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顧高考改革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說從考試觀念、考試制度和考試技術3個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當前的高考改革要走出迷惘困境,同樣需要從文化理念、制度政策和技術方法3個維度或層面入手。其中,觀念更新是基礎,制度創(chuàng)新是關鍵,技術革新是保證。只有從多個層面進行立體化改革,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推動高考改革。
[關鍵詞] 高考改革;三維度;理念;政策;技術
[中圖分類號] G424.7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004X(2009)10-021-03
去年年底,《中國教育報》曾發(fā)表了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干教授的《進一步推動教育考試事業(yè)科學發(fā)展》一文,總結了我國教育考試30年改革以來取得的6個主要方面的成就。對于如何進一步推進改革,他明確指出,要以科學發(fā)展觀引領,從考試理念、制度政策和技術方法三個層面整體推進,不斷深化教育考試制度改革[1]。本文在此立論基礎上,從歷史回顧和現實展望兩個方面,具體分析我國高考改革這三個層面或者說維度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引起同行的關注。
一、30年高考改革的脈絡梳理
審視30多年來高考改革走過的歷程,可以看到一條比較清晰的脈絡,就是高考改革從考試技術、考試制度和考試觀念三個層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進步。而對于此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分析,也可以從制度、技術和理念這三個維度進行歸納梳理。
高考制度層面的改革,影響最大的當屬1977年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主持下恢復高考制度,從而結束了“文革”中實行的“工農兵”推薦入學制度,重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本質上使重視人才的教育制度得以重建。不過當時恢復建立的實際上是1952年以來的全國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制度,之后藝術和體育專業(yè)單考、高中保送生制度、會考制度、統(tǒng)考3+X考試科目組合、春季高考試驗以及近幾年試點的重點高校自主招生等,基本上都屬于高考制度層面的改革探索。
考試技術層面的改革,帶有標志性的是始于1980年代末的高考標準化運動,它是我國考試方式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開端。當時,參照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做法和依據心理測量學理論,從考試命題、考試實施、評分閱卷、分數報告和使用等4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標準化、規(guī)范化改革,引進了多項選擇題、雙向細目表和誤差控制技術,制定了考試命題和管理的各種規(guī)范。改革中還特別注意到適應中國國情,如我國高考標準化考試至今也沒有像美國那樣全部采用選擇題。隨后,作文評分誤差控制、無紙化評卷、計算機在考試管理各環(huán)節(jié)的普遍應用,分省命題以及招生錄取的陽光工程等,都屬于高考技術和方法層面的改革。
高考理念層面的改革不如技術方面活躍。早期的爭論如1980年代初對中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批評和警惕;1990年代末提倡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的弊端進行深刻反思;2004年開始試點的高中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多元評價、日常性評價和校本評價等很多新理念新方法,都不斷深化了我們對于考試與教學的關系、考試自身的局限以及什么是好的考試等問題的認識,推動了考試觀念的除舊革新。
30多年來,可以說高考改革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傮w來看,考試技術和方法上的改革較多、較頻繁,而制度上的改革自恢復統(tǒng)一考試后重大舉措不多,多為一些局部的調整和補充,而在考試理念上的直接改革更少,雖然素質教育、高中新課改對更新舊考試理念有一定推動作用,但是科學的、現代的及以人為本的全新考試觀卻一直未能得以確立,因此,應試教育的觀念和作法在社會上還頗有市場。
二、當前高考改革的三個維度分析
有學者認為,1977年恢復高考是“一場未完成的撥亂反正”[2]。也就是說,雖然恢復了重視教育和發(fā)展教育,但高考制度框架基本上還是成熟于20世紀80年代、完善于90年代,是在計劃經濟的社會背景下建立起來的。而我國教育要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就需要建設一個全新、多元、以人為本、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那么,當前如火如荼的高考改革如何才能進一步深化并取得重大突破呢?這是反思之后擺在教育考試工作者面前更為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高考改革也同樣需要從理念、制度和技術等三個維度加以深化和推進,只有從三個維度積極地探索,進行立體化的全方位的改革,才有可能使當前的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和迷惘,取得實質性進展。如此,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其一,考試理念的更新至關重要。事實證明,任何重大改革無不是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始的。轉變考試觀念,首先是要深刻反思我國傳統(tǒng)考試文化中的陳舊觀念。有學者認為,在我國施行了1300年的科舉考試傳統(tǒng)雖有引導全民族重視教育與公平選才的作用,但過分強調功名,將考試這種教育手段異化為教育目的,導致考試崇拜、分數崇拜,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觀念性障礙[3]。因此,我們要深刻反思傳統(tǒng)考試文化中的落后元素,摒棄舊的傳統(tǒng)觀念。轉變考試觀念,更重要的是要樹立起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現代考試觀。2009年的高中新課程改革更是從課程模式、教學模式以及評價模式上提出了許多新理念,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領會、提升,將它們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形成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考試評價模式。轉變考試觀念,還需要積極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的考試與評價理念。例如歐美國家的一些學者最近在積極反思大規(guī)模校外考試的正面和負面作用與影響時,由英國的大學學者組成的評價改革小組(ARG)便提出了“為了學習的評價”的理念。他們提出考試要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要與教學設計通盤考慮,包括考試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全面而綜合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等等,其實質是反思考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學習,而不是關系顛倒??梢姡粩喔驴荚囉^念,建設考試文化,是高考改革的基礎。
