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讀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演變來的。說到民族飲食,彩云之南,也是個怪味云南,因為民族眾多,食俗千奇百怪、妙趣橫生,蟲子宴、昆蟲菜便是其中之一。
在我們云南,這幾年一些廚師挖掘傳統(tǒng)美食,有人想到了貧困年代人們喜歡吃的那些昆蟲,經(jīng)過他們不斷開發(fā)創(chuàng)新,這些野味十足、野趣無窮的“蟲子宴”竟成了一些酒樓、賓館的特色菜、招牌菜。在我年幼的時候,吃過許許多多的昆蟲,如生活在稻田里的螞蚱、寄生在朽木中的柴蟲、躲在洞穴中的飛螞蟻,還有腐豆蟲、蠶寶寶、松毛蟲、臭殼子蟲、竹蟲、蜂蛹等,林林總總不下十余種。那是在物質(zhì)嚴重匱乏、生活十分艱辛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自然界的昆蟲都成了我們兒時的美味佳肴,至今回憶起來,印象還特別深刻。但你也知道,這些自然界的生靈,要逮到它,滿足你口腹之欲,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人的智慧就是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一天天積累起來的,也就生出了許多捉蟲子的趣事。
知了知了又名蜩或蟬,我們彝族又叫“山知了”,雄性知了的腹部有一個發(fā)聲器,能連續(xù)不斷地發(fā)出尖銳的聲音,響遍整個山谷,特別是當有無數(shù)的知了在山間鳴叫時,山里就顯得十分喧囂。傣家人最喜歡吃知了,用香油文火炸至金黃,芳香撲鼻,是佐酒下飯的美味佳肴。
在我們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桂花鄉(xiāng)一個叫灣碧的地方,地處金沙江溫?zé)岷庸?,因為氣候炎熱,適合知了生存,這里的知了也就特別的多。每年的六七月間,正是知了求偶交配的繁殖季節(jié),它們會叫得異常歡快悅耳,整個金沙江河谷熱鬧非凡。這里的傣族群眾,若要逮知了來做下酒菜,只需準備一架算盤,一個洗臉盆,一根樹枝即可。到了傍晚太陽偏西的時候,就來到知了聚集的樹下,擺上一盆清水,旁邊插上一根樹枝,然后拿起算盤使勁搖晃,使算盤發(fā)出噼噼啪啪的聲響??赡苁沁@算盤的響聲與知了求偶時發(fā)出的信息頻率一致吧,知了聽到算盤聲響,為了求偶交配,竟會不顧一切地飛到算盤旁邊的樹枝上,這時你只要把樹枝往水盆里一浸,那些求偶的知了就被憋死在水里了,全都漂浮在水面上。
螞蚱螞蚱是我兒時吃得最多的昆蟲之一,那時只要谷子一低頭,田里的螞蚱就多了起來,且長得又肥又壯,我們就天天到田埂上去捉螞蚱燒來吃。在我們鄉(xiāng)下,嘗新的日子是少不了螞蚱做下酒菜的,所謂“干螞蚱,新米飯,二兩小酒天天干!”吃著這油炸螞蚱和新米飯,也讓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嘗到了豐收的喜悅。我們小孩子捉螞蚱多在白天,是一只一只地捉,效率當然不高,為的是圖個好玩。大人們捉螞蚱就有幾分睿智,使出了妙招:天黑之后,他們會提一盞馬燈或汽燈到螞蚱較多的稻田里,先點亮馬燈,然后在馬燈四周擺上幾盆清水,夜間的螞蚱見到了燈光,就像聽到了集結(jié)號一樣,成群結(jié)隊,蜂擁而上,一只只飛撲到馬燈上,那情景就像飛蛾撲火,自取滅亡。你想馬燈外面是玻璃罩,飛來的螞蚱根本無法立足,再加之玻璃罩上有些溫度,螞蚱一飛到玻璃罩上,不是撞得眼冒金星,就是燙得四肢發(fā)麻,一下子掉到了旁邊的水盆里再也飛不起來。這種用燈光誘捕的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出兩個小時,就能捉到數(shù)以萬計的螞蚱。
蜂蛹蜂蛹是葫蘆蜂的幼蟲,我們又叫蜂兒,是一種高蛋白食物。在我們云南,農(nóng)民朋友們燒到葫蘆蜂的蜂巢后都舍不得吃,而是將整個葫蘆蜂的蜂巢拿到市場上去賣,或作為送人的最佳禮品,用它來疏通關(guān)系辦大事,比起那些生長在山野里的雞樅、干巴菌、蜂蜜、薄殼核桃等土特產(chǎn)還受人歡迎呢!
有一次我從電視里看到,陜西某地連續(xù)多人被一種稱之為“殺人蜂”的野蜂蜇死,一養(yǎng)蜂老漢的蜜蜂也深受其害,引發(fā)村民恐慌,最后是求助于消防隊員,才把這窩樹上的“殺人蜂”消滅。這種蜂我們叫葫蘆蜂,在云南隨處可見,你只要不去動它的巢穴,它也不會與你拼命,并不像電視里說的那么可怕。我看消防隊員穿著防化服上樹滅葫蘆蜂時,受到了這種野蜂的攻擊,就是噴滅害靈之類的殺蟲劑也只能暫時將圍攻的蜂群驅(qū)散。其實,在大白天,人根本不是葫蘆蜂的對手,它不僅反應(yīng)機警,而且速度驚人,常出現(xiàn)一窩蜂攻擊人的情況,是萬萬惹不得的。但是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葫蘆蜂就成了瞎子聾子,全躲在蜂巢里不敢出來,喪失了白天的兇猛。這時你只要拿一個蛇皮口袋將整個蜂巢套住,扎緊口子,拿到甑子里用猛火一蒸,一窩葫蘆蜂就全被蒸死了。但這樣取得的蜂蛹,蜂兒已經(jīng)死亡,只能自己消受。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待天黑之后,用火把燒葫蘆蜂的蜂巢,那些葫蘆蜂見到火光,也同樣只會往火光里撲,翅膀幾秒鐘就被燒光,就算不死也無法再飛起來。我們這里的農(nóng)民朋友一般用火燒的方法取得葫蘆蜂的蜂巢,這樣蜂蛹新鮮,便于保存,還能賣上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