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coffee time(咖啡時間)消遣的時候,按慣例是咖啡、牛奶、紅茶或者果汁,茶葉不是主角,配角也。所以相配的茶食,即點心,一般以各種派,諸如蘋果派、藍(lán)莓派為主,做成蛋糕的樣子,需要時切下一角,半浸在奶昔里端上來,有點像桃酥的味道。吃時用小勺小塊小塊的切下吃,里面既有蛋糕的酥,又有烤面包的硬和香,上面浮了一層榛子、腰果、花生等果仁,油油的,和著水果酸酸甜甜的味道,就著熱熱的牛奶或者咖啡,很是可口。用以佐餐的還有各種蛋撻、蛋糕、薄薄的果仁脆餅等,有時也提供簡單的沙拉和漢堡等。
享受咖啡時間是北歐人最為看重的一段時光,天氣好的時候,又恰逢休假,不去咖啡時間簡直是虛度一天。
去的時候帶上喜歡的書,要一杯咖啡或者茶什么的,就著點心,在陽光下閱讀,很是心曠神怡。也可以寫點東西。我和先生去咖啡時間,每次都帶著本子和筆,要寫點什么,但是每次都失誤了。書倒是看了不少,最快樂的一件事就是一到哥城便得到一件禮物:哥德堡圖書館的借閱卡!
先生是個極愛書的人,家里每一間房子的四壁,幾乎都矗立著高高的書架,擺著密密麻麻的書籍,看了便讓人覺得賞心悅目。每每聽著音樂,在書海的掩映下,窩在厚軟的沙發(fā)里挑燈看書,便覺得夫復(fù)何求!即使外面吹著風(fēng),心里也覺得十分溫暖。
可惜的是他的書我大都看不懂,很多都是瑞典文。每次看著這些書,心里就想,什么時候才可以閱讀他們呢?恐怕要些時候吧。所以一等有了借閱卡,立刻在中文區(qū)狠狠借了十本八本,帶回來慢慢讀。
幼時在老家,因為產(chǎn)茶,所以家家飲茶。平日里自家喝的茶都很普通。撮一撮茶末,用粗泥壺沖了,吃飯的時候拎來放在桌子上,要喝的人各自取了家什來,就著粗糲的飯菜大口的喝,也別有一番滋味!所謂粗茶淡飯,正是布衣暖、菜根香矣!
若來了客人,那茶便上了一層境界,有茶果來配它了!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方吃茶風(fēng)俗各異。少年時去寧夏,那里的人喜歡喝八寶茶,八寶者,枸杞子、桂圓、菊花、大棗、蓮心、沙棗、冰糖,茶也!沸水沖了,遂飲遂續(xù)。佐茶的食品是一種叫做油馓子的吃食,像未成團的毛線股子一樣一絲絲絞在一起,用油炸了,端上來,色澤金黃,味道脆酥,有咸甜之分。
老家的茶果里有一種也像馓子般要經(jīng)過油炸的,有咸有甜,不過樣子有天壤之別,是做成蝴蝶結(jié)般的,叫巧果。還有落霜的柿餅,非常之甜膩,非得要茶水來配,不過這個是分季節(jié)的,冬天居多,夏天不多見。其次就是平常的麻糖、梅脯、山楂干、地瓜干、花生和瓜子了。
久居西安,專去品茶次數(shù)不多,倒是先生帶我去過幾次。常去的,是朱雀大街粉巷里的德福寶閣。茶座周圍用明黃的幔帳圍了,人在里面相坐對飲,要了鐵觀音,泡功夫茶。因為時間漫長,所以茶食也愈發(fā)顯得重要起來。茶樓因為要做生意,所以茶食種類繁多,瓜子、花生仁、腰果、山楂糕、梅子、杏脯、梅脯、榛子、松子等,甚至微波后的爆米花,無一而足;而我以為最可口的,還是他家的紅棗蓮心粥,12元一窩,用細(xì)瓷碗盛了,分而食之,其味甘爽,回味悠長。
有時幾個朋友在家中自斟自飲,專門去鼓樓的回民街買了五香花生仁、松子、花生酥、糕點、南糖來消遣。大皮院口一家糕餅店的點心出了名的好吃,里面用山楂粉打底,甜而不膩,最為爽口,又可飽腹。南糖也不錯,常買的是芝麻條和花生條,用來配茶,是絕佳的。
說起飲茶,北京的大碗茶是最為出名的。去了北京幾次,卻似乎不曾相遇傳說中的大碗茶,去的也是老字號的諸如老舍茶樓,茶也確實用大碗裝著,然而茶味平淡,實在不明白其好在什么地方。也許是當(dāng)年拉車引漿之流者流傳下來的口碑吧。平常的茶水,若到了一個口渴至極的人口中,便無勝于甘露了吧!有時候,若平常之事被抬舉到文化的時候,人們所求,就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其所依附的文化底蘊了!
周作人先生說:“我們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又說:“喝茶當(dāng)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喝茶人,自古同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