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紗是好東西,現(xiàn)在這樣的東西已經(jīng)很少有人認得了。
朋友在杭州出差時,很鄭重跑去旗袍專賣店為我挑件旗袍。歸來開箱驗取,竟然是件香云紗。朋友不識,只道店家說這種質地很好,可是挑來挑去只有兩個顏色,一種深褐,一種墨綠。他挑了墨綠這一件。圖案是橫斜怒放的梅花和扶疏搖曳著的翠竹,間或用篆形喜字壽字隔開,很有古意。
我穿旗袍,臺上比臺下次數(shù)要多。生活里只在侄女琰琰的婚禮上穿過一次,改良版,面前扣子是假的,背后用拉鏈,做的很敷衍。好在那婚禮那天天氣涼,臨時從琰琰的衣櫥里抓了件大披肩圍著,遮羞布一樣把拉鏈遮蓋住。
對于旗袍,小時候也見過母親在家里穿過那么幾次,是件長旗袍,那種駝色絲絨我至今再也沒見過,絲絨縫隙里灑著小銀屑,燈光下如繁星閃爍,母親每次也只是在家休息時從衣箱里拿出來曬,曬完了穿上,照照鏡子就脫下收起來,從沒見她穿出去。在母親那個年代,美叫做“臭美”,是要遭到精神上的鞭笞。而我少不更事,只覺得華美驚艷,巴望著自己快快長到能穿它的年紀。可不知什么原因,那件旗袍在我長大的過程中不知怎地就下落不明。
拿了旗袍給母親打電話,母親那邊說:香云紗是好東西呢,現(xiàn)在這樣的東西已經(jīng)很少有人認得了。聽說是件短旗袍,又說扣子按規(guī)矩自上而下共八對,要用同一塊香云紗做的盤扣,滾邊也是用同一塊面料背面滾邊,手工逢制,穿上身后長度應該是膝下三指。我聽她老人家一說立刻去驗,果然八對梅花盤扣,長度正好膝下三指。
母親說:這才是好衣服。
這兩天在網(wǎng)上查了一下香云紗資料:香云紗,史載始于明朝永樂年間,真絲織成,每年五月至十一月間開始制做。先以茨莨汁浸染,再來要待到清晨,工人們要在河邊將一匹匹染上茨莨(植物)汁的蠶繭絲織布攤開,鋪在草地上,從河涌挖上純黑的泥,均勻抹在布料上。這些,只能在有陽光的好天氣才可以做,所以這一行也算是“靠天吃飯”。等陽光將黑泥的水分吸干,還要再來對對布料開始漂洗,再涂抹,曝曬,攤霧,如此要經(jīng)過十四道工序才能完成。
一匹香云紗當時的售價為白銀十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