的閱讀訓練,使學生懂得如何去讀書,如何去探索知識,才是正確的。從這一理論來講語文課堂上進行各學科的滲透會增長學生的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但是這種學科的滲透仍不能沖擊語文教學的本位。我們應該注重語文課堂的人文美,但這遠遠不是美術(shù)、音樂課所能承擔的。那字里行間的美來自于語言,來自于對作者心靈的挖掘,來自于對作者那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感悟。語文課堂究竟要學什么呢?筆者認為,語文課程不可能只是滿足于文化的熏陶,人文精神的浸染,它還負有引導學生在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周密思考和嚴謹表達的責任,對此沒有一定的語言知識是寸步難行的。不花力氣去研究語言知識在語言能力、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令人嘆息的。然而一旦著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工程,是一項披荊斬棘的事業(yè)。語義課堂任重而道遠。新課改,語文課需要回歸,要上出對語言精品的領(lǐng)悟和欣賞,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要上出語文課的真實風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