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太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時間——并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 “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jiān)便照樣地向守在養(yǎng)心殿上的殿上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
殿上太監(jiān)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yǎng)心門外的太監(jiān)。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jiān)……這樣一直傳進御膳房里。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jiān)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進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的小太監(jiān)接過,在東暖閣擺好。
平日菜肴兩桌,冬天另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并且為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jiān)嘗守,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jiān)叫了一聲“打碗蓋”!其余四個小太監(jiān)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里拿走。于是我就開始“用膳”了。
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里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我現在找到了一份“宣統(tǒng)四年二月糙卷單”(即民國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單草稿),上面記載一次“早膳”的內容如下: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柿、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驢肉燉白菜、羊肉片汆小蘿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干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干、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這些菜肴經過種種手續(xù)擺上來之后,除了表面排場外,并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有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候著。他們知道,反正從光緒起,皇帝并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饑。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而已。
太妃們?yōu)榱吮硎緦ξ业奶蹛酆完P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還規(guī)定在我每餐之后,要有一名太監(jiān)去稟報一次我的進膳情況。這同樣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么,領班太監(jiān)到了太妃那里雙膝跪倒,說的總是這一套:“奴才稟老主子:萬歲爺進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個饅頭(或者一個燒餅)和一碗粥。進得香!”
這些菜肴可用這四句話給予以鑒定: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yǎng),淡而無味。 (據《現代生活報》)