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家里十斤米吃了一年,你可能不會相信。如果我說,已經(jīng)幾年不煮米飯了,你更不相信。其實,我愛吃面包,因為其香脆多味,比米飯好吃,雖然吃面包比米飯代價高一些,開始都是買來吃,慢慢地學習自己做,成本就降了下來。等到掌握了竅門以后,還能創(chuàng)造發(fā)明呢!蔥油面包就是一個偶然的念頭發(fā)明出來的,結(jié)果皆大歡喜。
做面包需要烤箱,烤箱恰恰是中國烹飪的“軟襠”,即便嫁了美國人的中國媳婦,很多在家里也是做中國菜,不會用烤箱。我不幸嫁了一個不那么愛吃中國菜的洋人,只好從頭學起,發(fā)現(xiàn)烤箱真是好東西。我們家也有面包機,但是很難創(chuàng)造發(fā)明。做面包做到得心應手時,我把面包機送人了。
初學者用烤箱,只要記住溫度,356,即180℃,不論烤什么,溫度不要動,改時間就行了。比如:烤雞,1個小時;烤鴨,2個小時;烤火雞,3個小時等等,又方便又省力氣。烤面包,用半個小時就夠了。煮婦把食品送進烤箱以后,可以看電視、讀書,即便出門,按時回來就行了,就是這么簡單。
我最愛吃忌司面包,而且要新出爐的。商店里供應的,又貴又不新鮮。自己琢磨著用烤箱做,吃了好幾年。做面包,發(fā)面部分和中國的包子沒什么區(qū)別,其中有兩個竅門:
第一,用溫水加糖和酵母粉(Yeast)攪拌,一定要等到水面出現(xiàn)一層沫再拌入面粉。糖的量與一小袋酵母粉(店里出售的)相同,溫水一杯半左右,也可以用溫牛奶代替。兩匙油,一個雞蛋和半杯切碎的奶酪,一點點鹽。三杯面粉做兩條面包。
第二,開烤箱180℃,預熱兩分鐘,關(guān)掉。然后把揉好的面團放進去發(fā)酵。預熱的溫度,以手碰觸金屬烤架時,很熱但不燙為限。等到面團面積增加一倍,取出來再揉一次,然后放入面包形狀的烤盤,重新發(fā)酵。兩次發(fā)酵完畢,面包已經(jīng)成型,180℃烤30分鐘,用叉子插入中心,拔出來干干凈凈,不沾面粉,就成了。
蔥油面包的材料原來是為做蔥油餅,招待中國客人準備的。油要多一些,1/3杯左右,一把蔥切碎,少許鹽。因為忙,而且懶,靈機一動,干脆把青蔥和橄欖油都揉在發(fā)面里,放進了烤箱。沒想到,蔥油面包放到桌上以后,大家搶著吃。
消息就這樣傳開去,從德州到夏威夷,從夏威夷到華盛頓。每到一處,蔥油面包成了我的私房菜和拿手好戲,中國人愛吃,美國人也愛吃。每次PotLuck(每個人都帶一樣菜的一種聚會),我只要帶條蔥油面包,大家就心滿意足了。記得在夏威夷時,我給弟弟家做了十多條蔥油面包,他把其中一個送給了朋友。幾天以后,朋友突然邀請我們?nèi)ゼ依镒骺?,條件是,你得把蔥油面包示范一遍,讓大家學著做。于是,我把弟弟家里的面包材料全部帶上,還加了奶酪。朋友準備了青蔥和橄欖油。整個過程,從發(fā)面到面包出爐,一群人跟在身后,有的記錄,有的觀察,鬧了兩個多小時。三條面包出爐以后,幾分鐘之內(nèi),一條面包就消失了,去了哪里?肯定是各位的肚子。
后來我做了甜面包,用一杯熟南瓜代替糖,加上葡萄干和果仁,比蔥油面包更受歡迎,這是后話,暫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