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里煎茶
今日小寒,公務收拾已了,忙中偷閑,在茶室里起炭煎茶,以御冬寒。
平日在山里生火起炭很容易,先在石灶里將劈柴點燃了,然后將火炭從灶膛里夾出,放在泥爐中添幾塊木炭進去,就可以煮水煎茶了。今天在茶室里卻很艱難,先用紙捻將火引燃,然后加柴薪進去,也許是因為柴薪還未干透的緣故,不大工夫,弄得滿屋里全是濃煙,雖然羽扇不停地扇,依然煙浪滾滾,嗆得人眼里直流淚。終于火苗漸漸起來了,于是趕緊添加木炭,此時卻急不得,需要耐心等待,等到風煙俱凈了,爐火通紅,才算大功告成,終于可以透過一口氣來。由此想到古人煎茶瀹茶時。一應雜務全由茶童負責,大概就是不愿意受煙熏火燎的緣故吧。
功夫茶具
今天所用茶爐、茶銚、朱泥壺均為潮州產,為潮州葉漢鐘先生所贈予,小巧精致,很是實用。至于羽扇、炭夾、炭盒等物,則為冷香齋所配備。為適宜潮州功夫茶法,今天還特意用小茶桌、小茶簍、小茶盞等器具,雖然功夫茶“四寶”尚未齊備,但用來沖瀹茶湯,已經足夠了。
清人俞蛟在《夢廠雜著·功夫茶》中寫道:“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蔽梯x東在《潮州茶經》中則稱:“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制法?!倍际菍Ψ虿杈咦顬榍兄械拿鑼?。
功夫茶“四寶”,也稱茶室四寶,即玉書(石畏)、潮汕洪爐、孟臣罐和若琛甌。玉書(石畏)即砂銚,用來煮水;潮汕洪爐即紅泥小爐,用以貯火;孟臣罐即宜興紫砂壺,相傳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故器以人名,相沿至今;若琛甌或稱若深甌,即白瓷茶盞。茶室四寶不可或缺,四寶齊備,方可烹飲。
煎水瀹茗
水初沸后溫壺燙盞,接著備茶投茶;沖瀹茶湯。
今天所用茶品為今春武夷山老叢水仙,香氣幽深,滋味厚重,炭焙氣息隱然。
關于武夷巖茶,清人袁枚《隨園食單》里有一段內容很值得借鑒,也一并引在這里,供大家參考:“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至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p>
今天的這道武夷巖茶很耐沖泡,直至六水,茶湯湯色依然紅亮,至七水,茶有余香,嘆未曾有。飲茶畢,泥爐中余火猶熾,將之收進火缽里,用爐灰淺淺掩蓋,晚間圍爐煮茶讀書,當別有一番滋味吧。
煎茶夜話
起爐煎茶,在古代是極平常的事,因為日常所用就是風爐和木炭,燒水也好,煮茶也好,煮飯、取暖、焚香等,不可或離。時至今日,這些日常所用已經不多見了,縱有,也純屬多余,沒有多少實用價值。譬如今天如果還在茶室里起爐取暖,就很不適宜,茶室里本來就有暖氣,很暖和。起爐取暖不但麻煩,也很污染環(huán)境。再譬如燒水,如今有電磁爐、隨手泡、電爐等,不但快捷,而且干凈,所以風爐木炭便很少用了。所以冷香齋也只是一年中偶爾用一兩次而已,以盡雅意。
用風爐木炭煮水煎茶,不但聊具雅意,而且茶湯的香氣、滋味確實也有變化,更深沉,更沉著,更具有“巖韻”。譬如今天的這道老叢水仙,茶湯注盞后茶息隱沉,入口后滋味濃郁,香氣飽滿,三盞畢,舌面生津。七水畢,合目細細體味歷代茶家所謂的“巖骨花香”,果然很有道理。由此想到古代士大夫的生活,雖然沒有現(xiàn)代人生活這樣便利,但簡單中自有樂趣,自有一種真切的享受。
我常常在想,我們來到塵世,雖是多生累劫業(yè)力所感,無可奈何,但既然來了,就應該珍惜,就應該無怨無悔地走完這個歷程。雖然時值末法,生存不易,但我們應該多一些雅潔的情懷,多一些高尚的情操,多一些從容,多一些閑散,多一份關愛和寬容,能夠體面地生存,能夠生存得有意義、有尊嚴,大概是此生應該具備的意義吧。
古人曾說:弟子有余力則學文。今天稍稍清閑,拉雜說些閑話,若能有益世道人心,則誠所愿也。
且錄一首小詩:
歲末偶題
向晚重霾雪未成,泥爐砂銚炭初紅。
淋壺三沸湯花老,灑盞七分茶味濃。
夜來八萬四千偈,納入彌陀一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