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大清帝國的首支海軍艦隊,它的實力遠比北洋艦隊更加強大,西方的軍史中稱其為中英聯(lián)合艦隊。大清國在最艱難的時候勒緊褲腰帶為它準備了巨款,而英國人也毫不吝嗇地為它配置了許多先進裝備。成軍后,它卻在政治的口水戰(zhàn)中迅速消亡……
1863年的春夏之交,一支火力強大的艦隊,從英國啟航,駛往中國。金發(fā)碧眼的英國海軍官兵駕駛著每艘軍艦,艦橋上高高飄揚的,卻并非大英帝國的海軍旗,而是一面奇怪的新旗:黃色的對角交叉線貫穿綠底,旗幟中間是一條舞動的青龍。
大清朝的現(xiàn)代化艦隊
金發(fā)碧眼的清軍水師
這是大清帝國中西合璧的首面軍旗,它導引的這支艦隊,就是西方軍史宣稱的中英聯(lián)合艦隊或中歐聯(lián)合海軍,歷史學界多稱之為阿思本艦隊。當然,采購該艦隊的大清帝國從未承認過與他國共享該艦隊主權。
這是大清國在內憂外患下痛下決心建設的第一支海軍,采用了完全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的方式:所有艦艇均采購自英國,艦隊官兵也都從英國海軍中招募。
大清國從對抗太平天國而造成的拮據的財政中,擠出巨款購買此艦隊。而英國朝野也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議會經過多番爭辯后,同意了向中國出口軍艦并提供海軍人才,希望因此加強自己與大清國的“友誼”,抗衡法國和俄國在遠東越來越咄咄逼人的進取態(tài)勢。因此,這支艦隊雖然噸位并不重,卻依然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其中的江蘇號采用了不少專利新技術,其最新式的引擎速率甚至達到普通引擎的7.5倍!
這樣一支深受中英兩國政府支持的艦隊,卻在誕生后不到半年,即在雙方激烈的口水戰(zhàn)中沉沒……
大清國來的艦隊大訂單
太平天國席卷半個中國后,清政府的統(tǒng)治面臨入關200多年來最嚴峻的考驗。
1861年,作為清廷外籍雇員的代理總稅務司、英國人羅伯特·赫德,在英國第一位常任駐華公使布魯斯的支持下,建議清政府從英國購買幾十艘艦艇組建新式海軍,估計費用不到100萬兩。赫德建議說,此費可以通過提高鴉片關稅和對鴉片征收貨物稅來籌措。
赫德和布魯斯的計劃在當年7月就被清廷批準,但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直到1862年初,太平軍攻勢如潮,寧波和杭州先后淪陷。危急之下,清廷才啟動了從英國采購軍艦的計劃,并通過代理總稅務司赫德,授權正在英國老家休假的總稅務司李泰國采購這些船只。
大清國的大訂單是誘人的:購買6艘炮艇和3艘快艇,總價值約75萬兩。赫德建議,每艘炮艇應配備艦長1人、軍官2人、輪機手2人、炮手2人、水兵10人,另加中國水手30人。每艘快艇則配備艦長1人、軍官1人、輪機手3人、炮手4人、水兵30人,另加中國水手30人。
清政府希望將此艦隊配置給曾國藩和李鴻章等前線將領,加強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力量。為此,他們要求李泰國同時為每艘艦艇物色司舵、司炮手,一則可以將艦艇開到中國來,二是可作為教官訓練中國士兵。
在清廷的構思中,這是一個技術和人才的雙料引進項目,而艦隊則毫無疑問地將是純粹的“國有資產”。當時,清政府同樣的“引進項目”洋槍隊(后更名為“常勝軍”),正在與太平天國的對抗中發(fā)揮巨大作用,這支從英國采購的艦隊,無疑將成為水上洋槍隊。
6月7日的英國《泰晤士報》首次披露了這一計劃,報道稱正在普利茅斯指揮Donegal艦的阿思本,將受命指揮一支中國艦隊。
英國議會對此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經過議會的充分醞釀,9月2日,維多利亞女王同意了該計劃;9月9日,英國樞密院終于正式發(fā)布敕令,批準阿思本為中國政府服務,購買艦艇并招募官兵,但“應保證應募人員只在英籍官佐指揮下服役。”
英國腦袋指揮中國槍
法律障礙排除后,阿思本和李泰國組建艦隊的工作大大加快。
1862年9月14日,螺旋槳蒸汽輪非洲號駛離普利茅斯軍港,開往維多利亞船廠改造。這艘單桅帆船上高懸著李泰國臨時設計的大清海軍旗,并已經更名為“中國號”。在維多利亞船廠,同時還有另外兩艘船在進行改造:擁有3門火炮的炮艇碧玉號,將更名為廈門號;而擁有6門火炮的螺旋槳炮艇莫霍克號將改名為北京號。
最引人注目的是,1863年5月6日,在倫敦對明輪船“江蘇號”進行了測試,測試的結果令海軍和科技部門十分滿意,一致認為這是當時最快的艦艇。該船將作為阿思本的特別通訊船。
英國政府批準艦隊組建和人員招募計劃后,李泰國以中國政府代表的名義,與阿思本簽訂了一份共有13款內容的協(xié)議,正式聘請阿思本擔任這支艦隊的司令,任期四年。在這份協(xié)議中,最為關鍵的是有關艦隊的指揮權問題。
協(xié)議中明確約定,作為艦隊司令的阿思本,只服從由李泰國轉達的中國皇帝的諭旨,而且李泰國對于不合理的諭旨還可以拒絕轉達。這一明顯侵犯中國主權的條款,實際上將艦隊變成了李泰國的私人武裝,這成為日后爭議的焦點。熟悉中國國情的赫德立即給李泰國寫長信勸告,但毫無效果。
有意思的是,李泰國和阿思本兩人,在這份日后頗多爭議并導致艦隊計劃流產的協(xié)議后,加了不少注解,詳細解釋他們設立這些條文的考慮。
在注解中,李、阿兩人均認為,中國的地方官員們是靠不住的。在沒有帝國政府授權的情況下,中國地方官員居然可以自行購買歐洲艦艇、自行招募各國水手,“揚子江上的艦艇一半屬于(招安改編的)海盜,一半屬于此類武裝民船”。李泰國和阿思本因此認為,他們經手的艦隊必須確保直屬于中央政府,以便與這些“海盜們”相區(qū)別。
致命的是,這兩位似乎處處為中國利益著想的英國紳士,沒有解釋、也無法解釋李泰國憑什么可以選擇性地遵從或拒絕中國皇帝的諭旨。
當李、阿兩人在倫敦沉浸于千秋偉業(yè)的大夢時,中國的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因清軍圍攻南京日急,太平天國最驍勇的忠王李秀成率大軍回救首都,上海之圍遂解,李鴻章所部淮軍在英法軍、“常勝軍”配合下,收復嘉定。軍事態(tài)勢對太平天國越來越不利,清廷已經完全不需要依賴阿思本艦隊來實現(xiàn)軍事救急。
條件過于苛刻的李阿協(xié)議,面臨著更為挑剔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