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項“立人”的事業(y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沖突中尋找人性的靈明之光,給予學生內在的幸福與成長的愉悅。
因此,我們應當與學生一道營造一個雅致清麗、典潔健康、充滿人文情趣的美好時空,構建一個充滿愛的溫馨而和諧的情感場,和學生一起,從現(xiàn)代生活的庸俗、淺薄和浮躁中超脫出來,走進靈魂凈化的美好家園,實現(xiàn)人生的詩意棲居。
“園丁之歌”是蘇教版國標本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一個單元的主題。同樣,在同期的單冊教材中(包括非蘇教版教材),也安排了類似的篇目,是開學初教師節(jié)來臨之前的“尊師”總動員。這些篇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是篇幅精短,語言凝練,或以詩歌的形式出現(xiàn),如蘇教版第七冊《老師,您好!》;或以簡短的散文形式出現(xiàn),如第九冊的《師恩難忘》。這些課文敘述精練,文字淺顯易懂,學生易于理解。二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而強烈:有的直接表達了對老師辛勤勞動的贊嘆,有的直接對老師教育工作進行肯定,有的直接流露了永記老師教誨之恩的情感。可以說,這些課文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華,濃縮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尊師重教”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加強這一類課文的教學,無疑更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征,也更能讓學生在內心升騰起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筆者以《師恩難忘》一文為例,談談這一主題單元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鏈接生活,喚起原初體驗
教材文本的生活性是語文教學的鮮活資源。在學生還未接觸文本之前,通過短時間的啟發(fā)談話,將學生的思維帶進已有的生活存在,喚起學生的原初體驗,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重要途徑。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絕大多是一些淺顯易懂的、和生活緊密相關的精美短文。文本作者都以生活為寫作的源泉,擷取生活中的精彩鏡頭,表達對生活的贊美熱愛之情?!稁煻麟y忘》的作者正是在生活中尋找到了寫作的源泉,并將自己強烈的情感浸注其中,寫下了這篇文章。應該說,在今天,“感恩”成為時代主流的道德思想。它對學生有著極大的親和力和認同度。所以,在生活中尋求老師之“恩”,在課堂中感悟、升華文本的主旨,是這類課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第一步,用心寫“恩”
在《師恩難忘》一文中,“恩”是課文的主旨,也是作者想表達的主要情感。首先,讓學生靜心寫“恩”字,這是為了讓學生能靜下心來,從單一的文字符號中找到一種自然的生態(tài)情域。這不僅僅是一種寫字的態(tài)度,更是一種做人的態(tài)度。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領下,端端正正地寫好“恩”字,意味著學生正樹立一種凝神的學習態(tài)度,感受著一種情感的氛圍,體味著一份真實的情趣。
第二步,讀“恩”思人
喚不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只能是言不由衷、心不由己。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讓學生有真情實感,能夠確確實實、真真切切地透過文字的符號意義,主動建構文本的積極意義,使其心靈得到震撼、靈府受到洗禮,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文題,提出問題“看到‘恩’,你想到了什么”,引發(fā)的不僅僅是文本主旨中對老師的尊重,更多的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在我們的身邊,那么多的人對我們有幫助,有恩惠,生活是多么的美好?!逼淠康模阂皇菫榱俗寣W生知道,除了師恩,生活中我們還時常享受著其他的關愛;二是為了凸顯“師恩”,讓學生知道,“師恩”是一種特殊的恩惠,更多的老師對自己的“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的職業(yè)之恩、奉獻之恩。從放開思維到聚焦“師恩”,是一種“放”與“收”的教學藝術。這樣,體現(xiàn)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既要能夠進行“超文本”閱讀,更要能夠“就文本”閱讀的理念。
二、以讀促悟,實現(xiàn)情感共振
如果說鏈接生活是為了讓學生開啟幽閉的心扉,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施三級閱讀,則是為了讓學生擁抱文本,打開美麗的文本世界,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級閱讀,體現(xiàn)的是三個不同層次的閱讀。一級閱讀,指的是在“審美感覺”內進行的,稱為感覺性閱讀,以學生的初步感知為目的;二級閱讀是在反思和解釋的視野內進行的,稱為闡釋性閱讀,以對文本意義的解讀為目的;三級閱讀是在接受的視野內進行的,稱為汲取性閱讀,以關注學生內化了多少為目的。但觀照當前的語文教學,課堂上三級閱讀總還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師總是忽視學生初讀時生成的“初感”,以強勢的話語霸權帶領學生進行文本解讀,也從未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閱讀所得。在“園丁之歌”主題單元的教學中,我們必須突破呆滯的閱讀瓶頸,實現(xiàn)真實真情的閱讀。
1.一級閱讀——淺入淺出,整體感知
應該說,學生在第一次閱讀時,憑著已有語文知識體系的掌握和業(yè)已形成的閱讀經驗,對作品中的詞匯、句段、節(jié)奏、韻律及其包含的情感進行直接把握,并且將文本所提供或隱逸的可能性空間盡量加以具體化,從而在潛意識里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這一級閱讀,學生必須借助一些的閱讀輔助工具,比如字典、詞典,清除字詞障礙;必須借助原有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形成最基本的文本意義。初讀過程中形成的文本意義大多是意象式的,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甚至會出現(xiàn)解讀的偏差。因此,在一級閱讀中,學生帶著的問題應該是比較淺顯的,即不能以直逼主旨性的問題逼迫學生提前跨入文本的意蘊內核。所以,在這類文本的教學設計中,閱讀的第一步必須讓學生小步子進入,以解決字詞句為主,暢通文本讀的路徑。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初讀過程中產生的文本意象,要始終秉持肯定的態(tài)度,尤其對學生闡釋的文本主旨必須持贊賞的態(tài)度。因為,在學生的“初感”中,有許多閃爍著創(chuàng)新的思維之光。在《師恩難忘》一課的初讀中,除了要求學生在掃除字詞句之外,還可以提出“文中的老師是誰”“你覺得這位老師怎樣”等問題,讓學生的初讀遠離觀花式的瀏覽,形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