其二,高考制度的創(chuàng)新,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戴家干主任曾明確提出,高考改革,制度創(chuàng)新是關鍵。長期以來,我國高考制度的典型特征基本上可以歸納為:統(tǒng)一招生計劃+統(tǒng)一組織考試+統(tǒng)一招生錄取。從當前情況看,招生與考試的分離分立,以多元化招生渠道、多元化評價方式來替代招考捆綁的一元化模式,其核心是從獨木橋到陽關大道,最后到建設人才培養(yǎng)的立交橋;從片面強調社會人員分流到重視每個學生的成長,實現高校與學生的雙向選擇。改變招生完全依據一次考試結果的狀況,可以有效降低考試的誤差風險,緩解學生的焦慮和壓力,引導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全面發(fā)展。按照社會日趨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建設多元化的錄取渠道、多元評價的方式,形成多條道路相通共融的人才培養(yǎng)的立交橋,這也是發(fā)達國家高校招生錄取制度的主要特征。譬如我國香港地區(qū),經過5年多的充分準備,從多年效仿英國學制改革為與大陸相似的“6+3+3”學制,在升學考試制度上也推出了校本評價體系、標準參照法報告成績等多種改革,為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4]。這些教育改革和考試改革的模式和新鮮經驗,都可以為我們的高考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其三,考試技術和方法的革新,要繼續(xù)從探索新的考試方式和考試技術信息化兩個方面入手。探索新的考試與評價方式,就是要改變一直以來過度使用單一的、終結性考試的作法,而實行綜合的、系統(tǒng)的、終結性考試與形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那種過分注重和依賴校外大規(guī)模考試的作法,也應該逐步加以調整、修正。除了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考試,其他的表現性測驗、真實性評價及檔案袋式評價都應該進行廣泛嘗試。因為如何將學生平時的成績和學業(yè)表現合理地納入升學錄取評價體系之中,是眾多學者長期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考試從命題到實施到報告成績等各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化,也是高考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的改革一直很活躍,不遑多論。但不是說已經做得很足夠,畢竟發(fā)達國家已經普遍使用的題庫技術、計算機化考試、網絡考試,在國內還不多見。所以高考技術的革新還有很大的空間。另外,當前的高考改革中,考試科目設置如何更合理,各科目命題難度如何保證相對穩(wěn)定,新課改后選修模塊如何納入總體考核,綜合素質評價、學業(yè)水平考試如何與統(tǒng)一考試銜接,平行志愿報名如何才能更加合理等,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高考改革這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圖形來表示。(見圖1)
三、高考改革如同一輛三駕馬車
2007夏天,一些國內學者感慨于高考改革的舉步維艱,提出了一套民間版的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媒體熱議,而后又不了了之。事實證明,高考改革并非提出一紙方案那么簡單,也從來不缺少外來的、各種現成的理想化方案,現實的選擇是不可能拋棄現有制度而推倒重來,只能在其基礎上逐步摸索前進,不斷推陳出新,這才是高考改革的真正選擇,就是說,高考改革需要一個漸進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前文所說的高考改革要從3個維度上推進,如同一輛三駕馬車上需要3匹馬共同拉車。其中,制度改革是關鍵,技術改革是保證,而理念改革是基礎。沒有新理念,制度創(chuàng)新就無從談起;同樣,缺乏技術的支撐,制度改革也無法落實。另外,應向社會廣泛傳播、宣傳考試新理念,澄清錯誤的舊觀念,建設新考試文化亦非常重要,否則,任何新的改革措施都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特別是考試方式和技術上的改革,更需要與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考試制度改革相配套,只有這樣,制度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落實。那種空想“以技術為杠桿撬動制度改革”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技術方案只能解決技術難題,解決不了制度層面的問題。而那種缺乏長遠與全面性的權宜之計,那種只顧及一兩個方面就倉促推出的所謂改革方案,注定是要失敗的。
[參考文獻]
[1]戴家干.進一步促進教育考試事業(yè)科學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8-12-27.
[2]李宗陶,楊東平.高考制度仍需一次深刻的變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6-13.
[3]胡也.轉變考試理念推進素質教育[J].山西教育,2003,(23).
[4]王全真,王海東.香港地區(qū)中等教育評價改革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8,(12).
[責任編輯:黎 陽]
Three Dimensions of 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 Reform:
Philosophy, System and Technique
WANG Hai-dong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Beijing 10080,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the 30 years of matriculation reform in the past has witnessed its great progres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exam philosophy, the exam system and the test technique. Current reform in 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advanced from these three dimensions: philosophy reform --- the foundation, system reform --- the core, and technique reform --- the assurance. Just as the three horses pulling one carriage, only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overall reforms can make a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 in the 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 reform; dimensions; philosophy; system; 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