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人有兩個大腦,一個在頭顱內,另一個藏在肚子里叫“腹腦”(腸腦)。
從李杲《脾胃論》談起
話說金代名醫(yī)李杲所處時代正值金元混戰(zhàn),疾病流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醫(yī)生對病人大都濫用溫燥或寒涼攻下之劑,結果疾病難愈,反引起死亡。李杲考慮戰(zhàn)亂期間人們驚恐之余,勞役連續(xù)不斷,以致胃氣營乏,如調治失宜,便促成死亡。
李杲遵照古典醫(yī)籍,結合臨床經驗,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獨創(chuàng)新論點。擬制了補中益氣湯及升陽益胃湯以溫養(yǎng)脾胃,以扶養(yǎng)元氣為主,專治脾胃之“內傷”,取得良效。
李杲提出“內傷”是致病的主因,尤以精神因素常起主導作用。他說:“皆先由喜怒悲憂恐所傷,而后胃氣不行,則元氣乃傷?!边@一獨創(chuàng)新論大大超前了西方醫(yī)學五六百年。
驚人的“腸腦”
——胃腸協(xié)調活動的主宰
胃腸道內的神經系統(tǒng)稱為腸神經系統(tǒng),這些神經行使感覺、運動、分泌及聯絡等多種功能。據科學家最新發(fā)現,胃腸道內神經細胞數在8~10億個之多,幾乎與人整條脊髓的神經元數目相當,而其發(fā)出的神經網狀組織,支配到胃腸道的各個角落。正由于其結構復雜而又龐大,故而有“腸腦”之稱。腸腦的特點是有相對獨立自主性。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提出“腹腦”(腸腦)的概念,稱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位于顱內的大腦,一個是藏在肚子里的“腹腦”。腹腦能傳遞許多種類的感覺與知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能記憶,甚至還會做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細胞生物學主任邁克·D·格爾森教授認為,“腹腦”是人體消化器官的“總開關”,它能分析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的成分,并能使人免受各種毒物的侵害。最近發(fā)現大腸、小腸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擁有體內近70%的免疫防御細胞,而大量防御細胞與“腹腦”信息密切相通,一旦毒素進入人體胃腸道時,“腹腦”首先感受到,立即向大腦發(fā)出警告信號,并發(fā)動大小腸及其免疫防御細胞,采取行動:嘔吐、胃腸痙攣及快速胃腸運動排泄和腹瀉,直至排盡毒物為止。另外,食物過敏也與腹腦有關。植物人的大腦失去了功能,沒有了運動與知覺,但是依靠腹腦照樣能吃喝,甚至能維持好幾年生命。
調控胃腸功能的
中樞神經統(tǒng)帥一切
正常協(xié)調的胃腸運動、分泌功能是在腸神經系統(tǒng)(腸腦)、自主神經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三大神經網絡系統(tǒng)共同調控下實現的。在消化的全過程中,好像并沒有在人的意識控制下,可以毫不操心地自動化完成。但是,一旦神經系統(tǒng)的調控失靈,馬上就會“亂套”!
