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就讀私立小學五年級,這是個人人稱羨的貴族學校,但是最近為了協(xié)助孩子處理一道數學題,他氣憤地跑去學校和老師理論,題目的大意是,發(fā)生山難,登山者A獲救,碰到B和C,B拿出4塊面包,C拿出5塊,肚子餓了,三個人需平分這些面包,A從身上掏出600元錢,B和C應該分別向A要多少錢?
數學題的正解是:B應得200元,C應得400元,因為B自己吃了3塊,只拿出1塊給A,而C自己也吃了3塊,拿出2塊給A,B和C拿出的比例是1:2,所以600元應該按照1:2的比例,分配給B200元、C400元。
從數學的角度看,命題邏輯嚴密,解答正確,但我的朋友看完題目的解答之后,非常傷心,“怎么會這樣呢?竟然教小孩子向發(fā)生山難的人收面包錢?”他難過地說,“哪一家的面包這么貴啊?”他的太太也抱怨。
他和校方約好時間,針對這個題目給出自己接近人道精神的答案:“應該不用收錢,”校方非??蜌獾亟哟怂⒄f明參考資料不是學校老師所編,以后會請老師多注意等,他心里明白,這不過是形式上的交代,但他并不灰心:“學校教育只是一部分,幸好我們還有家庭教育可以補救?!?/p>
我很佩服這樣的教育態(tài)度他沒有推諉為人父母該有的責任,當他發(fā)現學校偏重知識教育、忽略品德教育的時候,他警覺地提醒自己,還是要靠家庭教育來打基礎,不能全部依賴學校畢竟、人生的成就,不是單靠知識就能打造的,知識,只進其中的一環(huán)而已。
(轉載自《讀者》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