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不斷報道各種讓人垂涎的鍋巴食品,市面上搶眼的鍋巴餐館,更是誘人食欲。以鍋巴做成的花樣風(fēng)味小吃,更大有壓倒各類點心之勢,堂而皇之地走進千家萬戶。一時,鍋巴成了受人青睞的熱門食品。
善米珍自貫穿
鍋巴,是人們用鐵鍋燜飯時,在鍋底所結(jié)的一種焦黃飯。它聲脆香噴,古時稱“鍋焦”、“焦飯”,又因嚼之有聲,還稱“格炸”“格巴”等。在古代,人們雖然沒有把它當(dāng)作美味佳肴,但用鍋巴做成各種風(fēng)味食品,已早有所傳。
可熬鍋巴粥將米湯與鍋巴攪勻,用柴草熬之,米湯與鍋巴交融在一起,香氣四溢,這便成了農(nóng)家人人愛吃的鍋巴粥,濃、甜、香、柔,如果再加些調(diào)料,那更是別具風(fēng)味。難怪清代詩人李光庭作詩贊之:“釜作規(guī)模水作緣,鍋焦炊出像天然。香粳玉碗誰雕琢,善米珍自貫穿。酒滴槽床須醞釀,饋從蘭若費煎前。何如丹灶柴?;?,頃刻工夫得大還。”
可制作點心清代文人才子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記的“白云片”點心,就是用鍋巴加工而成的。書中記有“白米鍋巴,薄如綿紙,以油炙之,微加白糖,上口極脆?!薄敖鹆耆酥频淖罹?,號‘白片片’。”
可制保健粉先將油鍋巴磨成粉,再拌以其他或甜或咸的食料,做成鍋巴粉,可干食或沖食。因鍋巴粉不僅可以充饑,還可助消化、開胃,增進食欲。清代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歡吃鍋巴粉?;加形覆〉娜?,吃些鍋巴粉,也會有好處。另外,鍋巴對解小兒積食也有益處。
可做醋釀酒這是古人的發(fā)明,清代李化楠在《醒目錄》中記有鍋巴做醋的方法:“蒸飯后,鍋底鏟起焦飯,俗稱鍋巴。投入白水鍋內(nèi),置近火暖熱處,時常用棍子攪之。七日后,便成醋矣。”用鍋巴釀酒,清代李光庭的《鄉(xiāng)言解頤》中也記有:“江鄉(xiāng)有以釀酒者,曰鍋巴酒。”其酒汁清亮,入口綿甜,回味爽怡。
鍋巴韻事別樣多
鍋巴孝敬母親“哺親焦飯記先賢,苦節(jié)多存感概篇”,說的是用鍋巴行孝的故事。據(jù)南朝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篇》記載,東晉末年,有個在吳郡(今蘇州)身為小吏叫陳遺的人,十分行孝。因其母愛吃鍋巴,他便每天將郡中剩下的鍋巴用布袋裝起來,經(jīng)常寄奉給母親。后來適逢孫思聚眾造反,陳遺被征入伍抵叛軍,戰(zhàn)敗后隨官軍逃循山野,餓死無數(shù)。而陳遺因帶有一袋來不及送母親的鍋巴而得以活命,又重新見到了母親,時人視這是“純孝之報”,傳為佳話。
“鍋巴老爺”雅號“莫道鍋巴非韻事,鍋巴或借老爺傳”,說的是“鍋巴老爺”的趣事。那是明末清初時期,上元(今江蘇江寧)人黃周星,字九煙,為明朝崇禎時進士,官至戶部主事。明亡后他更名隱居湖州。他喜食鍋巴,被人戲稱為“鍋巴老爺”。他也欣然接受這個雅號,為此還賦詩一組,第一組詩云:“灶養(yǎng)幸無帥將號,鍋巴尤得老爺名。兒曹相笑非無謂,慚愧西山有此生。”從詩中可以窺見黃周星對于鍋巴的鐘情,而鍋巴亦隨人之意愿,俱一起流芳后世。
鍋巴增進友誼1982年,日本食界朋友專程來到中國,特邀我國烹飪大師去東京表演中國川菜烹調(diào),同時特別提醒一定要帶鍋巴去,因為日本人做飯時不用鐵鍋,也不會做鍋巴。當(dāng)我國烹飪大師做了一道“魷魚鍋巴”端上桌,將燴好的湯汁澆到鍋巴上時,立即發(fā)出“嘩——吱”的響聲,頓時熱氣升騰,香味四溢。東京的日本朋友看得目瞪口呆,品嘗后贊不絕口。就是這一簡單的鍋巴食品,也為增進中日友誼做出了貢獻。
鍋巴菜的起名