當代生理學家認為,胃腸道受到三個層次的神經系統(tǒng)調控之中,最高級的調控中樞在大腦皮層。正由于胃腸活動是受大腦這一高級中樞調控,所以心理活動、情緒波動都會對胃腸運動有明顯的影響。當我們憂郁、悲傷或恐懼時,會明顯地抑制胃腸活動,即毫無饑餓感,而且胃腸的分泌活動也受到抑制。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實驗證明,語言刺激對人的胃腸活動也有明顯的影響,當談論到鮮美的雞湯時,實驗者的胃腸活動變得活躍,分泌也大幅增加;談到令人作嘔的臟物時,馬上會引起惡心乃至嘔吐。
生理學家還發(fā)現在下丘腦這個微小的地區(qū),竟存在功能完全相反的兩個神經中樞:一個是饑餓中樞(內側區(qū)),另一個是飽食中樞(外側區(qū))。有趣的是用電極刺激大鼠的饑餓中樞時,它就會不停地進食,直至攝食過度,以致大鼠明顯地長胖,體重猛增一倍以上。相反,如果刺激大鼠的飽食中樞,或者是損毀其饑餓中樞后,大鼠變得厭食、消瘦、萎靡不振,直至餓死在豐富的食物堆里。足見下丘腦雖然是彈丸之地,卻對機體的胖瘦、饑餓調節(jié)得如此涇渭分明。
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
作用相反相成
自主神經系統(tǒng)支配內臟、心血管和腺體,所以也稱內臟神經系統(tǒng),其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內臟活動。自主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當交感神經興奮時,胃腸道內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胃液、胰液及腸液的分泌量都減少。在人體進行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如發(fā)脾氣時)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人不僅感到口干舌燥,而且胃腸運動與分泌均明顯抑制,胃口也銳減。
支配人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經包括迷走神經和盆神經。迷走神經從腦干的延髓發(fā)出,從上到下支配食道、胃、十二指腸、肝、胰、小腸、結腸,直到橫結腸的前1/2(以下由盆神經支配)。由于迷走神經管得寬,走得遠,分支越分越細,甚至連解剖學家也找不到其蹤跡了,故名“迷走”。
副交感神經的生理作用與交感神經相反,當人進食時,迷走神經興奮,胃液、胰液、膽汁及小腸液分泌增多,而且胃腸道蠕動加快,膽囊收縮。整個消化道出現一片欣欣向榮、全面興奮的狀態(tài)。其實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是相互協(xié)調的,當交感興奮時,副交感抑制,因此兩者常處于相反相成的和諧狀態(tài)。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個體精神愉快、心理健康,表現為食欲良好,消化吸收和排便功能均正常。相反,在遭遇到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或精神壓力很大時,就會出現食欲差、消化不良、腹脹、腹痛、便秘等。因此,可以講,胃是精神狀態(tài)的一面鏡子。
內臟感覺傳入
——好像自己并沒有感到
人體的神經包括傳入與傳出兩部分,傳入神經將外周發(fā)生的變化,通過神經沖動傳入大腦,使人產生感覺。
有趣的是內臟的感覺僅僅提供大腦作為調節(jié)的信息依據,而人體自身對這些內臟的信息是相當遲鈍,往往要發(fā)展到相當嚴重的疼痛時大腦才會被驚醒。但是疼痛的部位的定位,遠沒有軀體感覺那么清晰,定位很不準確。
當我們進食美味食物時,口、舌、鼻都可以清楚地辨別出美味的甜、酸、苦、辣、香等各種滋味。但是口福僅僅局限于口腔,一旦美食落進了食道以后,你就再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味!至多吃得多了,有飽脹感而已。
所以進食時,我們應當細嚼慢咽,充分地享受口福,相反,狼吞虎咽,不僅難以消化,而且真是對美味的最大糟蹋!
心身相連的胃腸病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人們發(fā)現許多疾病已經難以單純用生物學、生理學觀點來解釋其臨床表現,因而才逐漸地將注意力從疾病本身轉移到病人。直到1977年恩格爾教授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他認為有許多疾病不僅僅是由于外在因素如風寒、暑濕、細菌、病毒等所引起的,還由于人體自身的內在因素引起的,正如本文開頭李杲所提出的“內傷”。
當代神經化學與免疫學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使我們驚喜地發(fā)現,神經末梢不僅是發(fā)放神經沖動,而且隨著沖動的發(fā)放有神經化學物質釋放(稱神經遞質)?,F在科學家已經從分子水平清楚地知道了神經遞質不僅有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5-羥色胺、組胺等等,而且還有數以百計的多肽類化學物質(如像嗎啡一樣有鎮(zhèn)痛作用的腦啡肽、神經降壓素及生長抑素等)。
因此,“心”與“身”再也不能分離了!身心疾病也就是內臟有病,常常病并不在內臟本身,而是病在“心”(腦)。換句話講,內臟有病,該腦子吃“藥”。
不是所有的藥都裝在瓶子里
——心理治療
很顯然,因身心疾病而引起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腸易激綜合征、神經性噯氣等,其治療的根本,不是吃裝在瓶子里的藥物,而是要做心理治療。往往經過有經驗的心理醫(yī)生的咨詢與治療,病就好一大半,有時不吃藥也能康復,避免了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