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有關佛教歷史的書籍和文章時,經常會碰到“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這兩個詞。那么,什么是小乘佛教?什么是大乘佛教?兩者的關系怎樣?我們通過簡單梳理印度佛教的歷史,就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小乘”與“大乘”的由來
國內外學術界對印度佛教的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比較通行的觀點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佛教時期。從釋迦牟尼創(chuàng)教到其最初弟子們所信奉的佛教,時間大約從公元前6世紀末葉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
第二階段,部派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左右。在這個階段,隨著佛教僧團的發(fā)展,由于不同地區(qū)的僧眾對戒律和教義產生認識分歧,從而導致僧團內部發(fā)生分裂,分化出互不統(tǒng)屬的若干派別,所以稱為“部派佛教時期”。分派延續(xù)的時間很長,具體分派的時間、次序、名稱、數(shù)目和原因等內容,佛教各類典籍的記載并不一致。一般認為,在這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總共分出了十八派。
第三階段,大乘佛教時期。大約興起于公元前1世紀左右,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印度佛教的主流。大乘佛教的興起,是以逐漸在印度各地出現(xiàn)一大批不同種類的經典為標志。這些經典都是借佛的名義,宣揚新的思想。重要的典籍有般若類、華嚴類、法華類、涅槃類、唯識類、大集類等。它們自稱是“大乘”,所以有了“大乘佛教”一詞。
印度大乘佛教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約公元前1到公元4世紀,是大乘中觀派興起和流行的階段,稱為“初期大乘”。中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龍樹(約公元150~250)及其弟子提婆,他們主要是在解釋《般若》類經典的基礎上,集中闡發(fā)“假有性空”的理論。中觀派的重要論著,有龍樹所著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提婆所著的《百論》。他們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本質上是虛幻不實的(空),認識世界要避免極端。世界萬物本質上是沒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區(qū)別。他們也主張“真”(出世間、佛、涅槃等)與俗(世間、眾生、生死輪回)是“不二”(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第二階段,約公元4到6世紀,出現(xiàn)講如來藏緣起和阿賴耶識緣起,集中闡發(fā)“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思想的各類經典,形成以彌勒、無著、世親為代表的大乘瑜伽行派,稱為“中期大乘”。瑜伽行派主要發(fā)揮《解深密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經典的學說,主要著作有彌勒的《瑜伽師地論》,世親的《顯揚圣教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等。世親的弟子陳那,對因明(佛教邏輯學)有重大發(fā)展。其后著名者有無性、護法等。5世紀以后,印度的那爛陀寺(在今印度比哈爾邦)成為唯識學的中心。唐代玄奘曾隨那爛陀寺的戒賢(護法的弟子)學習。
第三階段,從7世紀開始,佛教義學逐漸衰落,密教興起,稱為“后期大乘”。密教是以《金剛頂經》和《大日經》為主要經典,吸收了中觀、唯識思想,并且雜糅印度教和民間信仰的某些因素而形成。密教以重視壇場儀軌、真言密咒等為特點。13世紀以后,隨著伊斯蘭教的進入,寺院毀壞、僧尼逃散,佛教在古印度本土逐漸消亡。傳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是以中國佛教中的漢、藏兩大系統(tǒng)為代表。
大乘佛教是從部派佛教中分化出來的,在它興起的時候,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和學說,以改革者的身份出現(xiàn),自然受到固守傳統(tǒng)學說的佛教人士的攻擊。當時,大乘佛教被稱為“外道”,其倡導的學說被斥為“魔說”、“非佛說”。更有甚者,一些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人還被趕出戒律嚴謹?shù)纳畧F組織。