2.二級閱讀——深入深出,逼近主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作為母語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俺醪桨盐瘴恼碌闹饕獌热荨保褪且軌蛟谏钊腴喿x的基礎上獲得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是要能夠在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獲得文本價值意蘊的再生與同構,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或者“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振?!皥@丁之歌”主題單元內的課文,以韻律和諧、明快清麗的短小詩歌和文筆細膩、滿懷“恩”情的精美散文為主,可讀性強,一般都是真抒胸臆,具有強烈的感染性。在引導學生對這類課文進行二級閱讀時,我們應該帶領學生沉下心來,懷揣一份情感,在重點朗讀或精讀中感悟作者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師恩”之真、之誠、之烈。如在執(zhí)教《師恩難忘》一文時,在一級閱讀的基礎上拋出中心問題“我為什么難忘田老師的恩情”,促成學生形成“閱讀期待”。接著讓學生進行自由式朗讀,選擇自己認為最貼近問題的句段或章節(jié)進行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形成對作者寫作意圖的多維度感悟,以便在稍后的讀后交流中,通過學生個體真誠的朗讀與品評、教師的藝術指引,提煉出文本的主體意蘊,即“我為什么難忘田老師的恩情”。
3.三級閱讀——淺入深出,怡然自得
在大部分閱讀教學中,一旦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三者達成意義共識后,我們往往就止住了“讀”的進程,給閱讀課畫上了句號。其實,對于類似“園丁之歌”主題的課文而言,更多的需要我們將學生帶出文本回頭看??词裁矗恳豢赐ㄟ^學習掌握了哪些語文知識;二看通過學習習得了哪些語文技能;三看通過學習收獲了什么情感。怎么看?瀏覽、跳讀、靜思都行。比如,在《師恩難忘》的教學中,在學生理解了文本主旨、完成了二級閱讀后,我們有必要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學習,掌握了課文中的哪些好詞好句好段?(“娓娓動聽、戛然而止、身臨其境”等)通過學習,你學會了什么?(用一件事寫一個人)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么?(學會記“恩”)用這樣一些問題,再次讓學生將文本內容在頭腦中進行個性化的篩濾,將一節(jié)課所學得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根植在稚嫩的心園中。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獲得情感熏染中的偏頗和缺失,并及時生成“補救”的措施,達成閱讀教學的預定目標。
三、拓展延伸,提高“教”“學”效能
葉老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笔堑?,閱讀教學不應囿于40分鐘的課堂時間,我們應用好課文這個“例子”,通過多種拓展延伸類的練習,使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時空外獲得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和機會。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教學所得,又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讓語文學習成為一個連續(xù)不斷、充滿情趣的過程。
1.整理收集詞句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給“園丁之歌”主題單元的課文染上了厚重的民族特質,“知師”“尊師”“愛師”是這一類課文的價值主題。在教學完教材文本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整理積累課文中出現(xiàn)的好詞好句時,搜集這方面的好詞好句。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和看課外書籍的方式,積累以“恩”為主題的系列成語,傳承漢語言獨特的表達方式,并以此促使學生學會積累。
2.引領品賞經典
將教學文本作為例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外閱讀中拓展視野,感受中華美德,學會“感恩”品德。在諸多的文學作品中,以尊師重教為主題的故事、典故、美文琳瑯滿目,在教學完教材文本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目或篇目,比如推薦毛澤東尊師的故事、魏巍的《我的老師》等。這樣,不但可以厚實課堂教學的主旨,更可以讓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汲取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滋生出“愛師”的人文情懷。
3.開展練筆活動
相對于學生而言,這類主題的文章更能引起他們對學校生活的關注。雖然,我們的學生還在兒童時期,有可能對老師當下的教育教學行為只能進行淺表性的分析。但是,在教學后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老師,以《我的老師》為主題進行練筆,則會讓學生增加對教師這一特殊職業(yè)的敬重感。這些課文的教學大多都在教師節(jié)前,讓學生在這一特定的時段內于平凡的學校生活中尋找老師的閃光點,既可以讓學生寫得有血有肉,也可以加深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可以這樣說,鏈接生活將教材文本與學生的學校生活聯(lián)系起來,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親密度;以讀促悟遵循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能夠讓我們的課堂語文味兒更濃一些;拓展延伸適應了當前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需要,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如此,濃濃的“師恩”將會如淙淙的小溪一樣,緩緩地流淌在學生的生命長河中,滋潤著學生快樂而詩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