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紋樣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是人類思想的程式化的視覺表達。文章從宗教、政治及吉祥觀念出發(fā)闡述紋樣的眾多寓意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 紋樣 寓意 影響
紋樣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已有很漫長的歷史,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它伴隨著人類的意識以及人類社會的種種變化而變化,對人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
紋樣,亦即圖案、花紋、裝飾紋樣。從身體的裝飾到器物的裝飾乃至于建筑裝飾,都是精神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任何時期的紋樣都表現(xiàn)出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質。從圖像學或符號學角度而言,紋樣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若忽略器物上的裝飾價值,那紋樣將變成無意義的抽象線條組合排列。裝飾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從原始人開始,人類就懂得去裝飾自己的身體以及更多,而促進人類裝飾意識發(fā)展的原因和動機有很多。荷蘭學者赫恩曾經(jīng)說過:裝飾大多是實用的,而不是審美。另外也有德國學者格羅塞指出:所有原住民大半的藝術品,都不是純粹的審美動機出發(fā),而基于實用目的,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欲望。所以說原始裝飾都有實際的意義。
一、紋樣是宗教觀念的載體
藝術史家亞諾得·豪索則根據(jù)社會學理論,認為人類最初的藝術起源于巫術、萬物有靈說或祭典。根據(jù)上述學者看法,原始裝飾藝術顯然都因為實際目的而產(chǎn)生,它可以滿足原始人類不同的需要,如用紋樣裝飾身體、對圖騰的崇拜、不安全感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生產(chǎn)力極低下的原始社會,原始人類愛美的表現(xiàn)往往具有宗教意義,因此它的審美功利性大于藝術性。
原始裝飾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是“圖騰”(Totem)。圖騰原為印第安語,意為“他的家族”。他大約和氏族公社同時產(chǎn)生。在原始社會,每個氏族往往采用一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氏族的標志,并認為他們的祖先是由這種圖騰演變而來,因而保護他們,使之生活發(fā)展,子孫繁榮。這是人們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情況下,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賦予一種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以企求達到保護自己的作用。這實際也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崇拜。這種圖騰,或被刺在身體上,或被繪刻在器皿和武器上,成為標志性的圖案。它是最早具有實用意義的一種紋樣。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對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綜合且有能量,因而,它對文化心理的影響普遍而深入。
宗教文化在原始社會的傳播和發(fā)展,對裝飾藝術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1.宗教的傳播離不開藝術,利用藝術的手段傳播、強化宗教觀念,增強民族認同感,以此達到闡述生活的目的。黑格爾曾提出:“藝術到了最高階段是與宗教直接相聯(lián)系的”。也就是說,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
2.在人類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存在著一個宗教藝術階段:在宗教影響下或控制下的藝術,或為宗教服務的藝術。宗教的觀念對藝術思想、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一定程度的制約,藝術上的差異大多因宗教觀念的差異而形成,它不僅是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也是藝術發(fā)展的一個必經(jīng)過程,同時它本身就構成了文化和藝術的發(fā)展。
3.宗教往往以藝術化的形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宗教與藝術的傳播和發(fā)展同樣需要人的情感投入,宗教表現(xiàn)為對神靈的崇拜與虔誠,依賴于人的精神幻想。而裝飾藝術則是依賴于客觀的視覺形象,表達的是藝術的真實情感。
4.宗教場合的裝飾大多傾向于“繁飾”,便于人們觀看到現(xiàn)實中最精美的視覺圖像,以喚起宗教情感。
二、政治上紋樣是等級觀念的載體
對于階級社會的禮器而言,紋飾的最重要目的似乎在于使一件禮器儀容變得醒目。其次,紋飾可以細分器物的種類。它促使人們對器型即禮器種類的注意,此外,在特定的器物類型中,紋飾還表示等級,而在等級中,還表示器物的所屬關系。
