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處于中國南、北方的過渡區(qū),自古就是陜、甘、川戰(zhàn)略要地。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孕育了這里獨特的建筑裝飾藝術,以南宅子為代表的古民居院落為西北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明清民居院落群。
[關鍵詞] 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建筑裝飾藝術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01-0053-03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處于暖溫半濕潤氣候、半干旱氣候的過渡區(qū)。北臨隴山,東依秦嶺,南通巴蜀,西接隴中,隴山、秦嶺和西部黃土山脈對其形成環(huán)圍,因而歷來為戰(zhàn)略要地。乾隆《直隸秦州新志·沿革》記載:“蓋蘭,河之中堅,關隴之重鎮(zhèn)也?!?/p>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故里,是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的圣地,是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獨特的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孕育了這里獨特的民居裝飾藝術。市內文化古跡眾多,尤其是現存大量的以南宅子為代表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有中國西北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和保存較好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區(qū)民主西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嘉靖丙午年(1558),隆慶元年(1567)完工,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來縉居所。與南宅子隔街相望的北宅子為胡來縉之子胡忻的私宅,因此,南、北二宅子又稱胡氏民居。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贊嘆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風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氣派”, “甘肅省惟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一、南宅子裝飾的文化特性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發(fā)展的高峰,在很多方面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突破。明代住宅廣泛使用木、石、磚,且雕飾豐富,官式建筑逐漸定型化,裝飾形成一定的規(guī)格。同時,各地區(qū)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更加明顯,民居建筑形成南、北兩大流派。由于天水特殊的地域及人文社會環(huán)境,在中國傳統(tǒng)裝飾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下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裝飾文化。因此,天水古民居裝飾文化既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具有其獨特的地域特色。
(一)封建等級觀念烙印明顯
例如,南、北宅子都屬于四合院制,庭院的布局安排上具有鮮明的尊卑、內外有別的封建等級特征。祠堂、長輩居住的正廳,晚輩以及仆從居住的側房的裝飾的題材和精細程度上都一一遵循著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二)北方少數民族、希臘和波斯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種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中原文化發(fā)生碰撞和融合
南宅子的土木結構是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建筑的基本特征,但是天水民居所用的土并非中國傳統(tǒng)生土板筑法,而是在吸收西域傳入的“胡基”①的基礎上結合天水的自然環(huán)境改進而成。梁思成先生說:“佛教傳入中國,在建筑上最顯著而久遠之影響,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結構,而在雕飾……中國后世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番蓮等等,均導源于希臘Acanthus葉者也?!雹谀险友b飾中以團花圖案作為檐柱的裝飾,主要有荷花、牡丹、西番蓮等樣式,象征著家族的繁華似錦與團結和睦。
(三)天水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自古為陜、甘、川戰(zhàn)略要地,各地人員往來頻繁
過渡性的自然環(huán)境和多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形成了既有北方的粗獷和豪放,又具有南方的精巧和秀美的裝飾藝術風格。例如,南宅子屬于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南方民居的影響,注重精雕細刻,庭院以植物營造雅致氛圍。
(四)因地制宜
南宅子裝飾除了吸取外來題材外,與當地伏羲文化特色相關的太極圖及其結構也成為這里的一個亮點。同時,“米字格和九宮格作為北方民族的視覺象征圖形,與南方民族的視覺符號S形”③ 在這里的裝飾中同時出現。在古代,庭院的布局嚴格遵循風水規(guī)則。按照傳統(tǒng)的風水觀念,建筑一般坐北朝南,但是南宅子呈坐南朝北的格局,整個宅院北臨大街,大門朝北方便人員出入,體現了古人敢于沖破傳統(tǒng)教條束縛,因地制宜,在設計中更注重人的需要。
三、南宅子建筑裝飾的審美特征
(一)秀美與粗獷兼?zhèn)?/p>
在中國南、北兩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民居裝飾兼有北方的粗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而南宅子正是這兩種獨特風格的有機融合。天水民居整體裝飾粗獷,體現了北方人豪放、灑脫之美。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到南方民居裝飾的影響,南宅子建筑群既有土坯墻、單坡等西北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元素,又有雙坡型的建筑,直欞隔扇門窗、欄板梁頭、斗板雀替裝飾細致精美,透出一種幽靜和詩意的江南庭院風格。
(二)整體與局部的和諧統(tǒng)一
南宅子在建筑整體的裝飾上就地取材,房屋采用天然優(yōu)質木材,保留了木材原有的質地和色澤,同時結合本土土坯合筑而成。原質木材和土坯的結合使整個建筑群有著北方建筑特有的渾厚、淳樸之美。在建筑的局部裝飾上,精雕細刻卻不繁縟,使整體之渾厚與局部之秀麗得到有機融合。
