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觀書。
清人王賢儀于其《轍環(huán)雜錄》中,指濟南人以“春前新韭,秋晚寒菘,夏浦茭根,冬畦苔菜”為四美蔬,韭菜是尋常得見的,無論天南地北。炒肉包餃子,便是百姓的美食。更有韭芽,尤為珍品。不過北人稱韭芽并不對,置韭于瓦筒內,使其不見天日,長成通體鵝黃,然終究不是芽,所以南人呼為韭黃。
茭根即是茭白,近水而生,西北似不多見,在東邊就是家常菜蔬。茭白白根綠尖,如玉浮翠,顏色便極養(yǎng)目。我平素常以茭白待客,將茭白、香覃、豆干和里脊切成細絲,熱油快炒,以青紅椒絲間色,顛倒過不少英俊。至于苔菜,據(jù)聞遍布北方及至川湘,而我于江南惜未見之。苔菜植于嚴冬,綠葉黃花,籽可榨油,苔為紫色,最是香脆可口。我曾多番游行于北地,竟無人以饗我!江南有“油冬兒菜”,一樣的綠葉黃花籽可榨油,可是苔為綠色,我們稱為菜芯的,大約是異種。
菘是極普通的,便是白菜。菘有兩種,一是俗稱大白菜的,另一種葉色嫩黃幼綠,江南人稱黃芽菜。白菜原生江南,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提到,《蘇州志》中說白菜即“吳菘”,北方引自吳地,履種不活,后來竟成了。明初北京人已囤積大白菜過冬,京郊有“箭桿”一種,品質絕佳。其實,北方白菜的品質普遍優(yōu)于江南,土質氣候雨水都是原因。杭州人所食白菜,自山東運來,名曰“膠菜”??梢姟澳辖郾辫住币徽f,亦非盡然。
原來“四美蔬”都不是難尋的物事。只要采擷當時、新鮮潔凈、制作得法,好東西是隨處可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