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不僅捧紅了小沈陽,也給另外一個普通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他就是注冊了“不差錢”域名(www.buchaqian.com)的域名投資人郝鵬。在互聯(lián)網上,“域名”有時被諧音戲稱為“玉米”,而域名投資人也就成了“米農”,郝鵬就是眾多“米農”中的一個。
“不差錢”域名賣了好幾萬
今年1月,離牛年春晚不到一個月的時候,郝鵬每天手頭增加了一個任務,就是對京城各報的文化娛樂版至少看上一個來小時,每次彩排新聞他都一個字兒不落地細細梳理,他在尋找里面的商機。
就是在春晚導演郎昆都不知道趙本山的小品到底上哪一個的時候,郝鵬就從趙本山排練的小品中注意到了“不差錢”。第一直覺告訴他,這個東北特色濃郁的詞匯非??赡芤慌谧呒t,于是他注冊了“不差錢”域名。春晚過后,該網站訪問量暴漲。3月上旬,他已經將這個域名成功轉讓,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他的幾十元投入就給他帶來了幾萬元的實在回報。
“大腕”轉幾道彎買域名
今年32歲的郝鵬是北京人,從1999年他就開始注冊域名,當時他每個月工資的一半都用在了這上面。2001年,互聯(lián)網進入低迷階段,很多不錯的國外域名由于沒有續(xù)費而可以重新注冊,郝鵬抓住機遇擴大了自己的注冊量,由于他的用心,轉讓費用也“很少低于四位數(shù)”。大多數(shù)時候,轉讓域名只要雙方約好去代理商那里就可以辦理。但是有的時候,為了一個域名的轉讓還要去外地見面,郝鵬就經歷過一次去上海的轉讓經歷,對方竟是一家網內著名網游企業(yè)。
郝鵬在他經歷的域名轉讓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就是購買方通常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首先,買方并不直接現(xiàn)身,通常都是委托一個中間人出面;其次,這個中間人通常都會講一個故事,說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打算自己創(chuàng)業(yè),而他選擇的行業(yè)正好和賣方手中的這個域名非常合適,希望對方能夠支持而轉讓;最后,就是拼命壓低轉讓價格,使轉讓盡快成功。剛開始的時候,郝鵬都信以為真,后來時間長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個故事,真正的買方既有國外上市的大公司,也有知名的藝人。
每年都有20多萬元進賬
2007年,郝鵬辭職回家,成為了一名專業(yè)“米農”。
盡管不用按時上班打卡,郝鵬卻并不睡懶覺。通常,他每天7點多就起來,洗漱吃早點之后,就打開電腦,看最新的當日新聞。在這一點上,“米農”會比一般的人有更多的新聞敏感性。
然后,他會看看電視,從電視新聞中獲取一些新線索。他的太太也是個自由職業(yè)者,平時會幫他打理兩個人的股票等投資,中午的時候,兩個人一般會在家里吃飯。下午,上網還是郝鵬的主要工作。
郝鵬給自己定下的原則是:如果一個域名的轉讓費沒有達到4位數(shù),這次注冊經歷就不是成功的。事實上,他每年能夠從域名轉讓穩(wěn)定賺到20多萬的收入,其中www.shipin(食品).com和www.weixiu(維修).com都創(chuàng)造了6位數(shù)以上的轉讓價格。
國內有二三十萬“米農”
中國的“米農”到底有多少,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統(tǒng)計,但據稱已達到二三十萬人的規(guī)模,他們中除了成功者,不少人只是普通“米農”。
在某事業(yè)單位工作的小文就是普通“米農”的代表,他在一年前成為了“米農”,投入1000多元注冊了幾十個域名,有些還是很巧妙的。不過由于沒有太多時間打理,又缺乏一些推廣的技巧,到現(xiàn)在,他的域名一個也沒有賣出去?,F(xiàn)在,幾十個域名的續(xù)費壓力讓小文猶豫是不是要放棄。
(《互聯(lián)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