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柴靜辭了電臺主持的工作,來到北京。那時她還不是央視的名記,她正處于失業(yè)中,每天逛圖書館,希望在報刊中找到一兩條招聘記者的信息。
有一天,柴靜撿到了一本很破舊的雜志,但封面的照片和故事吸引了她的目光。
一個女孩從背后摟著一個赤裸上身的男子的照片——那是海南的一個十六歲的妓女。記者拍了她去村公所墮胎,聽客人講人生,發(fā)高燒,掙錢養(yǎng)男友……最后一張,是她赤裸著身體,躺在月光里沉睡。一個真實的震撼人心的靈魂由此泄露——這是影像的力量,柴靜用心記住了攝影記者的名字——趙鐵林,然后給雜志社打電話,愿意做一個免費記者,條件是,和趙鐵林合作采訪一次。
這么好的條件,雜志社當(dāng)然愿意。第二天,柴靜跟著趙鐵林去拍孤獨癥兒童的題材。治療中心,孩子們沉默,目光黯淡。趙鐵林拿著相機(jī)在旁邊咔嚓咔嚓按著快門。柴靜發(fā)現(xiàn),一個母親為了孩子治病,白天就一直在醫(yī)院里,于是她走上去問:“我能不能采訪你?”
這位母親拒絕了:“這是我不愿意和任何人談的一部分?!睉B(tài)度非常堅決。
柴靜一點辦法都沒有,而趙鐵林準(zhǔn)備離開,看到柴靜無助的目光,忍不住轉(zhuǎn)身說了一句:“你想采訪弱者,就要讓弱者同情你?!?/p>
看見柴靜依然不明白的神色,他補(bǔ)了一句:“當(dāng)初我拍那些小姐,是因為我比她們還窮,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她們可憐我,讓我拍,拍完了,她們請我吃飯?!?/p>
然后趙鐵林把柴靜丟那兒走了。
夜色慢慢地降下來,柴靜依然不知道怎么辦,只好跟著那對母子從治療中心回家。人家進(jìn)屋了,柴靜只好孤零零地站在院子里。那是夏天,孩子的母親開始做飯,進(jìn)進(jìn)出出,應(yīng)該看得到柴靜,但就是沒有搭理她。
吃完飯,小孩先跑出來玩。孩子很小,沒有注意到臺階的跨度,腳步踉蹌了一下,差點摔倒,柴靜在旁邊看到了趕緊扶住他,帶他在院子里一起玩。
過了一會兒,孩子母親出來了,牽著一條大狗要去散步,并喊住快灰心了的柴靜:“你來嗎?”在散步的一段路程里,柴靜采訪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十多年過去了,柴靜依然在新聞界摸爬滾打,名氣越來越大,但她永遠(yuǎn)不會忘記趙鐵林給她從業(yè)生涯中上的第一課——讓弱者同情你!
我聽柴靜講起這段往事,是在大學(xué)的一個講座上。那段時間,正值美國2008年大選,兩位總統(tǒng)候選人奧巴馬和麥凱恩為一個水管工喬爭得火熱。在我們看來,一個普通的水管工人是一個多么微不足道的角色,但兩位總統(tǒng)候選人誰也不敢小視這個角色,甚至需要這個水管工的同情,來決定未來牌局的勝負(fù)。
在很多人的邏輯中,弱者是可以踐踏的,是用來同情施舍的,但沒有想到,有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來自弱者的同情和幫助。
(《深圳青年》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