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前,并沒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之類的說法。新興的佛教派別出于爭奪正統(tǒng)地位,顯示本派教義優(yōu)越的需要,自稱是“大乘”。所謂“乘”,按照梵文原詞語根解釋,有“道路”、“事業(yè)”的意思。自稱“大乘”,指本派教義乃是修行者實現(xiàn)自我解脫和拯救眾生的“大道路”、“大事業(yè)”。同時,他們又把此前的佛教一律貶稱為“小乘”,認為那些教義是釋迦牟尼為小根器(天生素質差)的人講的?!靶〕恕焙汀按蟪恕睂εe的說法就是這樣出現(xiàn)和流傳開來的。現(xiàn)在的學術界雖然也沿用“小乘”、“大乘”的稱謂,但是已經沒有褒貶的意思了。
小乘與大乘的異同
大乘雖然把以前的佛教貶稱為“小乘”,并不是全盤否定以前的佛教修行理論和實踐,而是在接受、吸收和一定程度修改早期佛教、部派佛教教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一些新的教義??梢哉f,大乘是在小乘基礎上的發(fā)展,并不是完全推翻此前理論后的另起爐灶。因此,在大乘佛教的各派中,都程度不同的保留著自釋迦牟尼創(chuàng)教以來就有的內容。
大乘佛教在以后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漸表現(xiàn)出一系列特點,形成與小乘佛教的多方面區(qū)別。從前面介紹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大乘更重視探討抽象的理論問題,辨證思維水平大大提高,義學更為發(fā)展,這是與小乘的一個區(qū)別。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簡單介紹如下三方面的主要區(qū)別。
第一,自度與度他。小乘比較強調“自度”,也就是自我解脫;大乘更重視“度他”,也就是拯救眾生。與小乘鼓勵個人的嚴格修行不同,大乘號召信眾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把拯救自己(自度)與拯救眾生(度他)結合起來。同時,大乘也把修行方法和手段的靈活性(權宜方便)作為教義原則來看待,不把任何教條看作是不可改變的。許多大乘經典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接受和容納多種不同的學說和信仰。在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華嚴經》,它在突出學說個性的同時,倡導繼承以往佛教的全部成果,把一切佛教修行規(guī)定和理論,甚至原本不屬于佛教系統(tǒng)的修行活動也予以接納,編排成一定的有序結構,共同作為成佛解脫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和步驟。在這部經的《入法界品》中,甚至把國王使用的“斷手足”、“截耳鼻”、“挑雙目”之類的酷刑,也說成是“救度眾生”、“令其解脫”的慈悲手段,把苦行者登刀山、投火聚之類的做法,也說成是“菩薩諸行皆清凈”。總的說來,大乘教義的內容更龐雜,大乘佛教的適應能力更強,傳播渠道更多。無論它傳播到哪里,都會帶上那里的民族特色。
第二,一佛與多佛。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前,各派佛教都認為,盡管在釋迦牟尼之前還有六佛,并且未來還有彌勒佛,但是釋迦牟尼是唯一現(xiàn)存的佛,這種信仰本質上是與教主崇拜相聯(lián)系的一佛信仰。尤其在早期佛教時期,釋迦牟尼被認為是人而不是神,是導師而不是救世主。人們之所以信仰他,在于他發(fā)現(xiàn)并且實踐了解脫人生苦難的真理,在于他思想偉大,精神高尚,智慧深邃。到了大乘時期,釋迦牟尼及其生平事跡則完全被神化了。更為重要的是,大乘崇拜多佛,倡導十方世界同時存在著無數(shù)佛;并且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
第三,阿羅漢與菩薩。在大乘佛教之前,各派佛教都認為,除了釋迦牟尼之外,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羅漢,全稱“阿羅漢”。達到羅漢果位,就超脫了生死輪回。由于羅漢有著弘揚佛法,護佑眾生的職責和能力,所以自然也就成為信眾的崇拜對象。羅漢的地位,是僅次于佛。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信仰并沒有被廢除,依然流行,其主要崇拜內容都被接受下來了。
但是,大乘樹立的主要修行樣板,主要弘揚佛法者,主要拯救眾生者,不是諸位大羅漢而是諸位大菩薩。菩薩是梵文音譯的略稱,全稱“菩提薩堙”,也意譯為“覺有情”、
“大士”等。在眾多大乘經典中,所記載的菩薩也和佛一樣,多得數(shù)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薩,在不同經典中有不同的描述、不同的形象和特點??偟恼f來,大乘雖然沒有否定羅漢崇拜,但是羅漢的地位大大降低了。眾多羅漢的地位遠遠比不上眾多的大菩薩。比如,中國佛教中流行的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位大菩薩,其地位和影響就不是任何一位大羅漢所能比擬的。
[責任編輯 常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