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進教學工作,要切實貫徹落實“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就是要教會學生自己會學習。運用“學導式”教學法,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教師應做到“巧設疑、妙引導”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真正達到讓學生“自求得之”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學導式”教學法 主體作用 自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11-087-01
課堂教學是《醫(yī)學遺傳學基礎》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搞好課堂教學,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導”的要巧,要得法,且把“導”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皩W導式”教學法的教學思想的核心是: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說穿了就是通過學法指導的有機滲透,讓學生自己握著一把金鑰匙去開啟知識和智慧寶庫的大門,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求得之”。本文就在《醫(yī)學遺傳學基礎》教學中如何運用“學導式”教學法談幾點的做法。
1、巧設疑是“學導式”教學法的前提
1.1設疑要在教學的“重點、難點”上
學習知識要善于解決重點、難點,若能在這些關鍵點上突破,其它內容就會勢如破竹。如:講“有絲分裂與減數(shù)分裂”時,可以在學生掌握了兩種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特點以后,設問:減數(shù)分裂后,為什么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量發(fā)生了減半?通過比較兩種分裂過程染色體的變化,找到關鍵點是減數(shù)分裂發(fā)生了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聯(lián)會),形成了四分體及同源染色體分離,這就很容易使學生理解這兩種分裂方式的異同點。此外,許多學生不善于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能起到什么作用,即使預習也出于形式,草草看一遍書,看不出問題和疑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依據(jù)教學目標,先設定預習提綱或預習思考題,使學生有的放矢,克服盲目學習的現(xiàn)象。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閱讀能力,這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1.2設疑要把握好“度”
所謂 “度”,就是要難易適中,太容易學生會不屑于回答,無助于啟發(fā)思維;太難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放棄思考,這樣就失去了設疑的意義。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要讓學生 “跳一下,摘得到”。這樣一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則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疑還應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從具體內容入手,去歸納概括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xiàn)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1.3設疑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
心理學家皮來杰說過:“興趣是能量的調節(jié)者,它的加入便產(chǎn)生了儲存內心的力量?!笨梢娕d趣是吸引學生用心學習的關鍵一環(huán)。如果教師能通過設疑來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通過設疑來創(chuàng)設一種使學生積極思維、積極探索的意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那么,只要教師引導得好,就會使問題化難為易,教學無疑會事半功倍。
2、巧妙引導,是“學導式”教學法的中心
2.1引導要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因勢利導,就是要求教師有較高的駕馭教材的能力,備課時要把設疑后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情況考慮全面一些。只有這樣,才能隨機應變、巧妙引導。例如:“分離律”是教材的一個重點,它的中心內容可概括為:等位基因→同源染色體→形成配子→同源染色體分離→等位基因分離→形成不同類型配子→受精作用→后代個體基因型、表型及比例。學生往往只記住“等位基因分離”,但又不理解這部分內容。因此,教師應理順減數(shù)分裂、等位基因、同源染色體三者之間的關系,巧妙推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2.2選好“導”的最佳角度和步驟
教師要“導之有方”,學生才會“學之得法”。教師一定要掌握“導”的技巧,選好“導”的最佳角度和步驟,由淺入深,從一個環(huán)節(jié)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緊扣達到教學目的。
3、“自求得之”是“學導式”教學法的目的
不管是“巧設疑”,還是“妙引導”,教學的目的都是要通過教學方法的設計,使學生由“愿學”、“學會”到“會學”,真正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的重點由以傳授知識為主轉移到以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上來,并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真正達到讓學生“自求得之”的教學目的。
3.1章節(jié)入手搞突破
“自求得之”,不但要求教師有較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而且學生必須有較強的閱讀、分析、概括、比較能力,必須是在“巧設疑,妙引導”訓練有素的基礎上實施的。如講: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病時,可以在減數(shù)分裂的基礎上讓學生閱讀、分析、概括、比較。由淺入深、層次分明,效果很好。
3.2 強化練習,走向新高度
在突破章節(jié)基礎之后,教師應有意識在單元復習時設計題目,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概括、深入分析、綜合歸納,強化練習,使“自求得之”邁向新的高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他們特有的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由于我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于農(nóng)村基層,而優(yōu)生知識最缺乏的地方正是農(nóng)村。只要引導得法,無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這些學生都是宣傳優(yōu)生知識和計劃生育政策的主力軍。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有善于“導”,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誘導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教師要導得恰當,才能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使他們學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