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是中國烹飪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原烹飪文化自仰韶文化以來的一個歷史過程的結果。中原烹飪文化曾長期位居中國烹飪文化的主流,仰韶的彩陶、殷商的大鼎、洛陽周代宮廷的食制、北宋汴京飲食市場的繁華與經典書寫了中原烹飪的文明,也是中國烹飪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歷史過程。鄭州、安陽、洛陽、開封這些古都與歷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國烹飪發(fā)展史中重要的里程碑。
豫菜作為中原烹飪文明的代表,雖然在南宋以后成為中國烹飪的地方幫派,但因地處九州之中,也就一直秉承著中國烹飪的基本傳統(tǒng):中與和?!爸小笔侵冈ゲ瞬粬|、不西、不南、不北,而居東西南北之中;不偏甜、不偏咸、不偏辣、不偏酸,而于甜咸酸辣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昂汀笔侵溉跂|西南北為一體,為一統(tǒng),溶甜咸酸辣為一鼎而求一味,而求一和。中與和為中原烹飪文化之本,為中華文明之本。從中國烹飪之圣商相伊尹(開封人)3600年前創(chuàng)五味調和之說至今,豫菜借中州之地利,得四季之天時,調和鼎鼐,包溶五味,以數十種技法炮制數千種菜肴,其品種技術南下北上影響遍及神州,美味膾炙人口。
今日豫菜不失傳統(tǒng),尤善創(chuàng)新。它四方選料,獨特漲發(fā),精工細作,極擅用湯,調和五味,程度適中。不論干鮮老嫩,煎炒烹炸以一味領色、香、形、器,以一和而悅八方食客。因此豫菜沒有時髦,沒有浮躁,不以華麗逞一時,而以醇厚平和續(xù)千年。從商、周宮廷的三羹、五齏、周八珍,隋、唐洛陽東西兩市的大宴、素席,北宋汴京宮廷市肆的有美皆備,無麗不臻;數千年來,河南名菜可謂是滿天星斗,遍地錦裝。商周古韻,漢唐遺風,汴京絕唱,仍強烈地表現(xiàn)在眾多名品上。燒烤之方肋、羔羊、肥鴨,煎炒烹炸扒熘燴的糖醋軟熘黃河鯉魚焙面,牡丹燕菜,白扒廣肚,炸紫酥肉,鍋貼豆腐,翡翠魚絲,鹵煮黃香管,東坡肉,決明兜子,芙蓉海參,果汁龍鱗蝦,三鮮鐵鍋烤蛋,煎扣青魚頭尾;口味獨特的桶子雞,天下第一的小籠灌湯包,甜美宜人的開花饃,外酥里嫩的雞蛋灌餅,以及拉面、壯饃、土饃、菜盒、蒸餃、鍋貼、煎包、燴面、燜餅、水花糖糕等琳瑯滿目的小吃,完全能讓您領略中原烹飪文明的廣博與深厚。從北宋流傳至今的開封古樓夜市,入晚仍是人聲鼎沸,尤現(xiàn)當年遺風。
在中原大地上隨處可感受到豫菜所獨具的文化與美味的綜合魅力。
豫菜的十大名菜是糖醋軟熘魚焙面、煎扒青魚頭尾、炸紫酥肉、扒廣肚、牡丹燕菜、清湯鮑魚、大蔥燒海參、蔥扒羊肉、汴京烤鴨、炸八塊。
豫菜的十大面點是河南蒸餃、開封灌湯包子、雙麻火燒、雞蛋灌餅、韭頭菜盒、燙面角、酸漿面條、開花饃、水煎包、蘿卜絲餅。
豫菜的十大風味名吃是鄭州燴面、高爐燒餅、羊肉裝饃、油旋、胡辣湯、羊肉湯、牛肉湯、博望鍋盔、羊雙腸、炒涼粉。
豫菜的五大名湯是酸辣烏魚蛋湯、肚絲湯、燴三袋、生汆丸子、酸辣木湯。
豫菜的五大鹵味是開封桶子雞、道口燒雞、五香牛肉、五香羊蹄、熏肚。
清末民初,上海有一家梁園豫菜館,供應經典豫菜溜魚焙面、扒猴頭、鍋燒蛋陳煮、豫爆果仁雞丁、溜魷魚卷、釀燒香菇、托燒豆腐等。我總覺得豫菜入滬,使中原食文化和沿海食文化相結合,可視作“東西交融”的現(xiàn)象。但由于種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豫菜一度在上海消失。近年來,有些小館子來滬經營燴面、鯉魚焙面等河南小吃,還有一些簡單的冷、熱菜肴,但總是難成氣候。近日,突然在新華路60號發(fā)現(xiàn)一家名叫“豫香知”的豫菜館,店內書畫作品顯示了宋、元以來畫派的遺風,以及濃烈的中原文化氛圍。點菜品嘗之下,深感中原食文化古而不泥古,創(chuàng)新而不媚俗的博大精深,合情合理。
溜魚焙面,主料應是黃河鯉魚,但在上海,鯉魚有泥土味,上海人也不愛吃鯉魚,店家是用鱖魚代替,調味還是糖醋,也算是“南料北烹”吧。焙面特別考究,面點師當場拉面,拉得如頭發(fā)絲般細時,入油鍋“焙”,至絕酥,魚吃掉一些后,面下去蘸醬汁吃,真是神了,絕了!想當年慈禧避難至開封,上了一道軟溜鯉魚,外如焙面。問這是什么?手下奉承說,先吃龍肉,后吃龍須。慈禧“鳳顏”大悅,說:“何必費事,一塊兒吃得了?!彼煊小傲雉~焙面”這個菜。扒廣肚,廣肚即是魚肚,因為歷來廣州人干制和發(fā)制技術最好,故有此名。用“扒”的方法,廣肚軟綿糯鮮,食之滿口生香。生汆丸子,用高超的技藝不停打,將水打入肉糜中,再用湯勺“刮”,一下一個,在開水中汆熟,吃口非常鮮嫩,想不到肉可以這樣吃。開封灌湯包,包子里一泡鮮湯(而不是油或肉皮凍),輕輕提起,顫巍巍移到碗里,小心咬開口,慢慢吸湯,一點不膩,而只有鮮香。普通的食材,普通的調料,傳統(tǒng)的烹飪方法,能做出符合“中”“和”理念、清淡而又健康的美食來。真如清初文學家、戲曲家、美食家李漁所說:“清則近醇,淡則存真?!保ㄇ寰徒醮己?,淡就將真的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