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流傳千年的蒸青綠茶團餅,到現(xiàn)代基本被炒青散茶所取代。有時想,即使是名垂天下、令人暗羨不已的龍團鳳餅,也只能留在故紙堆與茶人的想象之中了。
一直以來,我暗自希望能碰上今人所制的蒸青綠茶團餅。沒料想,此番機緣巧合,恰好在友人處遇到兩款不同的蒸青綠茶小團餅。于是,急匆匆拿來一試。
這兩款蒸青綠茶小團餅各有來歷:第一款是以唐代貢茶顧渚紫筍壓制的小團餅。約重一兩,是當(dāng)?shù)仄髽I(yè)以手工的方式蒸青壓制。據(jù)了解,其選用的茶青是清明后、谷雨前一芽兩葉的茶青。從這款茶的外形上看,餅茶當(dāng)中還可以見到茶的條葉形,說明即使經(jīng)過蒸青的工藝,并沒有過分揉捻和碾碎。
另一款則是用陜西的子午綠茶蒸青壓制而成的團餅。從外形上看,餅形更為細小,不到一個蓋碗的大小。且茶葉全部已經(jīng)碾碎,不見有完整的葉形。茶青選用的仍然是清明前、谷雨后的茶青,略帶茶梗。
顧渚紫筍的小茶餅其外形周正平整,略皺帶油光,頗為接近“臘面茶”的特征;而陜西綠茶團餅在餅面上加刻了花瓣紋樣。
據(jù)了解,顧渚紫筍的蒸青團餅在市場上有銷售,每斤的售價大約在六七百元左右;而陜西子午蒸青團餅?zāi)壳斑€未見有市場銷售,系為試制的茶樣。
蒸青綠茶團餅的工藝不算復(fù)雜,基本的工序是:茶葉在合適的時間采摘之后,稍加攤放,即行蒸青;蒸青之后,根據(jù)成型的要求,或揉捻或碾碎,用模具加以定型,最后烘焙茶餅即為成品茶。
細聞干茶,兩款蒸青團餅都有一些類似于海苔的滋味,其實這是蒸青綠茶常有的香氣。
從干茶的香氣上看,顧渚紫筍更為清香、幽久,一如江南女子的氣息;而陜西綠茶團餅則顯得平淡、粗獷。
在品飲時,我們用茶刀撬開,每一泡茶大約四克,不用煮,直接以開水沖泡,以體驗它的變化。
不同的水溫會使茶湯出現(xiàn)不同的滋味,今天用的是沸水沖泡,蒸青綠茶團餅可以采用這樣沸點的開水沖飲,以更好體驗它的香氣。
茶湯的色澤基本一致,兩款茶都是金黃色,清澈透亮。細聞茶湯的香氣,顧渚紫筍表現(xiàn)得更加細膩持久;而子午仙毫的香氣表達略短。有淡淡的果香。
顧渚紫筍的茶湯淡雅,略帶花香,表達更為細膩柔和,稍帶澀味,轉(zhuǎn)化很快,口腔之中迅速回甘起來。
陜西子午團餅的茶湯更為粗獷,滋味更濃厚,香氣沉穩(wěn),回甘也很快。
兩泡茶經(jīng)過五次浸泡,葉片仍舊沒有展開,試想如果用來煎煮更好。
觀看葉底,更加鮮活。
與炒青的綠茶相比較,它們的回甘更快,苦澀味不顯;只是香氣上,不如炒青茶一般張揚,顯得內(nèi)斂雅淡;但另一面,蒸青綠茶團餅更耐沖泡,茶性更為溫和。
除了用普通的功夫茶泡法之外,還完全可以用煎煮茶法來體驗蒸青綠茶的滋味與香氣;不同的選擇可以依據(jù)茶事的實際進行。
另外,蒸青綠茶團餅也可以用清明前的芽頭進行蒸壓成餅,甚至如古人一樣,可以嘗試加入龍腦、冰片等藥材以體昧它的變化。這其中,又有幾多工夫了。
飲啜芬香,喉吻滋潤,我們期待將來還有更多的蒸青團餅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