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過日子,最不能委屈的就是自己的胃。美食達(dá)人袁枚先生曾說:“學(xué)問之道,先知而后行,飲食亦然?!边@位乾隆時期的大才子有閑有錢,精于飲食,面對美味珍饈如同品味詩書一般,還要去考究盤中之物的前世今生,難怪他能寫出膾炙人口的《隨園食單》。我等平頭百姓,要為一日三餐奔忙,自然沒有袁先生那份心境,也沒有機(jī)會品嘗美味珍饈。好在上天亦不負(fù)我,我和先生終日有豆腐為伴,也很快哉!
對豆腐這百姓餐桌上的平常之物,閑暇之余也可拿出袁大才子的精神“先知而后行”。俗話說人生三大苦——撐船、打鐵、做豆腐,豆腐從誕生之日起就“塊塊皆辛苦”,古往今來豆腐被做成了風(fēng)味各俱的菜肴。梁實秋先生跟我一樣,也是豆腐的粉絲,無奈他廚藝不精,做過“雞刨豆腐”便是明證。一塊老豆腐用鏟子在炒鍋熱油里戳碎,戳得亂七八糟,略炒一下,倒入一個打碎了的雞蛋,再翻炒,最后加上蔥花起鍋,裝盤后實在沒有看相,故而稱之為“雞刨豆腐”。養(yǎng)過雞的人應(yīng)該知道,一塊豆腐被雞刨了會是什么樣子,這名字起得真是形象。
汪曾祺先生曾寫詩形容豆腐“馨香異蘭麝,色白如牛乳”。他不僅愛吃豆腐,還擅做豆腐菜,其中有一道“松花蛋拌豆腐”,可謂文味勝菜味。他介紹這道菜的做法只是寥寥幾句:豆腐入開水焯過,切成小骰子塊,加少許鹽;松花蛋,亦切成骰子塊,與豆腐同拌;老姜在蒜臼中搗爛,加水澆入;不宜用姜末,亦不加醋?!八苫ǖ鞍瓒垢笨此破匠5囊坏啦?,但做好卻要些本事,就如同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信手拈來一根樹枝也能致敵人于死地,那才是真功夫。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母親做的豆腐菜,很令人回味。猶記早春二月,母親搬一把小凳子坐在爐前,細(xì)心地將攤在油鍋里的豆腐兩面煎黃,用紅辣椒與韭菜花炒,黃燦燦油旺旺,香味嗆人。寒冬里母親最喜歡做豆腐湯,鍋中湯水燒滾,加入調(diào)味料,然后碼上一塊豆腐在手掌心,橫豎各劃幾刀,傾入湯中。那時旁觀的我必會驚心地扳過母親的手掌瞧瞧有沒有被刀傷著。湯再次燒滾后,撒上蒜與姜絲就可出鍋,熱騰騰十分下飯。
古人言豆腐“一身清淡七分水,通體晶瑩四面光。富貴貧困皆厚愛,人人稱其菜中王”。也有人用豆腐喻人生,清代詩人查慎行就說豆腐“須知淡泊生涯在,水乳交融味最長”,這是談豆腐與人生的最高境界。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的要淡泊人生,飯飽人生就足矣,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