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這一考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①文言虛詞的用法是中學(xué)語文課本上常見的之、其、以等18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②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③對于這些文言虛詞用法的基本要求是理解,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并辨別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識記和運用。
一、辨析詞義
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意義不同,在句中的地位和用法也就往往不同。
例: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008年浙江卷)
A ①權(quán)貴有嫌其出位
②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B ①乃放縱詩酒
②令其智乃反不能及
C ①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
②吟是溪獨見辱于愚
D ①與劉賓客齊名
②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
此題涉及四個文言虛詞,要求選擇“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前三項都可以通過辨析詞義排除。A項第一個“其”釋為“他”,第二個“其”釋為“那個”。B項第一個“乃”釋為“于是、就”,第二個“乃”釋為“竟然、卻”。c項第一個“于”是介詞,釋為“給”,第二個“于”與前面的“見”構(gòu)成“見……于”格式。表被動。正確答案應(yīng)為D,D項中的兩個“與”,都是介詞,意為“跟、和”。
辨析虛詞的詞義,可采取下列方法:
1 依據(jù)相關(guān)文句,確認詞義
例:“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zhàn)》)
晉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軫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趕,追到黃河邊的時候,秦國三位將軍卻已經(jīng)上船離開了??梢?,此處“則”是連詞,連接的分句之間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已經(jīng)”“卻已經(jīng)”。
2 比較意義虛實,確認詞義
例:辨析下面兩個“以”字的意義和用法。
①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以”,是動詞(實詞),意思是“認為”;②句中的“以”,則是介詞(虛詞),意思是“用”“拿”。
3 將虛詞用法和義項代入句中,確認其正誤
識記常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義項,在閱讀和解題時可將其代入句中,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
例:辨析下面句子中,“何”字的用法。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義項有:①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等;②副詞,譯為“怎么”“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問”等。一一代人進行理解和篩選,就不難確定此處為副詞“怎么”這個義項了。
4 替換陌生句中的虛詞,確認詞義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虛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反之,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這種方法在高考答題中尤其重要,因為高考題一般要給出一個現(xiàn)行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們對這個句子中虛詞的理解是正確的,就很有希望答對這個題目。
例4:辨析下面句子中“為”字的意義與用法。
①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為考生所熟知的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人第一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 二、比較用法 虛詞的特點之一是用法靈活,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有時候,試題給出的加點的虛詞,詞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在具體語境里的用法則有很大區(qū)別。
例: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008年山東卷)
A ①遂家焉
②乃實告焉
B ①將何作
②何復(fù)爾
C ①不辭而還
②裂其身而束之
D ①群扶以歸
②欲盎_頸以塞責(zé)耶
此題涉及四個文言虛詞,解題時最合適的切入點是比較用法。A項第一個“焉”是兼詞,釋為“那里”;后一個“焉”是代詞,釋為“這件事”。B項中前一個“何”,是疑問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釋為“什么”;后一個“何”,表疑問的語氣詞,釋為“為什么”。c項中的兩個“而”都是表示承接關(guān)系。D項中第一個“以”是連詞,表示修飾關(guān)系;第二個“以”是介詞,表示目的關(guān)系。答案為c項。
比較虛詞的用法,可采取下列方法:
1比較語氣,確認用法
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這是一個選擇問句,“其”是連詞,表示選擇關(guān)系,可以翻譯成“還是”。
2 比較位置,確認用法 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之”字用于動詞和賓語之間,表示對賓語的復(fù)指,是個代詞,譯為“這”。
3 比較詞義,確認用法
例:辨析下面兩個“故”字的用法。
①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②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魏公子列傳》)
①句中的“故”是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而②句中的“故”是副詞,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4 比較語法關(guān)系,確認用法
例:辨析下面句子中,兩個“于”字的用法。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
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兩個句子的語法關(guān)系并不一樣?!暗溁肌迸c“積”是主動關(guān)系,而“智勇”與“困”是被動關(guān)系。語法關(guān)系是用法的體現(xiàn),語法關(guān)系不同用法就不同。 三、辨明詞性 許多虛詞兼有幾種詞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詞性,詞性不同其意義用法也往往不同。
例:比較下列句子中“則”字的意義與用法。
①此則岳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①句中的“則”是副詞,在句中表示斷判、確認,可譯為“就是”。②句中的“則”是連詞,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
四、關(guān)注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中,往往用虛詞表示某種語法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特殊旬式中的虛詞的語法作用,區(qū)分其用法。
(1)判斷句中的“者”“也”“乃”等。
(2)表示被動的“見”“為”“于”“被”等。
(3)固定句式中的虛詞“無乃……乎…‘何……為”“唯……是”等。 最后,必須提醒考生注意,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辨析文言虛詞的詞義和用法,都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