“平地一聲雷,天下第一菜”,這是前人贊美鍋巴菜的詩句。用鍋巴發(fā)明成菜肴,其起名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據(jù)食界所聞,主要有以下三種流傳:
乾隆起名說據(jù)傳,乾隆微服出游江南時,臨近傍晚曾在蘇州一家小飯館用餐。這家飯館因快收場,一時拿不出好菜供應(yīng)客人。店主正在為難之際,忽見灶上還有塊大鍋巴,于是急中生智,把鍋巴掰塊用油炸酥,再把制好的三鮮熱湯,當(dāng)著乾隆的面,向鍋巴沖去,響聲過后陣陣香味撲鼻而來,催人食欲。乾隆品嘗后,覺得又香又脆,鮮美異常,隨口稱贊說:“此菜可稱天下第一菜?!焙髞?,此事被隨從官員傳出,人們便根據(jù)此菜發(fā)出的響聲,又稱“平地一聲雷”,逐漸傳開來了。
廚師起名說清朝初期,黃河修整大堤告捷。正當(dāng)黃河河道總督慶賀大堤合攏時,朝廷也特派工部大臣前來祝賀。為了顯示隆重,總督府特請各地名廚高手,傳言做出創(chuàng)新佳菜者予以重賞。其中有一李姓名廚正在構(gòu)思菜譜,忽見河口送飯的廚工帶回許多鍋巴,頓時靈機一動,就用鍋巴做主料,掰塊炸酥后裝盤,同時又用鮮蘑菇、蝦仁、火腿及許多調(diào)料,配成湯汁一起端上席。只見湯汁澆鍋巴發(fā)出一陣聲響,席間呈現(xiàn)出五顏六色、香霧騰騰的一道美肴。工部大臣隨即問道:“此為何菜,本官在京都從未吃過?”廚師隨機應(yīng)變答道:“這叫平地一聲雷,慶賀大堤合攏。”
陳果夫起名說陳果夫是國民政府要員,愛好烹調(diào)美食。一次他在江蘇老家大宴省內(nèi)群僚,自己特制了一道稀奇菜。首先煮雞湯,再加入蝦仁和番茄,配好料后,趁熱倒入剛炸好的酥鍋巴內(nèi),在菜的爆響聲中供人嘗食。眾賓客皆問此為何菜?為此,陳果夫根據(jù)鎮(zhèn)江有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水(中冷泉)之說,特將此菜命名為“天下第一菜”。他還解釋說,此菜中動植物各占一半為對稱,動物中水陸各一對為對稱,植物中有中有外為對稱,動物一屈一伸為對稱,鍋巴性燥湯性溫亦為對稱,實為“中國文化之精神”。最后,他還寫了篇《天下第一菜頌》的詩。抗戰(zhàn)時期,此菜又被食者命名為“轟炸東京”,以喻全民抗戰(zhàn)之意。
風(fēng)味各異的鍋巴美食
“餐桌聲聲雷,高湯鍋巴脆”,這是前人形容高湯沖入酥鍋巴時的詩句。如今,色香味形聲俱全的鍋巴菜已遍及神州各地。由于選料和制作的不同,出現(xiàn)了不同風(fēng)味的鍋巴菜肴。
江蘇的酸辣魷魚鍋巴
原料:發(fā)好的魷魚、冬筍各500克,鍋巴300克,熟雞脯肉100克,水淀粉40克,冬菇20克,蔥15克,鹽、料酒、味精各10克,花生油150毫升(實耗),香油20毫升,清湯1000毫升,胡椒粉、醋少許,豬油50克。
制法:1、冬筍、冬菇、雞肉均切小片,蔥切花,鍋巴切塊。
2、凈鍋上火,倒入清湯加料酒、鹽、味精,再放入魷魚,湯開去沫,用淀粉勾薄芡,然后加醋、蔥花、香油,撒上胡椒粉。
3、鍋巴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后裝盤,與魷魚湯同上桌并將湯倒入鍋巴上即成。
特色:魷魚滑嫩,鍋巴酥脆,酸辣成鮮,有聲有色。
廣東的蝦仁鍋巴:蝦仁鮮嫩,鍋巴香脆,湯汁紅亮,酸甜適宜。
浙江的海參鍋巴:菜味鮮咸,鍋巴酥脆,海味十足。
四川的肉片鍋巴:肉片鮮嫩,鍋巴酥脆,甜酸而香,被外賓稱為“音樂菜”。
還有四川的麻辣鍋巴、湖北的稻草鍋巴、安徽的雙脆鍋巴、上海的茄汁鍋巴鴨子、福建的蝦仁鍋巴、天津的鹵汁鍋巴、吉林的口蘑鍋巴等,都是值得一一品嘗的美味鍋巴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