(三)樸素與華麗有機兼容
土坯、原質木材和青色磚瓦的搭配,使整個建筑群外觀透出一種樸素大方的美。而院內建筑細部的裝飾卻精雕細刻,盡顯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這種在未經涂刷的原質木材上如此精雕細刻的裝飾,在北方民居中也是罕見的。
(四)當地風俗情趣的反映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故里,至今遺留有大量和伏羲相關的文物古跡和民情風俗。在南宅子的很多建筑裝飾中,多次出現八卦或太極圖結構的裝飾圖形。例如門前的抱鼓石上就采用了天水當地常用的八卦,房屋額欄上的仙鶴、花草紋樣多采用太極圖“S”形構圖形式,這與當地悠久的伏羲文化和風俗習慣密不可分。
四、南宅子建筑裝飾的題材和構圖形式
(一)裝飾題材
南宅子裝飾題材可以分為植物、動物、文字、日月、宗教神話、博古圖案和幾何紋樣等。
植物紋樣主要有萱草、蔓草、團花圖案(荷花、牡丹、西番蓮等樣式)、蓮花、瓜跌綿綿等。
動物紋樣有龍、鴟尾蹲獸、饕餮、螭龍、仙鶴、喜鵲等。
文字紋樣有福、壽、喜等。
日月云氣、宗教神話傳說有八卦、八寶、暗八仙(葫蘆、笛子)等。
博古圖案有琴棋書畫、喜鵲梅花以及“四藝”。
幾何抽象紋樣有勾紋、回紋、線紋等。
(二)構圖特征
太極圖:八卦是天水民居中常用的裝飾圖形。以八卦結構衍生而來的“S”形結構以生動的視覺圖形反映事物本質的美,以對立產生和諧,真實地再現了古人的宇宙觀中,尤以“S”形結構至今為人們所喜愛。
九宮格:院內地面用色澤深淺不同的卵石鋪成九宮格。在門窗的結構上,也采用了九宮格構圖結構。在家具和門窗上,具有故事性的圖案無不遵循著這種傳統(tǒng)的構圖結構。
米字格:這種中國傳統(tǒng)圖案的基本組織結構多出現在窗戶、地面的裝飾中。尤其在窗戶的裝飾中,米字格與幾何抽象紋樣結合,均衡而又富于變化。
重復構成:主要以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的形式出現。二方連續(xù)多見于窗的裝飾。四方連續(xù)多出現在門窗、房屋正脊的裝飾上。
五、獨特的裝飾材料及表現手法
南宅子建筑裝飾精美而不繁縟,裝飾材料主要有木材和磚,個別也采用石材,以透雕、浮雕等方法進行雕刻塑造。
(一)磚雕和石雕
南宅子中現存石雕已不多,多用于大門前的裝飾,主要題材有獅子和八卦圖等。磚雕多用于影壁、門、檐、屋脊的裝飾,正脊多用植物紋樣,并以左右橫向重復的方式構成,具有強烈的秩序感,屋脊兩側多雕有鴟尾蹲獸、饕餮、螭龍等,寓示吉祥平安。
(二)木雕
木雕主要體現在門窗和雀替等木質建筑構件和室內家具上。南宅子中家具的裝飾構件不僅具有支撐功能,而且又具有美化作用。家具雕飾精美,卻不涂刷油漆,突出木材自然的紋理美,具有典型的明式家具特征。雕飾精致的動、植物紋樣多用于門窗、檐、雀替等構件的裝飾,構圖飽滿而均衡,具有審美和文化信仰的雙重意義。幾何抽象圖案更多地運用在門與窗的大面積裝飾上,一方面,具有其本身的透光功能;另一方面,給人以簡潔、秩序美的感受。
(三)表現手法
象征:借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如八卦、太陽、仙鶴、壽星、八寶、盤長以及屋頂的怪獸等。太極圖、太陽等圖案,體現著陰陽和諧、封建等級、家庭溫暖的傳統(tǒng)哲學寓意和封建儒教思想;仙鶴、壽星寓意長壽美滿;而八寶象征神通廣大、普渡眾生、如愿吉祥之意;來源于佛教的飾物盤長則含有長久永恒之意等。
諧音:如喜(喜鵲)上眉(梅)梢、一品清廉(蓮)、五福(蝠)捧壽、連年有余(魚)等等。
文字:如影壁上的“壽”、瓦當上的“福”等篆體,適形造型,美觀大方。
六、古民居的現狀及當代意義
天水古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州區(qū),南宅子(胡氏民居)是天水民居的一個縮影,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稱胡氏民居是“甘肅省惟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當地許多古民居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高樓大廈或大量仿古建筑。2003年以來,天水古民居兩次被列入“100個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個性是城市的靈魂,而歷史文化是塑造城市個性最為重要的因素,它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往往通過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建設的物化過程體現出來。④
“一般而言,社會生產(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必須與人的需求相適應,不能也不應該將人們不需要的東西采用強制的方式讓其接受,這對于傳統(tǒng)工藝美術也是這樣,不能為了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傳承而生產。”⑤科學的建筑布局,淳樸的、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裝飾風格等很多方面,對今天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在發(fā)展城市經濟的同時,讓古民居更好得到保護并發(fā)揮它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今天的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必須關注和面對的一個問題。
[注釋]
①胡基:西北地區(qū)方言,指土坯,用泥和草制成的“土磚”。 我國北方一些農村蓋房時砌墻和搭炕的一種方法。一般選擇平整向陽而且取土取水方便的地方作坯場,坯土要求有一定的粘性,草則以細長柔軟者為好,民間俗稱之為“羊角”,用時用鍘刀切成短段。
②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頁。
③高文:《試析米字格和九宮格的美學意義》,《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④轉引自董鑒泓:《發(fā)展與保護:以天水為例論歷史文化名城的規(guī)劃與建設》,《城市規(guī)劃》,2002年第5期。
⑤李硯祖:《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fā)展》,《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雷圭元.《中國圖案作法初探》[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
[2]李祖定.《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89.
[3]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0.
[4]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
[5]王振復,楊敏芝.《人居文化——中國建筑個體形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6]伏羲廟官方文化網. http://www.fuximiao.com/nzz.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