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文學課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思辨能力的缺席是廣大外語專業(yè)學生容易面臨的一個問題,它直接妨礙了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文旨在探討將讀者反應理論運用于英美文學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可行性。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思辨能力;讀者反應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6-0110-02
黃源深教授曾經提到:“外語系學生遇到論爭需要說理的時候,寫文章需要論述的時候,聽講座需要發(fā)問的時候,常常會腦子里一片空白,覺得無話可說;或者朦朦朧朧似有想法,卻一片混沌,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現象,我們不妨稱之為思辨的缺席。外語系的學生對此種現象應該深有體會而且深感苦惱。因為‘思辨的缺席’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外語學習特點與思辨能力的缺席
思辨能力的缺席是與外語學習特點分不開的。由于外語學習強調記憶和背誦,學生從外語學習基礎階段起就被要求背單詞、背短語、背句型、背文章,外語系的學生記憶力一般很強。但機械的背誦卻削弱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在課堂上,教師主要注重學生語言準確的表達和語言的模仿,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的思維長期處于半休眠的狀態(tài),很難迸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
21世紀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世紀。外語人才應具備綜合能力。其中包括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較強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出獨特見解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英美文學課是我國高校外語院系的主干課程,因此,英美文學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2000年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中就有明確規(guī)定:“文學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蹦壳?,大多數教師在講授英美文學時依舊主要圍繞著作者展開,對學生參與的要求不高。講解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時,先從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講起,接著再是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或是當泛讀講,即先介紹一些作家背景之后,即開始講解原文中的語言點。這種模式沒有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提高有機地融為一體,極易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只是被動的聽,沒有機會參與思考與討論,造成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下降?,F代閱讀實踐表明,學生掌握一定的當代西方文論知識對閱讀英美文學作品頗有益處。教師可以借鑒不同的批評理論。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某一經典作品進行案例研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新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
二、文學批評理論與思辨能力發(fā)展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總體上發(fā)生了兩次轉向:“第一次是從重點研究作家轉移到重點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則是從重點研究文本轉移到重點研究讀者和接受。文學解讀由最初以作者為中心過渡到以作品為中心,進而發(fā)展為當今以讀者為中心,突出強調讀者作為解讀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即讀者反應理論,讀者反應理論為文學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理論基礎。
讀者反應理論認為作品的意義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讀者的賦予。文學作品不僅是作者純粹意向化的客體,也是讀者意向化的客體。作品的意義、價值要通過讀者的閱讀得到體現或實現。布萊寫道:“在一間空屋子里,桌子上有一本書,正等著它的讀者。我覺得這是一切作品的最初的境況。在某人開始閱讀之前,只有一個紙做的東西,它只不過是以它在某處的無生命的在場表明它作為物的存在。就這樣,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在書店的櫥窗里,書等著有個人來把它們從其物質性和靜止性中解脫出來”沒有讀者和閱讀,作品是死的,像遙遠的荒漠那樣,對人來說它是一片死寂。讀者把作品救活了,讓它死灰復燃而獲得生命,使之在世界中放出光亮乃至光芒,把它人文化了,使之成為人的文本;“作品在自我上體驗著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它甚至在我身上思考著自己。申明著自己”。讀者反應理論徹底改變了讀者、文本與作者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文學闡釋的慣常做法是力圖揭示文本中深藏的意義,努力追求作者的本意,而以讀者為中心的讀者反應理論則認為,文本的意義絕不是自我生成的,而是文本與讀者之間相互交流的結果,它強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不同參與方式。文學作品并不是處處寫實而充溢“實境”的。文學文本中總有許多空白點,等候讀者用自己的閱讀經驗、審美體驗、生活閱歷去填充,作品中的時間、人物形象等才會活生生地呈現在自己的頭腦中,從而使文學作品具體化,讀者的想象是具體化的重要步驟。讀者與文本的關系是互動的關系,讀者是文本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不同年齡、文化、身份、時代的讀者在閱讀的交流過程中使文本產生不同的意義。因此,文本的意義是永遠開放的,有待于創(chuàng)造的。沒有讀者的作品是沒有生氣或生命力的,不是活生生的藝術形象,離開了讀者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活動,文本的意義就會枯竭。
從讀者反應理論的角度來看,文學研究與教學不能只是對作者的研究,而必須把讀者作為整個文藝過程和藝術思維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來研究,因為文學作品激發(fā)人的思維、想象和認識,溝通人們的心靈,文學作品是以有感情、有思想的讀者為其對象的,讀者是作品的直接承受者是文學閱讀的主體。文學作品的意義和生命力體現讀者參與過程中。讀者反應理論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已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為學生提供必備的知識、信息的基礎上,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個人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對作品進行有個人創(chuàng)建性的詮釋,將讀者反應理論運用于英美文學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英美文學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yǎng)
讀者反應理論是提倡以研究讀者為中心的文論思想,主張要重視讀者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和再創(chuàng)造,根據這一理論,在具體的文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參與和理解,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共同分享閱讀經驗,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挖掘文本深層的內涵。如果離開了文本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潛在美學價值沒有被體驗,作品就失去了實質性的存在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fā)現、創(chuàng)造過程,逐步養(yǎng)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鑒賞能力。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學生的見解有的可能是膚淺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但只有通過閱讀和表達的方式,才能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才能使文學課成為啟迪思想、激發(fā)創(chuàng)見、開發(fā)潛能的人文素質課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學思考和交流的樂趣,認識到文學正在開拓他們的視野和思想,文學的實用性也得到了一定體現。
應用讀者反應理論進行英美文學教學符合現代外語教學法和現代外語教學規(guī)律?,F代外語教學法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參與作用。劉潤清教授在其《論大學英語教學》一書中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如果承認學生的智能作用,就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習信心,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促使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參加語言運用。教師不僅傳授知識,給予指導,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自學的能力?!?/p>
應用讀者反應理論開展英美文學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吃透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熟悉各種不同的當代文藝批評理論,能夠向學生介紹文學的基本理論,閱讀文學作品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用正確的理念為依據進行積極的分析評議研究。教師應當經常查閱國內外的新資料,掌握大量資料,然后進行課堂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布置論題讓學生思考、開展討論。然后再進行當場總結,或是提供給學生幾個評價角度,讓他們對某一問題撥揮自己的見解。一堂課至始至終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鼓勵學生提問,把課堂教學變成課堂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形成教師與學生互動式的教學模式。
英美文學課程應當把目標定位為“通過經典文本的閱讀體驗和闡釋,增進人生閱歷,豐富跨文化知識,培養(yǎng)審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語言和思維能力?!蔽膶W教學以閱讀作品為基礎,閱讀好像是一種觀念和創(chuàng)造的綜合,既要認識作品,又要超越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它不是機械的被動的活動,而是能動的創(chuàng)造的活動。這種再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作一樣的新鮮,一樣具有獨創(chuàng)性。閱讀將作品的空間展開,重新組織一個新的空間,補足了原有作品的不足,讀者通過外在語言的啟發(fā)將作品轉化為一個客觀存在,作品的全部價值都表現在對讀者自由的一種呼吁。教師要向學生傳授文本分析技巧,突顯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地位,讓學生意識到文學閱讀是主動的創(chuàng)造而非被動的接受過程,讓教學成為師生與文本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種交互式對話過程,這鐘互動式教學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全面把握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學敏感性及其對語言的敏銳性,順應時代發(fā)展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要求。
責任編輯 劉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