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服裝與今人的服裝差異很大。其中,在古人的服裝外表,是見不到口袋的,這與古人的物質(zhì)生活有直接的關系。古代的許多生活用品、用具體積都比較大且重,無法裝在身上。如作為古代書寫工具和材料的“文房四寶”,即毛筆、墨、紙、硯,就不能裝在衣服的口袋里。
古人外出遠行時,行李及文房四寶等一些體積、重量較大的物品,多放在隨身攜帶的行囊中。行囊是一個縫制的長方形口袋,可以斜挎在肩上。古人常以“囊空如洗”、“囊中無物”形容為官清廉或家境貧寒。此外,古人亦可將這些物品裝入包袱,捆扎后背在肩上。
除背負的行囊、包袱外,在古人的服裝中,也有口袋。古人穿著的服裝,有一種交領服,如交領衫、交領袍等。穿著時,交領服的兩襟于胸前相交后,需在腰際間系帶(圖1)。于是在胸前相交的兩個衣襟與束帶處的懷中位置,就形成了一個口袋。所謂的“懷揣”,指的就是這個口袋。這個口袋相對較大,可以盛放一些稍大的物品。“懷揣兔子”,雖然是對忐忑不安心情的比喻,但也說明這個口袋的位置。如果還有隨身攜帶的一些細小輕巧的物品,即“細軟”,則可以放在袖子內(nèi)的口袋中。
古人服裝的袖子比較長,一般以垂臂時手不外露為宜,故常稱為“長袖”、“修袖”等。而且袖子還很寬大,故又稱為“大袖”、“廣袖”等?!俺侵泻么笮?,四方全匹帛?!?《后漢書·馬廖傳》)用四四方方的一匹帛,裁制成一個袖子,雖然有些夸張,但也足見袖子的寬大(圖2)。正是因為古人衣服的袖子比較寬大,所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動作時往往見不到手,見到的只是袖子的擺動,所以古代詩文中便有“拂袖”、“揮袖”、“奮袖”等描繪。在傳世或出土的繪畫作品上,也能見到對“大袖”、“廣袖”的刻畫(圖3)。
置于袖子里的口袋,其位置是在肘部的上方,即肘后部位。而非一些影視劇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拿取物品只是將手伸到袖筒內(nèi)很淺的位置。古人將袖中的口袋縫制到肘后,是很科學的,也符合實際使用的需要。這是考慮到日常手臂的動作對口袋的影響,可以避免因手臂的動作導致口袋內(nèi)物品的滑落。因為諸如戴冠、正冠、插釵等等動作,小臂往往要向上抬舉。如果將口袋縫制在距袖口很近的小臂處,一旦小臂抬起,口袋中的“細軟”就會掉出來。而縫制在肘后的部位,因大臂在日常生活中高抬的機會比較少,所以不會出現(xiàn)“細軟”掉落的現(xiàn)象。
將口袋縫制在肘后,雖然拿取東西也不是很方便,但因在這個口袋里盛裝的只能是些細小、輕便的物品,加之袖子比較寬大,手伸到袖內(nèi)口袋里取物,也還是可以做到的。
東晉時期的醫(yī)藥學家葛洪在廣泛收集當時民間流傳的用于治療常見病的處方后,經(jīng)整理、訂正,編成《肘后備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亦作《肘后卒救方》)一書(圖4)。此書在中國傳統(tǒng)的醫(yī)學和藥學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書中收錄的處方所診治的疾病,多為常見病和疑難雜癥;處方所用藥物,也多為價格低廉或在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藥物,所以民間百姓可以按照處方自己采集藥物,能滿足廣大社會下層民眾治療疾病的實際需要。書中的處方簡易實效,很適于民眾對照自診、自療。梁朝醫(yī)藥學家陶弘景又對該書進行增補,著成《補闕肘后百一方》(簡稱《肘后百一方》)一書。這兩部編錄有大量的常見病治療藥方的醫(yī)書,為方便人們及時治療疾病,指導人們對癥下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和參考。兩部醫(yī)書的名稱,都使用了“肘后”一詞,就是意在表明書可以放在肘后的口袋中,是可以隨身攜帶,隨時取出查閱,具有應急救助的寓義。由此亦說明,古人上衣中的口袋位置是在袖內(nèi)的肘后。
因袖內(nèi)口袋的位置比較隱蔽,古人常盛放一些純金飾品和散碎銀兩,以及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銀票等貴重物品。所以,中國古人又常以“兩袖清風”,比喻官吏的作風清廉。意指除清風外,袖內(nèi)再無其他錢財。
此外,由于古人的袖子比較寬大,古代的一些微型兵器,也能藏在袖內(nèi),故稱“袖器”,或稱“暗器”。如“袖刃”、“袖箭”等(圖5)。這些兵器所藏的位置,則是位于袖內(nèi)小臂處,以便拿取或投擲。這與袖內(nèi)的口袋無關。
正是因為放在袖內(nèi)的物品都具有細小、輕便的特點,所以便引伸出“袖珍”一詞,諸如袖珍書包括(袖珍詞典)、袖珍收音機等。冠以“袖珍”之名,就在于表示其小巧之意。
[責任編輯 常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