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家庭經濟狀況活躍了,需要考慮的是怎樣安排多余的或暫時不用的錢,為家庭聚財生利。按照過去的經驗、習慣,就是到銀行存錢,現(xiàn)在則另有其他途徑:買股票,買債券。因此有頗多家庭想要知道如何對待和處理股票和債券,這同存錢在銀行有什么不同?
個人把積蓄起來的錢存入銀行,這是一種儲蓄行為。買股票,買債券則是一種投資行為。債券包括國家發(fā)的國庫券,銀行發(fā)的金融債券,公司發(fā)的企業(yè)債券。股票和債券合起來統(tǒng)稱為“證券”。證券同商品一樣,可以在證券公司或證券交易所里買進賣出。股票一般每年發(fā)一次“股息”和“紅利”。(股息就是按股金所發(fā)的固定利息,紅利是在企業(yè)利潤增多時于發(fā)放股息后加發(fā)的利息);債券在到期時一次付給利息。股票的股息、紅利和債券的利息,就是投資者的收益。不僅如此,證券的投資收益還包括證券市價上漲的收入。當然,證券市價若下跌,應是你的投資損失。所以,買股票、買債券要冒跌價風險,但同時也有吸取紅利和獲得漲價等除固定利息外的額外利益可能??偲饋碚f:第一,股票、債券只要是上市的,都可以在證券公司或證券交易所自由買賣,便于靈活調劑資金;儲蓄存單或存折只能憑此向銀行提取現(xiàn)金,不能轉讓,買賣。第二,買股票、債券作投資,既可得多于固定利息的投資收益,也要冒跌價的投資風險;而儲蓄則是比較穩(wěn)妥的保持錢財?shù)霓k法,但只能取得固定的利息,因而在生利程度上不及證券投資大。
由上可見,證券市價的上升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投資人的利益。因此,在買證券的時候,要很好地注意價格水平,看是否有利于買進或賣出。一般地講,股票對企業(yè)所有權的價值等于:企業(yè)資產總額減去其負債總額后所得的“凈值”。這個“凈值”按全部股份平均分配,就是每一股份應有的價值。然而證券投資者在做股票交易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企業(yè)有多少資產和負債,因而也無法算出其凈值并推求出其每股應有的實際價值。精明的投資者是另有一種盤算的:手中的一筆錢是去買證券有利,還是存銀行合算。下面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假如,有一張票面為100元的股票,預計在一個年度內可以吸取股息(紅利)10元,而當時市場上同期利率為5%。在這種情況下,就賣出股票的人來說,他通過對預計可得股息與預計可得借貸利息作比較,認為這張股票應當開價200元。因為,只有將200元存入銀行,按年利率5%計算。才能獲得年收入10元。對購買者來說,出200元代價去買這張面值為100元的股票,所獲得的收入,同以200元錢存入銀行,其所得的利息是相等的,因而也不吃虧。只有當市價處在這樣的水平上,才有可能使購買者愿意買進,出售者愿意賣出,證券買賣才能成交,這就是股票市價產生的由。
這點也就說明,股票市價為什么可以高出其票面價值,而仍有人愿意買進。在實際情況下,還另有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假若某一股票要求買進的數(shù)量多了,價格就會上漲;要求賣出的數(shù)量多了,價格就要下跌。所似,股票也還有跌到票面價值以下的可能。比如,100元面值的股票,有時在市場上只能賣到98元等等。另外,還要注意股票市價有可能被投機者操縱,故意抬高或壓低,而出現(xiàn)不正常的大漲大落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用清醒的頭腦去對待了。
此外,應當了解,股票與債券還有區(qū)別:股票沒有期限,不能退股,只能憑票領取股息但可通過出賣(股票),換取現(xiàn)款;債券訂有期限,到期可以兌取本金和利息。
股票、債券和儲蓄存單都是能生利的財產,是積聚資財?shù)氖侄?,我們一定要認識它,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