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讓中國人承受的東西太多,無情的災難變成了許多突然的發(fā)現,驀然間中國人好像成熟了許多,對生命,對生活,對社會,對家庭,對家人,對那些許多漸行漸遠的東西有了更多的新的認識。
5月30日,中國青年報與搜狐網聯合開展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地震改變了大部分人(88%)的生活態(tài)度;82.1%的人表示地震之后,會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學習和工作,去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70.7%的人表示會獻出更多的愛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28.5%的人表示“人生苦短,我要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樂”。
災后,許多短信廣為流傳:
“天地震蕩,生死轉換于頃刻,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祿功名,窮人與富人同行;少年與老人攜手;恩人與仇人同去;平民與官員共趨?!?/p>
“生靈脆弱,親情彌珍,得到別忘形,失去別尤人,順時善待別人,逆境善待自己,累了自己歇歇,苦了自己忍忍,天底下平安是第一?!?/p>
“別太驕傲,在上蒼面前,我們什么都不是;別吝惜錢,它有時僅僅是些派不上用場的廢紙;別太冷漠,人際間的溫暖永遠比廢墟下的凄苦要強;別嫉恨他人,命懸一線的時候你會對他們生出良心的懺悔;歸根結底別吝惜愛,趁我們還有時間,要愛妻子,要愛孩子,要愛父母,要愛……”
面對家庭,面對關愛,面對生命的意義,我們的生命中永遠承載了一份誰也難以抹去的親情。
多少年來我們總有一個怪毛病,一種“永遠正確“的優(yōu)越感曾經影響不少人,不管是夫妻,不管是父子母子,我們很多人的家庭品性都充滿了對抗。丈夫認為妻子素質不高,妻子懷疑丈夫感情不純粹;父母喝斥子女,子女埋怨父母;婆婆指責媳婦,媳婦蔑視婆婆;所有的齟齬最后都是想向對方證明:我是正確的。這次地震打碎了中國人許多固有的觀念,平日在人們眼里那些平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可能并不純粹也不高尚,甚至生活中還有一些平庸,但是他們做出的使人蕩氣回腸的事跡,突然間讓我們看到親情彌珍,人性的光芒熔化了許多家庭成員的麻木和埋怨,平日里彼此不是沒有愛心,只是缺乏機會;不是沒有激情,只是沒有表達;不是不敢擔當,只是生活沒有遭遇苦難。
為愛人獻身不是那一個群體的專利
地震中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一項“當地震發(fā)生后,你的第一個電話打給誰”的調查中,有近80%的人打給了妻子或者丈夫。那是在驚慌失措時的第一反應,還是生死考驗中的本能所使?
是婚姻本身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糟糕,還是地震喚醒了我們的沉睡的情感?是夫妻本質上就是社會人群中的第一關系人,還是多年的相依相隨讓我們無法割舍?
有一個故事,結局凄慘,但凄美得讓人淚流滿面。
他和她的家是一座靠山而建的小樓房,山很陡,門前是公路,公路外是農田。這一天門前車水馬龍,旅游的人很多,她家小賣部的水賣得不少。田里的小麥熟了,也許他正盤算什么時候請人一起收割。她對他有意見,因為他不愿意第二天陪她回娘家一趟,他們已經冷戰(zhàn)了兩個小時。
她突然發(fā)現地面往下猛地陷了一截,差點站立不穩(wěn)。房子咔咔搖晃,后山隆隆作響?!暗卣鹆耍 彼睦镆魂嚳瞻?,被從屋里沖出來的男人拉著就向田野跑去。跨過馬路,奔下田野,她甚至聽到自家的房屋被山上的大石頭軋爛的聲音。他們回頭,看見一個比房子還大的石頭已經到了身后。男人后退一步,把女人推在前面跑;女人突然回頭,緊緊地將男人抱住,定格在生與死之間。
救援人員含淚講述了災難現場的情形:在一塊大石下,一名中年男子呈弓趴姿勢保護著身下的中年女子,而女子則緊緊地抱住男子,兩人的尸身已無法分開,只好一起入殮。男的叫朱能,女的叫蘭六妹。
我們并不知道這場地震有多少人失去了妻子和丈夫,也不知道他們在臨死的時候是怎樣的相擁相抱,甚至天各一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臨死的一剎那,他(她)注定是她(他)心中劃過的最后一道流星。
生活還要繼續(xù)。不是每個人、每對夫妻、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災難的考驗,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廢墟中深情地呼喚愛人的名字,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在熟睡的愛人額頭上留下吻痕。
讓孩子在明白中成長
如果天下的孩子都能在成長中明白更多的事理,比長大后再明白更多的東西美好許多。
在北川縣城,一個普普通通的叫夏俊的女兒,如果沒有這場地震,她也許永遠也不懂得深沉的父愛。
夏俊剛剛被父親打過,理由是她總不聽話,總是給家里惹事,成績也不好。父親甚至還說了句當地人熟悉的咒罵兒女的話:當初怎么沒把你生在大河里!
