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的水,茅臺鎮(zhèn)的獨特氣候和谷地里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外加滿山滿谷特殊的紅高粱,成就了茅臺酒最核心的競爭力,不能移植,不可復制。即使有人曾想過、做過,但一切都是徒勞。
搬遷茅臺酒的失敗記錄
很多年前,茅臺就曾想尋找新的生產基地。
延綿著赤水河幾百公里的兩岸大山,本來都有近千米的高度,到了茅臺鎮(zhèn),突然低矮下去,海拔只有400米。這里炎熱、潮濕、沒有風。而茅臺酒廠最古老的一車間和二車間,竟還在整個鎮(zhèn)的最低處——如果整個鎮(zhèn)是一個高酒瓶,那酒廠仿佛是酒瓶的底,彌漫著幾百年積攢下來的揮發(fā)不去的糧食發(fā)酵的厚味。這里也隱藏著茅臺鎮(zhèn)的奧秘。
1974年,有興奮的酒廠工人趴在一車間的木梁上,他們正在“打撈”積攢了幾十年的條狀灰塵,這,也是準備搬遷的酒廠“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茅臺酒的易地生產規(guī)劃由后來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親自主持,他對此項目極為支持。于是,茅臺酒廠精選了一批表現(xiàn)好的酒師、工人、工程師,帶著大批設備、原料,包括一箱子的灰塵(據(jù)說那里有豐富的微生物,是制造茅臺酒所必需的),敲鑼打鼓搬往遵義近郊——一個姓周的海軍副司令員在全國找了50多個地方后才選中的新址,這里沒有任何工業(yè)污染,有大量的山泉,旁邊就是董酒的生產廠——最關鍵的,和茅臺鎮(zhèn)相距100多公里,按道理說,氣候屬同類。
1974年,茅臺酒廠里準備遷往遵義的同事們極其令人羨慕。那時,遵義條件比茅臺鎮(zhèn)好多了,交通便利,是個大城市。為此,茅臺酒廠留下的人最盼望的是:去遵義的同事能夠成功,然后整個酒廠就能從山溝搬走。然而,實驗進行了11年,包括9個周期,63輪的制造。當1985年全國評酒委員會考評小組在考察易地生產的茅臺酒的實驗成果后,這種本來叫做“茅藝”的、嚴格按照茅臺酒工藝制造的酒,最終還是放棄了和茅臺沾邊的想法。方毅副總理為其題名“酒中珍品”,更名為“珍酒”。這就意味著,搬遷茅臺酒的努力失敗了。從此,再沒有人提茅臺酒易地生產的事情了。
無法復制的天然
為什么茅臺酒只能在茅臺鎮(zhèn)釀出來呢?
距茅臺鎮(zhèn)出發(fā)大約10公里處,就是茅臺酒廠在赤水河上的取水口,乍見會奇怪:取水口旁就是清澈的溪流,但是取水口回避了溪水,而選擇了看來渾濁的赤水河。
赤水河又名赤虺河,是長江上游唯一沒有修建水電站的支流,兩岸的水土流失非但沒有成為它的缺點,反而成為它的特征。水土流失正是赤水河的得名由來:兩岸的紅土順雨水而下,使河流每在雨天后呈現(xiàn)出赤色的場景。
上世紀60年代,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專家來茅臺鎮(zhèn)調查,發(fā)現(xiàn)“茅臺鎮(zhèn)周圍區(qū)域的紫色鈣質土壤全國稀少,是茅臺酒的最重要的基礎”。這種紫色土中酸堿度合適,尤其是土中沙質高,含有很好的滲水性,下雨天,地面水和地下水都通過紅土層進入河流,而紅土層中蘊涵大量微量元素,經過紅土過濾的水純凈無毒。
這就是選擇赤水河做取水口的原因,早在1972年,周恩來就強調,茅臺酒廠上游100公里內,不允許因工礦建設影響釀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廠。所以,赤水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直維護下來,別看是紅色的,可是水非常清甜。
茅臺鎮(zhèn)的小氣候成為另一個制酒的優(yōu)良條件。這里夏天溫度非常高,周圍3座1000多米的高山合圍了海拔只有400米的小鎮(zhèn),無風,就如自然的“蒸鍋”。這種氣候有利于釀酒微生物的生成和繁衍。上世紀70年代,日本人一直想知道茅臺酒的技術,他們從茅臺酒里化驗出多種營養(yǎng)成分,可是無法辨別微生物的種類。
其實,即使茅臺酒的工藝被人學去,也釀不出茅臺酒。因為不僅這里的環(huán)境無法移植,連生產原料也別具一格。茅臺酒用的原料是赤水河岸邊特產的紅高粱。這種紅高粱粒小皮薄,中間有微小恍如刀刻的痕跡,淀粉含量高,而且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這種不使用化肥的紅高粱比東北地區(qū)的大粒紅高粱價格幾乎貴一倍。
“頑固”的手工業(yè)
茅臺的制造工藝很復雜,一年要取酒7次,每次濃度都不同,最終合成53度的天然茅臺酒。什么溫度下取酒,取多少,完全依靠酒工的經驗——除了用手捻,再就是看酒泛出來的酒花,酒花大小不同,決定了酒的味道不同。先前,他們也曾試過用儀器,但還是不如經驗判斷可靠。為此,老酒工就如茅臺酒廠的“國寶”。
盡管茅臺酒廠一直有條件完全機械化,但是現(xiàn)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唯一使用機械的大概就是入窖取酒曲。因為茅臺酒廠的酒曲窖深五六米,在窖底一直有沼氣,為了人身安全,“取曲”才改為由機械手進行。
有意思的是,堆放在酒曲窖中的不同高度的原料,最后制成的酒的香味也不同,60年代,輕工業(yè)部組織專家組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茅臺酒靠近窖底的老泥的原料最后制成的酒是“窖底香”,中間的原料制成的酒屬于“醬香”,而放置在最上面的原料制成的酒是“醇甜香”——別的酒基本上只有一種香型,只有茅臺分三種香型。最后確定茅臺酒的主體香為醬香,這才有了全國白酒行業(yè)的酒體香型的基本分類。
一瓶最普通的茅臺酒要出廠,最少需要5年,而且還需要勾兌(不同年份、不同生產批次的茅臺酒兌出香型近乎一致的茅臺酒)。在茅臺酒廠,新生產出來的酒入庫前要貼上標簽,注明生產時間、香型、生產車間和班組,然后,這些新酒在特制的陶制大酒壇中密封3年,才能第一次勾兌。
3年后,酒師進行小勾兌,少的三四十種,多的時候需要兩三千種酒兌來兌去。這些酒兌好后,經品酒師確定“基酒”香型和味道后再大范圍勾兌,然后再密封入庫,靜靜等待其發(fā)酵老熟,其后,至少要等2年才能上市。上市前,還要進行最后的勾兌,才形成近乎統(tǒng)一香型的茅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