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shù)與小學數(shù)學學科如何有效整合呢?下面用兩個案例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觀察物體):
師:從正方體的正面,你觀察到什么?
生1:我看到的是一個面,是正方形。
生2:我看到了兩個面。
生3:我看到了三個面。
師:我們站在正方體的正面,能看到幾個面呢?
師:拿出數(shù)碼相機,請剛才的三位同學分別對著正方體拍一張照片。我們把它轉(zhuǎn)換到投影儀上,形狀為什么不一樣?
生4:他們所拍的角度不同,看到一個面是在正方體正上方拍的,看到兩個面是在正方體正側(cè)面拍的,看到三個面是在正面的斜上方拍的。
師:現(xiàn)在我們用視頻攝像頭拍一下。
案例二:
師:以前我們是怎樣推導出平行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
生1: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化成長方形。
師:我們今天就用轉(zhuǎn)化的思路來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圓,小組合作,把它平均分成16份。去拼一拼,看看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2:我們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師:為什么說是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生3:因為底邊不是直的。
師:如果把圓平均分成32份再拼,會怎么樣?小組合作,動手試一試。
生4:還是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但是底邊變直一些了。
師:如果我們把它平均分成64份、128份……再拼一拼。會怎么樣?
生5:拼成的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底邊會越來越直,但是我們很難剪拼了。
師:是呀,因為分成的份數(shù)太多,動手不容易分了,我們可以借助電腦來幫忙。
生6:拼成的圖形越來越接近長方形了。
師:隨著分成的份數(shù)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當分成的份數(shù)足夠多時,就拼成了長方形了。你們想一想,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圓有什么關(guān)系?
生7: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的面積。(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用課件閃爍相關(guān)的部分)
……
分析與總結(jié):
一、適時使用多媒體
1 在知識有疑惑時使用。例如案例一中,學生觀察物體時,所看到的情況,要表述清楚比較難,這時用多媒體非常直觀地演示,為學生積極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學生根據(jù)觀察,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
2 在分層拓展時使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向?qū)W生出示一組難度漸增的練習題,讓學生作出回答,利用計算機及時給予評判和指導。
二、適度使用多媒體
適當使用多媒體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課堂教學中,并不是多媒體用得越多越好。在本質(zhì)上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的認知手段和工具,必須為我所用,不能成為課堂的主宰。那種完全用課件的演示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活動,用事先設計的課件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軌跡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成狀態(tài)自始至終是我們的關(guān)注點和著眼點,課件內(nèi)容的星現(xiàn)應始終圍繞他們的需求進行及時調(diào)控。在課堂這個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研討應該是課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人機交流不能簡單取代人際間的多向互動。案例二中,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操作、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進行合理想象,最后用多媒體演示,相得益彰。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適度、適時使用多媒體,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