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儲戶因在存款路上被搶而狀告銀行,結果被法院判決敗訴;另一儲戶到銀行存款時遭搶而狀告銀行,卻贏了官司。近乎相同的案件,為何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決——
案件:存款路上被搶 狀告銀行輸官司
家住河南省博愛縣的汪之華,近年來一直做煤炭運輸生意。做這一行,平時資金流動量大,同銀行打交道多,也就認識了不少銀行朋友,而在博愛縣農業(yè)銀行張茹集營業(yè)所工作的小海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2005年3月29日,小海給汪之華打電話,想讓他幫助完成點存款任務,汪之華滿口答應。第二天下午2時許,汪之華騎上摩托車,攜帶8萬元現金,來到許良營業(yè)所辦理存款手續(xù)。
由于汪之華經常到這個營業(yè)所辦理取款存款業(yè)務,和一名工作人員也熟悉。這名工作人員看他要把錢存到在張茹集營業(yè)所辦理的銀行卡上,就想讓他也幫自己完成一些存款任務,提出讓汪之華把錢存到在該所開立的賬戶上。汪之華表示可以在兩個營業(yè)所的賬戶上各存一半,但這名工作人員不同意,也不給他辦理存款業(yè)務。汪之華無奈,只好將柜臺內的錢取出,準備到縣城的銀行辦理存款。
汪之華從營業(yè)所出來,將錢裝在一個兜里放在車前邊的簍里,騎摩托車向縣城方向駛去,當他沿公路往東行約2公里時,尾追在后騎摩托車的兩名男子將車簍內的8萬元錢搶走,汪之華被摔翻在地,當他從地上爬起時,搶錢者已跑得無影無蹤。汪之華當即報了警。
事后,汪之華覺得自己在存款時因為不愿幫許良營業(yè)所的工作人員完成點存款任務,才未將錢存上,繼而給犯罪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機。如果將錢存在了許良營業(yè)所,也就沒事了。隨后,他找到農業(yè)銀行有關部門,就存款路上錢被搶,并要求賠償一事進行多次協(xié)商,但均沒有結果。
2007年4月9日,汪之華以儲蓄存款合同糾紛為由將中國農業(yè)銀行博愛支行(以下簡稱博愛支行)告上了法庭,要求被告賠償自己損失8萬元,并承擔訴訟費。博愛縣人民法院受理后,對此案進行了公開審理。
庭審中,被告博愛支行辯稱:1、原告汪之華以博愛支行為被告,屬于被告主體錯誤,其被搶奪一案,已經司法部門審結,為犯罪分子董安平和李新軍所為,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作出判決,并處沒收董安平全部財產,且董安平也主動退還了部分贓款。2、博愛支行不存在拒收汪存款的事實。在為客戶辦理業(yè)務時,對于如何辦理業(yè)務,會與客戶進行解釋或商議,不能片面地認為是拒收存款。當時汪的款存到哪里,其決定權在他自己。3、銀行是否拒收存款與汪被搶奪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汪被搶奪與銀行是否違約的行為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汪的損失是由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直接造成的。他被搶奪的地點是在離許良營業(yè)所約2公里的公路上,已經超出銀行所能給予的保護范圍,且汪是自己疏忽大意把錢放在摩托車車簍里,造成錢款被輕易地搶走,汪在被搶奪一事上存在嚴重的過失。綜上,請求駁回原告汪之華的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原、被告之間的儲蓄合同關系合法有效,雙方均應按照約定全面履行相應的義務。本案中,被告博愛支行的下屬機構許良營業(yè)所因攬儲雖未及時給汪之華辦理存款手續(xù),但汪被搶奪并損失現金8萬元與博愛支行的上述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被告下屬分支機構因攬儲與原告協(xié)商如何存款,不是導致原告被搶奪并損失現金8萬元的直接原因;且原告在前往博愛縣城存款途中,未妥善安全地保管好自己的財物,也是造成其財物受損的原因。2007年7月10日,一審法院判決駁回原告汪之華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用1800元,由原告汪之華承擔。
汪之華對此判決不服,向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汪之華損失現金8萬元的原因,是犯罪分子對其實施了搶奪行為造成的。由于犯罪分子實施搶奪地點不在被告的營業(yè)地點,被告是否拒絕為汪之華存款與汪之華現金被搶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被告對汪之華被搶損失8萬元的后果,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原判認定的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汪之華要求被告承擔責任的理由不能成立,其上訴請求不予支持,故判決維持原判。
法官說法:同是存款被搶,為何結果不同?
兩起十分相似的案件,且均是因為存款被搶而引發(fā)的。為什么在前一起案件中,法院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而在后一起案件中,法院卻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呢?
第一起案件中,法院因何駁回了汪之華的訴訟請求,理由有二:一是由于銀行未違反合同義務,故不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由締約人故意或者過失地違反合同義務,致使所欲訂立的合同未能成立或未生效或者無效,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應當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我國《合同法》第42條作出了相應規(guī)定。本案中,從汪之華攜帶8萬元現金進出銀行的整個過程來看,其享有合同訂立的絕對主動權,即是否儲蓄、儲蓄金額、儲蓄種類、儲蓄時間及儲蓄地點,銀行不得干涉,而銀行工作人員之間的攬儲之爭并不足以影響儲蓄存款合同的成立與否,且不違反雙方為簽訂合同而相互接觸磋商開始逐漸產生的注意義務,包括相互協(xié)助、相互照顧、相互通知、誠實信用等義務。顯然,即使汪之華出現了信賴利益的損害,銀行也不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二看是不是合理限度范圍,如不是則銀行無需給予賠償。我國《商業(yè)銀行法》第6條規(guī)定,商業(yè)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可見,商業(yè)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在存、貸款及其他業(yè)務活動中,對于辦理存儲業(yè)務的交易客戶的合法的人身及財產權益,負有在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實質上則是對與經營行為相關的危險源合理控制的義務。而合理控制的判斷標準,應當根據與經營者的經營性質和規(guī)模相適應的安全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結合具體事實予以認定。
本案中,犯罪分子搶奪汪之華攜帶的8萬元現金,事發(fā)在遠離銀行營業(yè)網點的途中,銀行根本沒有防止的可能性,已非銀行合理控制范圍,且此時與銀行所辦理的存、取款及如何辦理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因此,就本案而言,銀行沒有安全保障義務,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近年來,儲戶到銀行存款錢被搶案件時有發(fā)生,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儲戶和銀行雙雙敲響了警鐘。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除了儲戶要加強自我防范意識,銀行要加強安全防范措施、減少被害誘因,公安機關要加強打擊違法犯罪外,更重要的是社會治安的進一步好轉。因此,這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地維護社會治安,也需要儲戶、銀行等積極、密切的配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打擊犯罪、遏制犯罪,消除滋養(yǎng)犯罪的溫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消除廣大百姓及打消銀行背負沉重包袱的顧慮,增強銀行的競爭力,維護銀行聲譽,從根本上消除儲戶與銀行發(fā)生糾紛的原因,使得銀行乃至整個社會都良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