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秋,兒子沒有回家過節(jié),這讓母親很擔(dān)心。節(jié)前,兒子曾回來過,母親看著明顯消瘦的兒子很心疼,她以為是操勞過度,還勸兒子悠著點。
節(jié)后第二天,兒子打來電話,說自己前些天做了個小手術(shù),還得過幾天才能回。盡管兒子說沒事,是小病,但疲憊虛弱的聲音讓母親的心“咯噔”一下慌起來。掛上電話,母親就收拾東西準(zhǔn)備進城去看兒子。她暈車,來回一趟,會要了命一般受難。
趕到兒子家時,家門緊閉。此時,兒子已經(jīng)開始住院化療,但兒子怕母親擔(dān)心,就沒跟母親說實話。母親倚著門,半步不挪,站了整整一夜。鄰居無奈之下,只好告訴她實情。她一聽,癱坐在地上,眼淚嘩嘩地流出來。她怎么也不會想到兒子得了這個病,兒子才45歲呀!
鄰居帶她到醫(yī)院。沒走多遠(yuǎn),她停下,和鄰居商量,要到鄰居家里洗把臉。她說,兒子看見她哭過,心里肯定不好受,無論如何,要讓兒子看見她精精神神的。進病房前,她停下腳步,輕輕拍打幾下衣服,拉拉衣角,撫撫頭發(fā),才推門而入。
在醫(yī)院里,大多數(shù)病人的陪護家屬,不是一臉憂郁,就是滿臉悲痛,無心梳妝打扮,衣著邋遢。唯有她,花白的頭發(fā)一絲不亂,衣服整齊潔凈,臉上始終掛著笑。坐在兒子的床前,她一動不動,小聲和兒子說村里的趣事,回憶兒子從前的點點滴滴。她告訴兒子,她已不再暈車。
她不是醫(yī)生,無法治療兒子的病,可是,她要把燦爛的笑容帶給兒子,更要把堅強的信念帶給兒子。她明白,自己就是兒子的一面鏡子,她哭,兒子心里難過;她笑,兒子就看見陽光,看到希望。
(《青年導(dǎo)報》200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