女兒是哭著去上學的。幾個小時后地震發(fā)生,夏俊被埋在廢墟里,多處骨折。她想,我爸爸不會來救我了,我死了也許他會更高興些??墒蔷驮谀菚r候,她突然聽到了爸爸的聲音,是爸爸凄涼的呼喊,呼喊她的小名——她從都沒聽到爸爸這樣呼喚她。她扯開嗓子回應:爸爸,爸爸,我在這里!
三個小時后,女兒被爸爸生生地用手從廢墟中刨了出來。
在醫(yī)院,女兒看著爸爸血肉模糊的手,終于哇哇大哭:爸爸謝謝你!是你教我怎樣做人,怎樣變得懂事。我以后會聽話,再也不和你斗嘴了。小女兒那里知道,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錯,父母一定會永遠站在你身邊。
同樣在北川縣城,一座7層樓的頂層,一對年輕的夫婦(丈夫陳軍和妻子陳英)正在家里和三歲的女兒宋馨懿捉迷藏。爸爸媽媽故意看不見用紗窗遮住的女兒,他們彼此甜蜜地相視一笑,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去呼叫女兒的名字。
他們最后一聲叫女兒的名字是如此的大聲,女兒被嚇得坐在了地上。樓房哐哐哐地搖動起來,冰箱倒在了地上,夫婦二人同時撲向女兒,抱起她,三人一起縮在了客廳一角。他們計算了一下,這么劇烈的搖晃,要在大樓塌陷之前從七樓跑到大街上完全沒有可能。他們恐懼地對望了一眼,做出了最后一個決定。5月14日,當這個只有三歲的大眼睛女孩被從廢墟中撈出來時,所有的救援者都哭了:已經故去的年輕父母臉對臉,胳膊搭著胳膊,用自己的身體搭成一個拱形,擋住了倒塌下來的沉重墻體,用血肉之軀為孩子構筑了一道“生命的圍墻”。
這次大地震,我們無法知道,有多少孩子是父母用血肉之軀換回的生命。但是我們知道,每一個父母在創(chuàng)造生命的同時,也在承擔保護生命的責任,正如一位也是用身體挽回兒子生命的母親臨死的時候在手機屏幕上留下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有種追悔一生一世難以彌補
災難中有一幅畫面讓我們難以忘懷:5月13號16時,什邡市洛水鎮(zhèn)。一個臉色蒼白、目光呆滯的女孩被救了出來,她的身上壓著死去的奶奶,奶奶身上是死去的爸爸。
一對楊氏姐妹的故事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在綿竹市的救災安置點,姐妹倆給記者講述了她們逃生的經歷。
姐姐說:“地震時我正在壩子里干活,突然間天搖地動起來,我撒腿就往家里跑——孩子還在家里的二層樓睡覺呢!所有的人都拉住我,不讓我進屋,可是我哪里肯聽——那是我的娃!等我跌跌撞撞上去,抓住孩子和婆婆,跑下樓來的時候,二樓就塌了。就在整個房子倒塌前的一刻,我把她們連拖帶推拉到屋外,也不知道當時哪里來那么大的力氣?!?/p>
妹妹說:“我的孩子只有一歲半,從山里逃出來時,一路都有大石頭從山上滾下來。我就對老公說,我走得慢,你帶著孩子先跑,只要你和孩子能跑出去就不用管我??墒抢瞎f,你先帶著孩子跑,我在后面照看我媽?!倍司瓦@樣爭執(zhí)著,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路上向前奔命,眼看著前后左右都有人被泥石流沖下溝壑,就是不愿分開。
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堅信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會像故事中的男人和女人一樣勇于承擔,誰讓他們既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又是老人的兒子和女兒,還是丈夫的妻子和妻子的丈夫呢?
但是,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問問人們:地震前,你是否也像災難降臨時一樣,給予過家人細致入微的照顧?我也想問問這對楊氏姐妹,平常,你是否也像“5.12”那天下午,用生命來愛著你的孩子、丈夫和老人?這是一種追問,不是一種責備。
《孩子,請抓緊媽媽的手》,這是一首流傳時間最逗,知道人數最多的感人肺腑的詩歌,“媽媽/怕/天堂的路/太黑/看不見你的手”這樣的詩句,配上這樣的災難和震懾人心的報道和圖片,足也讓每個人為之掉淚。
但是,也有另外的詩句讓我們震撼和反思,“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沒有憂愁/那里沒有讀不完的課本”,這是對孩子的寬慰,難道不也是對我們的鞭笞嗎?
災難中死去的孩子無數,這些走向天堂的孩子生前我們的父母是否曾讓他們天真快樂?