如產(chǎn)生于商代早期的“饕餮”紋,廣泛用于青銅器上。據(jù)載,殷人祭祀用牲,最普遍、最大量的可數(shù)牲牛。在當時,用牛祭是屬于上等,為“大牢”。以牛首變化而來的“饕餮”紋,象征著奴隸主統(tǒng)治者的權威和殘暴,具有鮮明的階級內(nèi)容和政治涵義。
另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飾,在古代社會也是有等級的。服飾的等級在禮服和官服上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的禮服上繡的十二章紋,明確表明了著裝之人的身份、地位。
三、紋樣的吉祥觀念是人們良好愿望的載體
喜慶吉祥,福壽平安,是中華各族人民千古永恒的熱望和追求。人們通常應用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器物和字體等形象,以吉祥語、諺語、神話故事等為題材,用借語、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xiàn)方法,利用圖案和吉祥語的完美結合,賦予以祈求吉祥、免難消災的含義,用來寄托良好的愿望,渲染喜慶氣氛,祈福致祥,成為人們熱愛生活,努力創(chuàng)造幸福、美滿生活和財富的心理的外在反映。
中國吉祥圖案,不追求自然形象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律動感和生命感,他力圖通過中國語言中所特有的諧音來表達人們心中的追求和愿望。“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就是對吉祥圖案特征的高度概括。在裝飾藝術中,無論是圖案紋樣或是裝飾的圖畫,其寓意所表達的中心主題是“吉祥”,這是一個延綿千萬年的永恒性主題。吉祥是對未來的希望和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吉祥是中國人對萬事萬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裝飾至善至美的本質。
吉祥的觀念應該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它的產(chǎn)生來源于古人對生活的不安定感。裝飾紋樣以吉祥為主題是在漢唐興盛起來的,漢代是吉祥圖案發(fā)展的集成時期,也是裝飾整體上脫離夏、商、周三代天命神學的嚴謹規(guī)范進入世俗化的一個轉變時期。此后千百年來,“吉祥”一直成為中國裝飾藝術的主題,唐代盛行的對鳥、對獸圖案紋樣中,便明顯有喻和美、完美之意。至明清為高峰,凡事必求吉祥如意,吉祥幾乎成為裝飾的唯一內(nèi)容,這是淡化其宗教神秘性而將生命保障的形式世俗化、表象化的結果。
中國的吉祥裝飾紋樣,是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我們的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這種具有濃郁的民族特性的藝術形式,由于深受人們的歡迎,因而代代相傳。在一定意義上說,裝飾紋樣是人類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且是一種基本的純化的方式,它以一定的形式構成而反映出一定的觀念。裝飾紋樣的吉祥主題,包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眾多內(nèi)容和人文主義精神,它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鏡子,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了人生的各種需要和方方面面。不論古人還是現(xiàn)代人,對美好事物都一樣地心存向往,因此它同樣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中。
我們也可以從意大利和法國的文藝復興的各種紋樣中看到這種狀況,這些紋樣帶給人們的生活以輕松和愉悅。文藝復興裝飾紋樣既具有古典藝術的理性、勻稱典雅和靜逸;又具有開朗和輕松的時代特色和市民特征。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意識的一個重要理念或理想,就是如何讓藝術回到人自身,表達普通人的內(nèi)心想法和觀念,因此它強調自我創(chuàng)舉與市民道德,是那個時期人意欲沖破中世紀極端化的經(jīng)院哲學體系,爭取個性自由表達的主要目標。
全世界一百七十多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紋樣。龐大的紋樣的體系,豐富的圖案內(nèi)容,就像進入一個巨大的“森林”,四周是各種參天大樹。走進它,會有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而裝飾紋樣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使我們與古代人相通,對于相對獨立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語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心思去研究、開發(fā)。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紋樣語言進行比較,就會感受到各種紋樣語言的特殊趣味,以及其精髓。它在不斷變化,反映了人們的意識在不斷覺醒、不斷變化.
參考文獻:
[1]葉兆信潘魯生編著:《中國傳統(tǒng)藝術(續(xù))》[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1~126
[2]李硯祖:《裝飾之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