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fā)脾氣要爭氣
大畫家劉海粟是個很達(dá)觀的人。“文革”中紅衛(wèi)兵毀掉他不少字畫,大家都為他惋惜,但他自己卻并不悲觀,反而用勁作畫、寫字。白天挨批斗,晚上回來,叫夫人望風(fēng),照樣畫畫寫字。每晚他要寫幾個特別的字:“不要發(fā)脾氣,要爭氣”。他還在一幅畫上題款:“看庭院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問心無愧”。
“不要發(fā)脾氣,要爭氣”,是劉海粟的寶貴人生哲學(xué),幫助他頂住壓力,忍辱負(fù)重,走出逆境,迎來新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高潮。
“不要發(fā)脾氣,要爭氣”,絕不是教人逆來順受,任人宰割,而是要人不必逞一時口舌之快,要做實質(zhì)性的長期抗?fàn)?。因為,發(fā)脾氣容易,爭氣難。發(fā)脾氣固可痛快一時,但終究于事無補,最后解決問題的還要靠自己爭氣。爭氣,就是努力工作,自強不息;就是鍥而不舍,水滴石穿。(據(jù)《重慶晚報》)
一碗飯與一念間
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師父:“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fù),太痛苦了,求你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兩個人一起問。
師父閉著眼睛,隔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就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個人就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什么也沒動。
日子真快,轉(zhuǎn)眼十年過去了?;丶曳N田的以現(xiàn)代方法經(jīng)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nóng)業(yè)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xué),漸漸受到器重,成了經(jīng)理。
有一天兩個人遇到了。
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日子有什么難過?何必硬巴在公司?所以辭職,農(nóng)業(yè)專家問另一個人:“你當(dāng)時為何沒聽師父的話呢?”
“我聽了啊,”那經(jīng)理笑道:“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我只要想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板說什么是什么,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兩個人又去拜望師父,師父已經(jīng)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隔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后揮揮手……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很多事,真的是一念之間啊,所以在決定什么事時,抉擇固然是重要的,可是抉擇后的堅持更是重要的。無論你做什么樣的選擇,你一定要堅持下去,你總有成就的。
母親,在被索要中快樂著
入冬,街上第一縷烤紅薯香味飄起來的時候,我就忙著給母親打電話,讓她給我準(zhǔn)備一袋子紅薯帶過來。
母親接到我這類電話,總顯得格外歡喜。連聲說好,生怕我反悔,生怕我不再問她要東西。然后,趕緊樂顛顛地去準(zhǔn)備。
這一次也是,才隔一日,一袋紅薯已托人帶來,每一個都經(jīng)過母親的手,細(xì)細(xì)挑選過。稍稍破點皮的,個兒不大的,母親肯定挑出來。母親認(rèn)為不甜的,肯定不給我。
父親背地里告訴我,母親為我準(zhǔn)備那些東西時,嘴里還哼著歌。我想像得出那樣的情景:屋檐下,母親半蹲著,用手一一整理著要帶給我的東西。母親的白發(fā)上,母親的心中,一定充滿甜蜜。天下的母親,無不因給予兒女而快樂。
我們樓上住著一個老太太,兒子女兒都在外地工作。平時,老人生活得較寂寞,幾乎看不到她忙碌的身影。但一到秋天,她就忙碌起來,每天樓上樓下跑,人仿佛年輕了幾歲。我們還聽到她跟別人打招呼,聲音十分響亮。別人笑著問她:“奶奶,又準(zhǔn)備腌咸菜啦?!崩咸懥恋鼗卮穑骸笆橇ㄊ橇?,我兒子女兒都寫信回來說,他們就是喜歡吃我腌的雪里蕻?!钡诙?,只見樓前空地上,曬著許多洗凈的雪里蕻。老太太在一邊守候著,像守候著她的孩子,眼睛半瞇著,是極快樂的樣子。
我的好友玲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當(dāng)她去外地讀大學(xué)時,她的母親突然患了很多病,又是失眠,又是頭疼。玲很著急,買了許多好藥寄回來,有些還是外國進(jìn)口的藥品,但都無濟(jì)于事。后來,朋友告訴她說,她母親或許是因為不適應(yīng)女兒突然離開,一下子空虛而害病。玲恍然大悟,再打電話回家,就跟母親要東西,今天要母親幫她織件毛衣,明天又要母親幫她做雙棉拖鞋。母親的病,竟不治而愈。
所以,兒女要讓母親高興,不但要記得買些東西給她,更要時不時地向母親“索要”。兒女要告訴母親,就是喜歡吃母親做的肉絲面,就是喜歡穿鄉(xiāng)親做的棉布鞋。這比買什么補品都管用,母親會因此而快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