災難中死去的老人成千上萬,我們這些做兒女是否讓他(她)安度了晚年?
死者為大,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面對自然的法則,面對失去的親人,我們永遠都有對死者無盡的追悔。
相信愛情是成熟的表現
曾經人們在開始懷疑愛情,以為它只是人生點綴,就像很多人不吃蔥不吃蒜一樣,可有可無?!吧少F,愛情無所謂”,相信愛情,有時被人譏笑為不成熟。愛情,早已被異化的東西撕扯得支離破碎。一些人不是還在網上開展“世界上還有沒有愛情”的討論嗎?
在震后的北川、都江堰、汶川,無數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給了我們肯定的答案,那些已經沉淀海底的愛情正在被激活?!凹奕司鸵捱@樣的男人”,千萬個網民在稱贊那個把已死去妻子背回太平間的丈夫;“我要做他截去的左右手”,一個女孩地震后向未婚夫表白;“嫁給我吧!”一個男人在廢墟中找到未婚的妻子,用兩天兩夜的時間反復地這樣表白,直到救援人員將她救起。
這同樣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北川中學,下午是自習課,女教師李佳萍正在這個教室巡行。同學們都很安靜,因為老師對紀律要求很嚴。佳萍剛結婚不久,手上戴著金戒指還有些不習慣,那是丈夫用了一半的積蓄買的,套進手指的那一刻,她覺得從未有過的滿足。
丈夫很遷就自己,丈夫工作很勤奮,雖然掙錢不多,但前程很看好……這些都讓佳萍感到很有安全感。她盯著同學們,嘴角卻微微地笑起來。然后,她看見天塌了:一陣地動山搖之后,滿教室漆黑一片。
李佳萍想站起來去看看孩子們,卻發(fā)現自己除了手能動,全身都被壓住了。她很快就想起了丈夫,他在哪里?他還好嗎?自己的家也塌了吧?
佳萍發(fā)現體力在飛快地流失,心里越來越想丈夫。她絕望地望望漆黑的四周,卻看到一位穿白色裙子的女學生仍然可以自由行動。她開口請她過來,把戒指交在她的手里,囑咐她如果出去,請轉交給自己的丈夫……
5月14日晚8點鐘,北川中學一個被困兩天多的女學生被救了出來。在她的手里,緊緊握著一個金戒指。
我們都明戒指的含義,我們只是不明白李佳萍為什么要這樣做。就像后來,收到戒指的丈夫呼天搶地的哭嚎:“你傻呀,那是我送給你的啊,你為什么不把它帶走!!”
愛情永遠是美好的,人類的任何誘惑都沒法替代愛情帶給我們的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沒有婚姻的愛情人類謳歌萬千,沒有愛情的婚姻人們除了簡單的改變卻束手無策。可是,對愛情的界定全人類從來就沒有一個最為標準的答案,原來愛情的意義就鑲嵌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我們終于發(fā)現,我們在愛情那里索取太多,而對婚姻我們又付出太少,對愛情的理解稍有偏差,婚姻就會失去千里。
行動是愛的表達
一場地震改變了很多。
還是那份調查報告說:39.4%的人承認自己平時忙于工作,對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關懷不夠、對自己的同事或同學也只是業(yè)務上往來;41.4%的人表示“其實自己很關心他們,只是沒有表達出來”。
對于今后的生活,14.6%的人表示“自己以前是個工作狂,以后會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親戚、朋友”;54.8%的人表示以后不僅要多關心和幫助自己認識的人,對于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也會伸出援助之手;60.5%的人同意“人與人的矛盾在所難免,以后要多用寬容的心態(tài)來對待別人”。
甚至,大地震影響中國人擇偶標準。地震中那些平時并不令人滿意的配偶,卻在關鍵時刻表現出對家人極大的關愛和犧牲精神,令許多人反思。
一場地震激活了很多。
如果不是災難,我們無法理解那些千里尋親的人。有人在廢墟中行走了160多個小時,就為了找到失去聯系的丈夫,“就是死了,我也要看到他的尸體”。
一個叫“二月河流”的網友,為了尋找在北川旅游的母親,為了知道她是否安然無恙,從成都到北川步行三天半,而一篇《北川千里尋母》的全記錄,正在網上受到熱烈的追捧。當我們在網上輸入“地震 尋親”的詞條,僅用了0.049秒,得到的是500多萬條搜索結果!
這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一個進步文明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生活中充滿巨大誘惑的社會,那么是什么使親人這一刻愿意把生命奉獻?是什么使親人這一刻淚流滿面地相擁?是什么使親人這一刻前所未有地付出?是什么使親人這一刻忘記了彼此的傷害?
地震,傷害我們很多,感動我們很多,教會我們很多,我們沒有理由非要到無法彌補的時候才去關愛我們的家人。真切的關愛他們,就在眼前,就在當下。我們的生命中永遠承載一種情意叫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